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结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了解其颈动脉硬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68例MHD患者和20例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Vmax)、舒张期血流峰值流速(Vmin)、斑块、计算阻力指数(RI);然后根据MHD患者透析病程、有无糖尿病和粥样斑块进一步分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HD患者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Vmax、Vmin低,RI增高,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P〈0.01)。透析病程≥5年组和〈5年的患者相比,其IMT明显增厚,Vmax、Vmin低(P〈0.05),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P〈0.01)。在粥样斑块阳性组和阴性组相比较,前组患者的年龄偏高(P〈0.01),IMT明显增厚(P〈0.01),Vmax、Vmin降低(P〈0.05),RI偏高(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相比,前组的平均年龄偏高,IMT明显增厚,Vmax、Vmin降低(P〈0.05);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P〈0.01)。结论: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率高,且随着透析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高,AS逐渐加重,并出现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糖尿病是AS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46例,均采用意大利百胜Technos MPX DU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将患者分为AS组和无AS组,比较两组临床有关参数的变化,探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S的患病率为49.3%(72/146),并且随着年龄增长,MHD患者AS的患病率逐渐增加(P<0.05),男性患者AS的患病率较女性患者显著升高(P<0.05)。与无AS组相比,AS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显著增高,此外AS组透析病程较无AS组长、透析充分达标率低,而高密度脂蛋白(HDL)、白蛋白显著降低。AS组虽然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无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应用药物纠正钙磷紊乱的比例显著高于无AS组。多因素分析显示AS与年龄、透析病程呈显著正相关,与HDL、Alb呈显著负相关,合并糖尿病、透析不充分时AS进一步加重。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透析病程、透析充分性、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78例非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胰岛素敏感度分为胰岛素抵抗组(A组)和胰岛素敏感组(B组),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和各相关因素指标;同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A组血脂、血磷、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甲状旁腺素(iPTH)、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B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胰岛素敏感性与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岛素抵抗与高血脂、微炎症相关(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与微炎症、脂代谢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钙磷代谢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根据结果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检测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钙、血磷及PrH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照组患者钙磷代谢紊乱尤为突出,提示血液透析清除血磷不充分。进而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采用相关分析检测MHD患者血CRP、Alb与颈动脉平均IMT存在相关性(r=-0.21。P〈0.05;r=0.28,P〈0.05)。结论:钙磷代谢紊乱、PTH异常及炎症反应等参与了M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收集67例HD患者,其中正常血压者28例,高血压者39例;检测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及CRP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HD高血压患者CRP、颈动脉平均IMT、斑块阳性率、增厚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的HD患者;HD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CRP、总胆固醇(TC)、收缩压、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P<0.01、P<0.05).结论:HD高血压患者CRP升高,颈动脉增厚、AS重,颈动脉IMT增厚与CRP、TC、收缩压、年龄有关.控制患者血压、微炎症状态可能减轻患者AS.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四妙勇安汤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四妙勇安汤组(35例),血脂康组(31例),对照组(30例),四妙勇安汤组给予四妙勇安汤1付每日1次口服,随症加减,血脂康组给予血脂康片2片/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6个月动态监测3组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3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3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各组自身用药前后血脂变化比较有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研究6个月时四妙勇安汤组积分下降,对照组积分增加(P<0.05),血脂康组斑块积分无明显变化.四妙勇安汤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血脂康组与初诊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5).四妙勇安汤组、血脂康组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加味四妙勇安汤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同时还能延缓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长期安全的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水平的变化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hepcidin、IL-6及TNF-α水平,高分辨二维超声对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测量,分析hepcidin水平与颈动脉病变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MHD组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139.04±77.91)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13±22.01)μg/L;MHD组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MHD组IMT值为(1.15±0.21)mm、斑块形成率(59.2%)、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77.6%)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78±0.28)mm和2.5%与10%(均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HD组血清hepcidin水平与CRP、IL-6、TNF-α、IMT及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率的患病率均呈正相关;与SBP、DBP、年龄亦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epcidin、CRP、SBP和年龄是MHD颈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CRP、IL-6等炎症因子的产生,参与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收集长期接受透析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有无透析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29例)及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病因、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超滤量(UFV)、超滤率(UFR);血钠(Na )、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并糖尿病、左室肥厚及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透析低血压(P<0.01);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透析中UFV、UFR有统计学差异(P<0.01);Na 、Alb、Hb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Scr无差异(P>0 05).结论: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减慢超滤速度,改变血液净化方法,采用序贯钠透析、低温透析,适当用药,改善心功能,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可防治透析中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FGF2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86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浆FGF23浓度,高分辨二维超声技术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组血浆FGF23浓度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3.12±0.23vs2.67±0.21,P<0.01)。FGF23浓度与IMT存在显著正相关(r=0.496P=0.000),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FGF23浓度是血液透析患者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FGF23有关,FGF23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终末期肾病(ESDN)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检测28例原发于糖尿病及同期32例非糖尿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CRP水平,同时应用高分辨彩色B超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原发于糖尿病患者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标准化蛋白分解率(nPCR)均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的MHD患者;而血CRP、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增厚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的MHD患者;粥样斑块与CRP升高、高血压有关系。结论ESDN患者营养状况及低蛋白血症明显,血CRP水平高、AS明显而严重,AS可能与CRP及高血压有关,因此,改善营养状况、纠正微炎症状态,对治疗和预防ESDN患者A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76名血透患者的sRAGE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指标,并选取3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对sRAGE、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指标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的sRAGE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有糖尿病、冠心病史的血透患者的sRAGE水平较无糖尿病、冠心病史者低(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RAGE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透患者sRAGE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提示sRAGE是血透患者的一种血管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疾病仍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 (continoushemodialysis,CHD)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而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防治高脂血症可有效地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CHD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136例次CHD患者血脂变化情况 ,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 ,旨在为临床上CHD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源自 1999年 1月~ 2 0 0 2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CH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 ,共 136例 ,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Hb)波动情况,初步探讨Hb波动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龄超过12个月的患者。以Hb110~120 g/L为靶目标值,根据前后两个月的Hb变化值是否达到10 g/L分为波动组和非波动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163例患者,基线Hb值为(107.52±15.47)g/L,随访期平均Hb值为(106.57±15.22)g/L。基线及随访期Hb达标情况大致相似,46.6%~56.4%患者Hb未达标(Hb<110 g/L)。随访期中仅有1.2%患者Hb始终达标。患者平均Hb波动值为8.15±5.01 g/L,Hb波动率为27.0%,短期波动在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中较常见,少数患者Hb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非波动组患者的透析龄和基础Hb值显著高于波动组(t=-5.602, P=0.048; t=-1.731, P=0.010),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剂量显著低于波动组(t=6.218,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过透析龄<24个月、基础Hb<100 g/L等因素校正后,EPO剂量≥200 U/(kg·w)与Hb波动显著独立相关(OR=4.7,95%CI 3.2~9.3,P=0.030)。 结论Hb波动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少数患者Hb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Hb波动较大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EPO剂量应用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钙化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钙化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35例MHD患者应用彩色B型超声仪观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钙化情况,同时记录透析龄、收缩压、脉压差,抽血检测血钙、磷、血胆固醇、三酰甘油、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并计算钙磷乘积。结果:35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18例(51.4%)存在颈动脉钙化。钙化组IMT值较无钙化组显著增高(P〈0.01),透析龄、收缩压、脉压差、血磷、钙磷乘积、CRP较无钙化组明显增高(P〈0.05),而钙化组血浆白蛋白较无钙化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IMT值、透析龄、血磷、钙磷乘积增高是颈动脉钙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收缩压、脉压差、CRP升高和低血浆白蛋白与颈动脉钙化密切相关。MHD患者存在较高的颈动脉钙化率。  相似文献   

15.
正颈动脉管腔狭窄率一直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并依据颈动脉狭窄率来判断是否需要临床干预[1]。然而,国外学者证实,发生缺血性事件主要取决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即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因素是斑块的质而不是量[2,3]。目前,针对斑块易损性的研究仍无统一的客观标准。对斑块易损性质的最准确诊断主要还  相似文献   

16.
流行病学发现慢性肾衰竭(CRF)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目前脂质代谢紊乱已被公认为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其中血脂LDL/HDL-C及ApoB/ApoA1与冠心病的关系较为密切[1,2],但其在CRF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瓣膜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脏瓣膜钙化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renal disease,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瓣膜钙化的防治措施将有助于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本文就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脏瓣膜钙化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10例体检者经超声检查颈动脉,进行常规体检,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长期吸烟等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210例体检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105例,其中血脂异常组24例,高血压组20例,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组26例,糖尿病组14例,吸烟组16例,对照组5例。结论血脂异常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及高血压两者同时存在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需提高对颈动脉硬化的认识,及时干预各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病情况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肾脏科LN患者共210例,计算MS的发生率,以颈动脉超声检测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本组LN患者中MS的发生率为41.90%。存在MS的患者颈动脉斑块比例(28.41%vs 17.21%,P0.05)和IMT值[(0.74±0.25)mm vs(0.64±0.18)mm,P0.01]显著升高。随着MS组成病种数的增加,颈动脉IMT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P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证实年龄(β=0.026,P=0.033)、病程(β=0.057,P=0.025)和MS(β=0.074,P0.001)是影响颈动脉IMT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N患者中MS的发生率较高,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提示筛查MS对于LN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8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128例高血压患者、53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分为5组(糖尿病患者为4组,除去第1组),第1组40~49岁,第2组50~59岁,第3组60~69岁,第4组70~79岁,第5组80岁以上,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结果 40~49岁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6.7;50~5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47.1,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50.0;60~6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73.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81.8;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87.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94.7;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96.8,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100。结论将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作为社区4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无靶器官损害的筛选指标,对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