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谈中医之"变"——谈"变亦变,不变亦变"后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后,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如中医该不该“变”?发展还是“变”质?什么是中医的精神?中医落后吗?中医要“西医化”吗?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中西医结合等于发展中医吗?如何找契入点?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提出争鸣意见,认为中医学近百年来发展迟缓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而不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中医之所以成为中医,之所以在西医成为世界性医学的今天能够得以保存并得到发展,根本原因正在于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特色。因此西医化不应是中医发展的方向,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基本学术思想和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吸收包括西医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自己理论研究和诊治疾病的能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向何处去——我的中西医结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和西医各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首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相遇、相识,并实现初步的结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中西医结合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焦点是中西医理论体系完全不同,它们能结合吗?以及如何结合等问题.那么中医和西医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它们为什么要结合?结合点在哪里?笔者想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苏木 《家庭中医药》2008,15(5):19-20
如果问“脏腑”是什么,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的确,这个词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听得太多了。脏不就是心、肝、脾、肺、肾,腑不就是胃、胆、膀胱、大小肠吗?没错。可是,中医和西医都讲“脏腑”,两者能够混为一谈吗?  相似文献   

5.
“西学中”系统化培训以培养掌握一定中医理论知识、能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合理开具中成药处方的西医临床医生为基本目的。“西学中”系统化培训是对国家政策的认真落实,也是综合医院、基层医院以及诊所发展的切实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西医医生进行中医临床实践,从而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西学中”系统化培训不是将中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精简化,而是要根据西医的知识结构特点来构建其知识体系,旨在通过打通和融合中医各基础学科的知识而使西医医生快速掌握一定的中医临床能力。“西学中”系统化培训包括理法、方药、经典以及辨治四大知识体系,理法是基础,融合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方药是桥梁,整合中药、方剂以及中成药的知识;经典是源泉,从速成的专业知识返璞到古籍原文;辨治是核心,实现中医基础学科到临床学科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时代的日益迫近,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医药界有识之士正在思考中医药学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来。本期发表的“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发展大势”一文,反映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真思索与看法。有...  相似文献   

7.
有人在网上说:“中医快要亡矣,中医已成绝学!” 情形真的如此吗?我个人从事中医工作有年,认为有必要对此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思考与探讨。有人在7年前曾发表过的一篇论文“变亦变,不变亦变”中说:“目前肩负我国12亿人口医疗保健的主力是西医而不是中医。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医学术本身的落后而不是其它。”你是否同意他这个说法?很难设想,一个“落后”的中医竟然在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传播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岂非笑话!  相似文献   

8.
在十余年的中西医结合眼科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有这么几个问题在笔者脑中萦绕,那就是如何让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中医眼科,其特质性成分是什么?什么是西医眼科,其特质性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要结合?应该怎样结合?带着这些问题,一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共存,三种医学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虽然三种医学模式共存,但是中西医之争已经百年。这百年来,在人类医疗活动中,中医的所占份额逐渐缩小,西医所占比例逐渐加大,中西医结合在中西医相争的环境中出现。那么,这三种医学模式到底哪种更适合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西医能否结合?怎样结合?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西医的哲学观、方法论、药物理论等进行思考,对目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重新审视。1中医理论1·1中医的哲学观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黄帝内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理论基本形成。《黄帝内经》的哲学观代表了中医的哲学观。其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1],尤其是西医内科学诊断基本技能.中医专业学生由于整体课程多、任务重、西医课时相对较少等特点,西医基础理论一般不如西医院校学生扎实,如何针对中医专业学生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西医内科临床诊断能力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专业本科生西医内科学大纲及执业大纲要求,制定适合中医专业学生特色的西医内科学疾病诊断训练指导及考核量化细则标准,指导学生的临床学习,并用量化标准进行考核,能做到“由难化简、以考促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西医内科临床诊断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1.
中医生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长期以来中医从属于西医的状况和学术界“西化”中医的思潮,在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投入不高而人口期望平均寿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中医药学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具独创优势的知识经济产业之一,“中西医并重”可望成为人类医学发展的大趋势。强调中医界不能摆脱“证明性研究”思路的束缚,走出“中医西医化”的误区,中医学术仍可能丢。  相似文献   

12.
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西医诊断学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环球中医药》2013,(1):19-19
《环球中医药》杂志开辟“中医病案析评”栏目。中医医籍医案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宝库,中医住院病历的书写也对中医师分析病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栏目,广大读者将临床中遇到的典型病案或疑难病案整理刊发,交流辨证体会、临床心得,提高学术水平,共同成长。写作格式与要求 文题可以用中医辨证、中医诊断命名,也可以用主要症状、体征、西医诊断命名,也可以用中医证名和西医病名混合命名。无需英文文题。本栏目文章结构分为“病历摘要”和“分析与讨论”两部分。“病历摘要”用准确简洁语言交代清楚患者主诉、病史、中医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法、用药、复诊情况等。“分析与讨论”部分要求逻辑性强、说理清楚、体现良好的中医辨证素养与临床思维模式,展示出对临床工作的实际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医院校的西医诊断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西医诊断学在中西医结合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相似文献   

15.
高亮  高德 《河北中医》1983,(2):22-24
中医和西医在方法论上是大不相同的。正因如此,用西医的头脑去看待中医往往视为不可理解。但是,如果站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简称“三论”)的角度去看待中医,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医方法论的重大特点。中医在方法论上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从象测脏的方法——黑箱方法迄今为止,科学时代经历了“整体——分析——系统”的螺旋式发展,已经跨入了系统科学时代。中医和西医是在两个不同的科学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近代西医学是“分析科学时代”的产物,它研究人体及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从人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量子纵深解剖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4):673-676
目的:明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西医危险度转化和中医脏腑传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70例患者(其中脾胃亏虚毒蕴型MDS患者40例、脾肾亏虚毒蕴型MDS患者40例、肝肾亏虚毒蕴型MDS患者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0例、非血液肿瘤血液病患者30例)的原始细胞数、细胞免疫表型、SF3B1基因、TET2基因、DNMT3A基因、HDAC1基因,研究MDS西医危险度转化和中医脏腑传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可以作为MDS毒蕴型的定性指标;“骨髓染色体”可以作为MDS毒蕴型的预后指标;SF3B1基因多出现于低危型MDS患者中,TET2基因多见于中高危型MDS患者中。结论:MDS的西医危险度转化和中医脏腑传变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且MDS低中危向高危传变与其脏腑传变(脾胃→脾肾→肝肾)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可惜研究《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中,涉及六经传变的内容很少。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开展辨证施治,对中医疗效信心不足,并因此退变成了西医或不中不西的医生?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因此无法成长为“铁杆中医”。学好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便能掌握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容易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快地进入伤寒之门,我们认为对“伤寒论”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教导学生用动态观点去阅读《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9.
变亦变,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对中西文化及中西医学交流与碰撞的历史回顾,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大更新的局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主张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对中知的双重无知,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准确把握中医研究的契入点,在努力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对其理论体系作一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告别中医,消除中医”的文章,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多。“告别中医”有些内容的确切中了目前中医存在的时弊与要害:中医学院的学生看中医多还是看西医多?临床上是西医占主流还是中医占主流?西医的疗效确切还是中医的疗效确切?谁的理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