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MM患者20例,均于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诊断.结果 19例18F-FDG PET/CT检出阳性病灶(95.00%),SUV为2.81±0.98(1.30~6.00), 共检出病灶303处,其中PET有22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73.27%),CT检出268处灶状溶骨性改变(88.45%).PET和CT同时检出的病灶为187处(61.72%);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的病灶35处(11.55%);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81处(26.7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尝试以基于图像特征的二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PET、MR和CT异机图像之间的精确三维融合。方法输入PET/CT/MR原始数据后,采用数字化格式转换,设计"9点3面"立体定位法进行配准,在Mimics实时工作站按照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并通过信号叠加技术施行图像融合。结果以头、胸、腹为实例交叉试验[CT+MR]、[PET+MR]、[PET+CT]和[PET+CT+MR]立体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分辨软硬组织病灶性质和位置的互补影像。结论在现阶段,此种异机融合方法是对同机成像功用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病理已明确证实为食管癌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利用18F-FDG在肿瘤病灶及转移灶中的高代谢原理,分析全身各系统病灶放射性摄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分析。结果 PET/CT的分期准确率(88.4%)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检查的敏感性(63.3%)、特异性(83.8%)均较单纯CT高。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对食道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CT、PET、PET/CT对肿瘤腹膜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CT、PET、PET/CT对腹膜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8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病理学和(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的关于CT、PET、PET/CT诊断腹膜转移的中英文文献.采用SAS 8.0、Meta-DiSc 1.4、STATA 10.0软件,检验异质性,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计算出汇总灵敏度和汇总特异度,以综合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曲线下面积(AUC)定性、定量评价该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PET对腹膜转移诊断的汇总特异度最高[0.96(0.91~0.98)],PET/CT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77(0.67~0.85)],PET、PET/CT和CT的AUC和Q~*分别为0.92、0.85,0.99、0.96,0.91、0.84,PET/CT与CT的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3,P<0.05).结论 对肿瘤腹膜转移,PET/CT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定位时同时采用的PET-CT与CT在头颈部、胸部、盆腔异机和同机融合的精度,为PET-CT在临床放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综合采用定位标志和解剖结构对患者的PET-CT和定位CT进行自动融合和人工融合,分别比较头颈部、胸部、盆腔同机以及异机融合的精度,并分析三维方向的融合误差。结果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同机融合均明显优于异机融合;在头颈部和盆腔,在X、Y方向摆位重合度高,和同机融合差异不大,Z方向异机融合精度差于同机融合。在胸部和上腹部不论PET-CT同机融合还是PET与CT异机融合,误差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达不到精确放疗靶区勾画的要求。结论在头颈部和盆腔,PET和CT不管是同机还是异机融合,均能达到精确放疗的要求,而在胸部和上腹部PET能够指导靶区勾画,但呼吸动度等原因影响融合精度,图像融合适应精确放疗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工作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是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与传统CT同机融合,从功能代谢角度、分子基因水平研究和诊断疾病,代表影像医学最近发展。现将我院2002-2005年间肺部单发结节PET/CT15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相似文献   

8.
全身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18氟[18F]-FDG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分别对单独PET图像、单独CT图像及PET/CT融合图像进行判读,所得结果与病理和/或随访结论比较。结果PET/CT对原发灶检出率优于单独PET及单独CT(灵敏度分别为59.5%(25/42)、35.7%(15/42)、及23.8%(10/42),χ2值分别为8.100及13.067,P<0.01,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8.6%患者(12/42)经PET/CT检查后发现分期改变(包括4例未找到原发灶患者)。在29例已行颈部肿块切除病例中,有5例局部仍可见异常高代谢灶,提示肿瘤残余。PET/CT、单独PET及单独CT假阳性率分别为4.8%(2/42)、16.7%(7/42)及9.5%(4/42)。结论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于寻找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了解肿瘤生物学特性及全身侵犯情况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临床及时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PET/CT中的CT剂量和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ET/CT检查中的CT扫描起着重要作用,而在全身PET/CT检查过程受检者接受的放射剂量中,因CT扫描产生的放射剂量占较大比例。本文对PET/CT检查中PET及CT扫描对放射剂量的贡献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不影响临床对CT图像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放射剂量,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结合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T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NSCLC患者均于原发肿瘤切除术前行~(18)F-FDG PET/CT和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由两名有PET/CT诊断经验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根据屏气CT和PET/CT图像对肿瘤行T分期.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CT和PET/CT的分期结果进行比较.T分期参照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修订的第7版肿瘤分期手册标准.结果 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CT正确分期69例,PET/CT正确分期75例,CT及PET/CT的符合率分别为75.56%和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例为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CT正确分期3例,PET/CT正确分期6例;5例同侧肺内转移,CT正确诊断2例,PET/CT正确诊断4例.结论 胸部屏气螺旋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NSCLC原发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侵犯范围,是判断T分期的主要方法.~(18)F-FDG PET/CT在区分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诊断肺内转移等方面较单独CT检查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病.现收集196例我院近3年有明确病史的非外伤性、经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灶形态、大小及病理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脑包虫病的CT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包虫病又称脑棘球蚴病,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区。由于血液循环的特点,包虫病最常见于肝脏和肺,发生于脑者甚为少见,发病率仅为1%-2%。作者搜集本院近年来所见43例脑包虫病,探讨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CT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优化甲状腺结节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129个甲状腺结节的患者,术前均行颈部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得到动、静脉期的70 keV和最佳单能量(Opti keV)图像。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测量图像的噪声和对比噪声比)和主观评价(5分量表),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图像在甲状腺结节的边界、结节包膜完整强化环、包膜节段性缺损("残圈征")、微钙化四个征象显示率的差异。结果共检出129个结节,其中良性结节66个,恶性结节63个。动脉期Opti keV为61.16±5.07 keV,静脉期Opti keV为61.87±4.28 keV。动脉期Opti keV为61.16±5.07 keV,静脉期Opti keV为61.87±4.28 keV。动、静脉期中,Opti keV组的噪声、对比噪声比和主观评分均明显高于70 keV组(P均=0.00)。Opti keV组在甲状腺结节边界、微钙化、包膜完整强化环、包膜节段性缺损四个征象的显示率均明显高于70keV组(P均=0.00)。结论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显著提高甲状腺结节图像的主客观评价,优化图像质量,有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146例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图像质量及狭窄程度.其中33例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 1 262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270个节段不能满足管腔的评价.常规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的节段,CT有89.6%的节段与其分级一致;显示重度狭窄的节段,CT有90.9%的节段与其分级一致.结论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检查方法,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很高,对桥血管及冠脉支架术后复查具有优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直线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CBCT)散射修正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在CBCT射线源前放置一个"指交叉"形的阻挡光栅,对Catphan 504模体进行扫描,分别获得CBCT图像和扇形束CT图像.利用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跟踪机架旋转过程中阻挡光栅在CBCT图像中的位置,提取散射样本后利用插值法估计散射信号分布,采用改进的半扇扫描重建算法重建散射修正后的图像.结果 散射修正后的Catphan 504模体图像与扇形束CT重建的图像接近.与散射修正前比较,散射修正后CT值误差从100.86 HU下降到15.74 HU,散射修正后低对比度分辨力平均提高1.37倍.结论 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算法准确跟踪阻挡光栅的位置,在铅片区域可采集散射信号,其余区域可通过改进的半扇扫描算法完成单次扫描的图像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设计并探讨基于噪声功率谱(NPS)的CT图像噪声评价方法。方法 改变CT图像扫描参数以及重建参数获取图像,采用NPS与传统标准差(SD)两种方法对该图像进行噪声检测,并对比两种检测结果。结果 NPS曲线幅值与层厚和剂量成反比,与重建算法的增强程度成正比。重建算法、层厚和剂量对噪声指数的影响能够在NPS曲线上得到明显的体现。结论 NPS能够从幅值与频率方面反应噪声变化,与SD方法相结合可形成更为完善的噪声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presents a mass preserving image registration algorithm for lung CT images. To account for the local change in lung tissue intensity during the breathing cycle, a tissue appearance model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eservation of total lung mass is proposed. This model is incorporated into a standard image registration framework with a composition of a global affine and several free-form B-Spline transformations with increasing grid resolution. The proposed mass preserving registration method is compared to registration using the sum of squared intensity differences as a similarity function on four groups of data: 44 pairs of longitudinal inspiratory chest CT scans with small difference in lung volume; 44 pairs of longitudinal inspiratory chest CT scans with large difference in lung volume; 16 pairs of expiratory and inspiratory CT scans; and 5 pairs of images extracted at end exhale and end inhale phases of 4D-CT images. Registration errors, measured as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vessel tree centerlines in the matched image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the proposed mass preserving image registration method in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group, while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 the first group. Target registration error, assessed via a set of manually annotated landmarks in the la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for the proposed registr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6-bit CT图像在读取金属植入物CT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模体中间分别插入一圆柱形铝棒、钛合金棒和不锈钢棒,对模体进行CT扫描,对图像重建获得12-bit和16-bit CT图像。分析并比较3种金属棒的12-bit和16-bit图像及其CT值。结果 对于同种金属棒,12-bit图像和16-bit图像显示效果基本相同。铝棒周围未显示出伪影;钛合金棒周围有较明显的放射状伪影;不锈钢棒周围有严重伪影。3种金属棒内部的显示无明显差异。12-bit和16-bit图像中,铝棒的最大CT值分别为2 159 HU和2 150 HU,平均CT值分别为2 026 HU、2 021 HU;钛合金棒的最大CT值分别为3 071 HU和6 950 HU,平均CT值分别为3 071 HU、5 957 HU;不锈钢棒的最大CT值分别为3 071 HU和12 060 HU,平均CT值分别为3 071 HU、9 397 HU。结论 16-bit的CT图像能够显示体内金属植入物的CT值分布,分辨出铝、钛合金或不锈钢的金属植入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出SPECT/CT一体机中SPECT和CT图像配准精度的测试方法。方法 试验模体由立方体构形的8个点源构成,点源由放射性同位素和碘对比剂制备,在SPECT和CT上均可清晰成像,模体构形和尺寸可代表典型的临床应用条件。首先选用具有临床代表性的实验条件和参数,对模体分别行SPECT和CT成像。对图像分别进行分析,得到点源空间坐标,计算配准精度;以点源最大值像素点为中心,得到3个坐标方向的一维分布,分别计算分布重心作为对应方向的坐标值。结果 本文提出的方法在GE和Philips的主流SPECT/CT产品上进行验证,点源都可在SPECT和CT图像中完整成像,测试和分析方法的精度达0.1 mm以上。结论 该实验方法可为SPECT/CT产品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肾损伤的CT影像表现,为临床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肾损伤的58例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肾损伤的部位、程度、合并伤并对其进行分型。结果经CT诊断,58例中肾包膜下血肿9例(15.5%)、肾挫裂伤28例(48.3%)、严重肾损伤21例(36.2%).合并其他脏嚣损伤14例(24.1%)。结论 肾损伤的患者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应及早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