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刘瑞芬教授认为痛经多以寒凝血瘀为主,病程久者可兼有肾虚表现。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因月经周期各个阶段胞宫气血特点不同,故采取经前经时和平时分阶段用药,并附验案举例。  相似文献   

5.
痛经之证以青年女性居多,常迁延难愈,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临床上以寒凝血瘀型多见,故2年来笔者采用温通法观察了30例寒证痛经,均治愈,且疗程短、收效快,患者易于接受。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4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6年,均为寒凝血瘀型痛经,症见: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或腰痛,得温则痛减,甚则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经血紫暗有块,量少,行而不畅。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笔者自1985年以来,用痛经方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瑞芬教授认为痛经多以寒凝血瘀为主,病程久者可兼有肾虚表现。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因月经周期各个阶段胞宫气血特点不同,故采取经前经时和平时分阶段用药,并附验案举例。  相似文献   

8.
痛经散治疗原发性痛经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张萍青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提出瘀阻冲任、胞宫为原发性痛经的病机关键,治疗以活血化瘀之法贯穿始终,经前期补肾调冲、养血活血;经期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使冲任、胞宫气血调畅,通则不痛。  相似文献   

10.
从发病机理、辨证论治、治疗近况三方面综述了中医对痛经的认识及其新进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中药方剂、针炙、按摩、穴位埋线、激光穴位照射、捏脊、磁疗等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代红雨教授认为,臁疮患者全身证候与其创面局部表现并非全都处于相同阶段,应整体辨证、局部辨证相结合,内治法侧重于"补虚""化瘀",外治法侧重于拔毒、调节炎症反应.臁疮的本"虚"在于肝肾所主之"筋"的先天功能不足,因此,内治法尤重补肝肾、强筋力.臁疮创周的改变与微循环障碍、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创周与创面的状态有很大相关性,因...  相似文献   

12.
葛根汤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根汤是主治风寒表证的经典方,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患者符合以下特征:(1)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2)体质壮实,肌肉坚紧,唇舌色淡暗,肤色暗缺乏光泽,经期体重增加明显;具有过食寒凉冰冷之品,着装暴露等不良生活习惯,或行经期间感受寒邪;(3)经期恶寒,腰腹冷痛,得温热痛减。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优势特色。该方新用途的发现将丰富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为发掘经典名方的优势病种、形成具有广泛临床需求的疑难重证治疗药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疾病观所涉及的病因观、发病观、病理观3个方面入手,系统阐释傣医疾病观的相关内容,研究表明傣医学重视内外病因,认为“四塔五蕴”平衡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基础,“帕雅”(病邪)侵袭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疾病在整个病理变化中体现了恒动变化的特点,“四塔五蕴”理论在傣医疾病观乃至整个傣医理论体系中起到了以一贯之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带下病之病因病机从古至今诸多医家颇多论述,笔者追古溯源,从带脉论治,综而论之,以求完备。带下为女性阴道排出的一种阴液,色白或无色透明,其性黏而不稠,其量适中,无特殊臭气,津津常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称生理性带下,俗称白带。王孟英在《沈氏女科辑要》:"带下,女子生而既有,津津常润,非本病也。"为生理性带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络学说在妇科临床上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带脉在妇科临床中的特殊治疗作用、通过文献归纳分析了后世医家有闰带脉病变的论述。《内经》、《难经》有关带脉循行虽然较为简单,但由于带脉约束前后阴阳诸经,特别是与冲,任,督三经以及中焦脾胃,肾等脏腑经脉有关,故临床表现既有本经病变,又有他经影响及带脉的有关症状,提示治疗带脉病变除考虑带脉本身外,还必须根据疾病的病理变化明确病位和演变途径,从多条经脉取穴治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傣医文献<嘎牙山哈雅>"人体解说"中关于"路"(骨)与<人体解剖学>相关内容的异同探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傣医生命观的合理内涵,解决傣医临床中的诸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中、傣医文化背景中的宗教哲学、农耕经济和医药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展现傣医药文化特点,为今后更有效的研究傣医学提供一些医学文化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傣医药学“风病论”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傣医认为“风”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傣医临床“风病”所占比例较大,因而傣医提出“风致百病”的观点及“风病论”之说。但是迄今为止,尚无对傣医学有关“风论”的论述进行的系统研究。对傣族文献、佛教理论及傣医药学著作中有关风的论述进行梳理,探讨风论的发展源流。结论:傣医药学“风”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直观认识、引入佛教“风”理论、傣佛文化融和及历代傣医药工作者充实升华的过程。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医疗实践中医疔知识、医疗经验的积累与佛教医学理论的完美结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佛寺教育传承的精神,认为寺院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实现佛教思想、教义的教育,更重要是实现了傣族地区的社会教育,延续了傣族文化的传承.傣医药作为傣族科学文化知识的组成部分在佛寺教育中也得以充分体现,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仅依靠寺院教育或者简单的师带徒的民间传承模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大力培养傣医药各层次人才,尤其是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0.
德宏是我国两个最大的傣族聚居地之一,从德宏的自然地理、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人文地理、傣医药资源和研究现状等视角,对德宏傣医药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德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傣医药资源,德宏傣医药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傣医药理论体系,提高傣医药研究整体水平,发展壮大傣医药产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德宏傣医药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