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义军  翟跃杰  王志芳 《当代医学》2010,16(20):105-10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形状、边界、密度的均匀性、增强效果等形态学征象,总结腮腺肿瘤的MSCT表现,探讨腮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4例腮腺肿瘤的MSCT资料,与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MSCT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14/24),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多(13/19),MSCT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4/5),MSCT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匀的肿块。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1/5)。结论腮腺肿瘤在MSCT表现上有其各自特点,对绝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均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确定病灶境界、大小、信号均匀度和强化程度等,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肿瘤直径7~17 cm,小于10 cm 2例,大于10 cm 4例,平均12.5 cm。T1WI呈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其内见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为高信号,且不均匀强化。结论 SFT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影像表现,T2WI多表现为略高信号中夹杂片状低信号区,良性肿瘤T1WI信号相对均匀,境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肿瘤境界不清,信号常不均匀,且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内孤立性纤维瘤CT及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5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其中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资料即肿瘤大小、密度、边缘、强化特点等影像学特点进行描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5例肿瘤直径3~8 cm,平均6.5 cm.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CT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后呈高密度改变,边缘见环形更高密度影.MRI检查肿瘤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改变,小部分T2WI表现为特征性的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边缘光滑,境界清楚.增强扫描,肿瘤均呈较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单发的,实质性的肌纤维及纤维母细胞来源的肿瘤,边界清晰,CT扫描的密度同肌肉样密度.MRI扫描T1WI呈肌肉样等信号,而T2WI上大多为均匀稍低、等信号改变,少数可出现特征性的"阴-阳"信号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肿瘤的MS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IWC)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内HPC患者的MRI资料,总结其MRI特征及相关鉴别诊断.MRI检查采用GE signal 1.5T超导磁共振仪,均行平扫及钆增强扫描;7例行扩散加权成像(DWI),1例行磁共振波谱(MILS)分析.结果 7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实质外不同部位.MRI平扫:3例T1WI呈等信号,3例旱等、低信号,1例合并出血肿块内夹杂高信号灶;T2WI2例肿块旱等信号,4例肿块旱等、高混杂信号,1例肿块呈混杂高信号;其中2例显示扩张迂曲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扫描:7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显示"脑膜尾征".结论 颅内HPC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但应与脑膜瘤、桥小脑角区神经源性肿瘤、垂体瘤、脊素瘤及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9例均行MSCT平扫,3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3例、膝状神经节5例、鼓室段6例、乳突段4例、腮腺段2例。CT表现:8例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5例鼓室内软组织块影,4例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4例乳突区软组织块影伴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2例茎乳孔扩大,2例腮腺内软组织肿块。MRI表现:6例肿瘤均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T2WI呈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对显示肿瘤区骨质改变较佳,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面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8例腮腺腺淋巴瘤MS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其中42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肿块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44/54(81.48%),其中同时累及腮腺深叶的6个;肿块边缘清楚52/54(96.30%),包膜在MRI上表现为T1WI及T2WI上环状低信号;肿块长轴与下颌骨升支平行者40/54(74.07%),48例均行MSCT及MRI平扫,15例行MSCT增强扫描,16例行MRI增强扫描,MSCT及MRI平扫呈实性或不均匀性密度(信号)肿块,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多呈明显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或呈斑点、裂隙状、花斑状或豹纹状相对低密度(信号)灶,肿块周围增大淋巴结18枚;临床特点是43/48(89.58%)的病人有吸烟史,48例中,男44例,女4例,50岁以上者37/48(77.08%);病理特点是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可见囊腔,镜下囊腔衬覆特征性嗜酸性双层上皮细胞,上皮多呈乳头状排列,间质为淋巴细胞,送检发现22枚周围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MS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其与病理也有一定的对应性,体现在肿块包膜完整及内部囊变上,再密切结合中老年男性、吸烟史进行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腮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病变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区病变,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由手术或病理证实,将MRI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30例病变中,良性病变26例,以多形性腺瘤居多(13/26),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其次为腺淋巴瘸(7/26),病变边缘光整,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易囊变或液化,大多数为轻中度强化,恶性病变4例,多数为粘液表皮样癌,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浸润性生长,部分病变可有增大淋巴结。结论根据MRI表现,结合临床,多数腮腺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卵巢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结果浆液性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块,1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粘液性囊腺癌8例病灶为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出血。动态增强扫描:囊壁、囊内片状阴影、间隔以及结节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未分类的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与粘液性囊腺癌相似。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建胜  高运英  傅晖 《当代医学》2010,16(12):16-18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的MRI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平扫和增强。结果6例均表现为垂体腺增大,向鞍上突出;5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MR增强扫描均呈环形强化,且环壁薄而均匀,部分环壁稍厚。结论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脑脊液样高信号或稍高信号及增强呈环形强化是垂体脓肿的主要MR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MRI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均单侧发病,3例位于右侧腮腺,2例位于左侧腮腺;3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2例形态不规则;4例边界清楚,另外1例边界模糊;病变最大径约23- 51mm,平均34mm。MRI表现:平扫3例病变信号较均匀,其中2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1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其余2例信号不均匀,1例伴钙化,1例伴出血坏死及囊变;1例病变周围可见增粗流空血管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实质部分呈明显持续性强化,2例强化均匀,3例强化不均匀。结论 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均匀/不均匀持续强化是腮腺血管外皮细胞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同时MRI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腮腺区肿瘤(良性36例,恶性36例)进行CT和MRI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44/72),良性肿瘤以混合瘤居多(26/36),CT和MRI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CT和MRI测量结果与术后病理大小一致;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14/28),CT和MRI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术前测量大小常小于术后病理结果;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6/8).72例腮腺肿瘤中,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良恶性性质判断准确率为95.8%.结论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定位、定最及定性较为准确,具有较大的价值,对面神经的显示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转移瘤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脊柱转移瘤的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 ,并探讨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44例脊柱转移瘤病例 ,其中男 2 4例 ,女 2 0例 ,均有明确原发癌史。使用西门子 1.0T超导MRI成像仪 ,行T1 WI、T2 WI矢状位及轴位T1 WI扫描 ,必要时增强 ,加扫T1 WI脂肪抑制序列。结果  12例为单椎体转移 ,3 2例为多椎体转移 ,呈跳跃分布。 44例中转移椎体总数 91个 ,其中胸椎 40个 ,腰椎 2 6个 ,颈椎 16个 ,骶椎 9个。 70个转移椎体后部及附件受累 ,17例椎旁有软组织肿块 ,10例脊髓受压。转移椎体呈长T1 长T2 或等T2 信号改变 ,相邻椎间盘形态信号基本正常。结论 脊柱转移癌MRI具有典型表现 ,MRI对脊柱转移瘤有肯定诊断价值 ,为最佳影像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脑部平扫,其中2例加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患者表现不一,基本病程3个月至1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发音不清、双耳听力下降、双侧共济运动(+)、闭目直立征(+)等。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脑部MRI表现主要为位于双侧顶枕叶白质对称性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及T2WI FLAIR呈高信号,部分患者胼胝体压部早期受累,病变整体呈"蝶翼状"改变。结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MRI表现有特征性,可进行分型,能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MR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及分期,评价MRI在于宫内膜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在MRI上观察肿瘤信号特征、侵犯肌层的深度及肿瘤强化特点,根据FIGO分期原则进行分期,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子宫内膜癌的表现:子宫增大,子宫内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在T1WI上大部份肿瘤信号与肌层信号相近,除非有出血致信号增高外常不易发现,T2WI上肿瘤呈相对高信号或等信号,结合带中断,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子宫肌层.MRI对子宫内膜癌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9%.结论MRI能多方位显示子宫内膜癌瘤灶、侵犯范围和深度,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和肌层浸润定位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脑区病变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后颅凹小脑区病变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讨论部分影像诊断进展。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近2年手术病例43例,复习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本组43例中,非占位性病变:小脑半球梗塞2例,MRI呈长T1长T2脑回状异常信号,如伴出血则形成短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有脑回状强化。动静脉畸形(A-VM)3例,长T1长T2异常信号中可见蔓状“血管流空”征象(T2WI)引流静脉T2WI可见高信号,钙化和含铁血黄素沉着,CT检查有助诊断。小脑区占位性病变38例,其中星形细胞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7例,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13例,髓母细胞瘤4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2例,室管膜瘤2例,小脑转移瘤5例,肿瘤占位效应明显,边缘多较清楚,T1WI呈等低信号,T2WI多呈等高异常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但小脑区肿瘤发生和年龄、发生部位、形态和周围组织有密切关系,如星形细胞瘤年龄较低,转移瘤年龄较高,髓母细胞瘤多居小脑蚓部正中线,室管膜瘤多于四脑室内,四脑室受压常可引起幕上脑室扩大(积水)。血管母细胞瘤多见囊变、坏死、脑膜瘤强化后可见脑膜尾征。MRI对小脑区病变的检出率、定位率可达100%。结论 MRI对后颅凹检查无骨质伪影干扰,对小脑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脑膜转移瘤的诊断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