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徐静娟  蒋邯晖 《天津护理》2007,15(6):359-359,362
胸腺瘤是上前纵隔最多见的纵隔肿瘤。按其细胞组织学结构可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上皮细胞癌和淋巴肉瘤。前3者中部分病例细胞组织形态上属于良性,但有恶性行为,手术时可见肿瘤侵蚀心包膜、胸膜或大血管表面〔1〕。我科于2007年3月收治了1例恶性上皮细胞型胸腺瘤患者,术中发现肿瘤侵蚀到左侧无名静脉,对其实施了“胸腺瘤切除、左侧无名静脉修补术”,术后第3天发现左侧颈内及无名静脉血栓形成,立即进行了抗凝、溶栓治疗,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43岁,2007年2月体检时胸部…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系一种上皮细胞肿瘤,瘤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准确测定胸腺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的数量及不同成熟期细胞亚群是评定胸腺瘤功能的客观依据。而传统的组织学方法难以达到上述目的,故应用能够衡量淋巴细胞成熟标志的OKT 系列单抗检测了16例胸腺瘤患者。按测定的淋巴细胞亚群可将胸腺瘤分为三型:(1)胸腺淋巴细胞型:本型有12例病人,淋巴细胞亚群特征为,OKT_6~+细胞占52~95%,OKT_3  相似文献   

3.
B1型胸腺瘤25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B1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113例胸腺瘤按WHO(1999)胸腺瘤诊断标准分类,对其中25例B1型胸腺瘤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KAEI/AE3、CKpan、EMA、vimentin、LCA和CD20)结合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 B1型胸腺瘤发病年龄13-69岁,25例均伴有重症肌无力,其中17例呈浸润性生长。组织学表现弥漫增生的淋巴细胞内出现小-中等大小散在分布的肿瘤性胸腺皮质上皮细胞,细胞多数呈圆形,卵圆形,浆少,染色质细,有/无核仁,部分出现纤维组织分割形成不完全性结节,并有血管湖,微囊和胸腺髓质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pan和AE1/AE3)和vimentin,淋巴细胞表达LCA和CD20。结论 B1型胸腺瘤好发于40岁左右的男性重症肌无力患者,具有浸润性生长特性,是以胸腺皮质上皮细胞为肿瘤成分的低度恶性肿瘤,需与胸腺原发性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胡丹  陈刚  郑雄伟  郑天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6):410-413,I0008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96例胸腺瘤根据WHO(2004)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CD5、Syn、CgA、TdT,结合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本组96例胸腺瘤中A型8例,AB型6例,B1型18例,舵型15例,B3型23例,C型26例。Masaoka分期Ⅰ期23例,Ⅱ期9例,Ⅲ期26例,Ⅳ期38例。96例胸腺瘤上皮细胞CK均(+),10例B3型和21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CD5(+),9例B3型胸腺瘤和16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Syn、CgA(+),A型、AB型、B1型、舵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均TdT(+),仅有3例B3型胸腺瘤淋巴细胞TdT(+)。随访资料结果显示,Masaoka临床分期中Ⅰ、Ⅱ期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6.3%,Ⅲ期为68.4%和39.9%,Ⅳ期为36.3%和19.4%;且患者生存率与Masaoka分期密切相关。结论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可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Masaoka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学表型.方法 对1例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标记物表达情况观察.结果 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由梭形细胞、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构成,间质可见硬化胶原,血管均为薄壁中、小血管.免疫组化显示,上皮细胞及梭形细胞CKpan均弥漫(+),梭形细胞p63、calponin、SMA和vimentin亦(+),极少量上皮细胞AR(+),淋巴细胞CD3和CD20均部分(+),TDT(-).结论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是主要发生于下颈部、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认识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以及梭形细胞对上皮及肌上皮标记物的表达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胸腺瘤是一种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伴有不同数量非肿瘤的未成熟T淋巴细胞。伴淋巴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肿瘤(micronodular thymic neoplasm with lymphoid stroma, MTN)是罕见的胸腺肿瘤,特征是肿瘤细胞呈结节状分布伴有显著的B淋巴细胞浸润[1-2],包括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2例化生性胸腺瘤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学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性,年龄55岁及56岁。组织学肿瘤显示双相分化特点,上皮细胞区域与梭形细胞区域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相互吻合的束状、岛状及宽大的梁状排列,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偶见核分裂像;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或席纹状排列,细胞温和,未见核分裂像。免疫表型:上皮细胞区域CK19和AE1/AE3呈强阳性表达,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弱阳性;梭形细胞区域表达Vimentin、Bcl-2及CD99,AE1/AE3局灶阳性,EMA弱阳性。两种区域中Ki67指数均5%。间质淋巴细胞CD3、CD5、CD20阳性,不表达Td T和CD99。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胸腺肿瘤,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1990~ 1998年 ,我们对 2 1例重症肌无力 ( MG)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3~ 6 1岁。病程 1个月~ 7年。按Monden改良的 Osserm an分型 , 型 (眼肌型 ) 6例 , a型(轻度全身 ) 6例 , b型 (中度全身型 ) 8例 , 型 (急性暴发型 ) 1例。 3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术前均行 CT检查 ,13例为胸腺瘤 ,8例为胸腺瘤增生。术前均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6例使用激素。术后病理诊断 :上皮细胞型胸腺瘤 1例 ,淋巴细胞型胸腺瘤 5例 ,混合细胞型胸腺瘤 3例 ,恶性胸腺瘤 1例 ,胸腺增生 11例。均在全麻下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性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4例MN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年龄5~62岁,平均年龄42岁,中位年龄52岁,男女比例均等(2∶2)。3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在体检时发现纵隔占位,1例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4例患者均行纵隔肿瘤切除术。4例MNT组织学形态相似,除1例混合有AB型胸腺瘤外,肿瘤由微小上皮样结节构成,结节被丰富的含有明显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结节由卵圆形至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卵圆形,无核分裂。免疫组化:结节内的上皮细胞CK、p63、CK19、CK5/6(+);周围淋巴细胞LCA及CD20(+);原位杂交EBER均(-)。结论 MN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胸腺肿瘤,患者无明显症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李胜平  唐小丽 《华西医学》2002,17(1):141-142
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Placentalsitetrophoblastictumor,PSTT)是一类罕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在英文文献里目前不足 1 0 0例报道〔1〕。 1 976年Kurman等首先描述的PSTT被认为是一种非肿瘤性的融合细胞性子宫内膜炎 ,并命名为滋养细胞假瘤。以后又有众多名称 ,如不典型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合体细胞瘤、绒毛膜上皮增生症、含分泌促性腺激素细胞的肌肉瘤、非特异性子宫内膜炎等。 1 981年 ,Scully等〔2〕首先提出PSTT的名称并确定其肿瘤性质 ,1 983年WHO建议采用该命名并向全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MNT的临床相关资料及病理特征,对其进行HE及免疫组化Eili Vision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61.8岁,男女之比为5∶1。5例为体检时发现,1例以胸闷为主诉检查发现。CT提示均为前纵隔占位。镜检由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所分隔的散在或融合成团的上皮细胞结节,淋巴细胞间质中常见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结构,背景中可见散在分布的小囊腔;其中1例伴发B2型胸腺瘤,镜下可见丰富的上皮细胞中散在不成熟的淋巴细胞。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19(+)、EMA(-),上皮细胞巢内可见散在CD3(+)的T淋巴细胞,富于淋巴细胞的间质主要由CD20(+)的B细胞构成淋巴滤泡结构,囊腔被覆上皮CK19和EMA均(+),CD3和CD5(+)的T细胞位于滤泡间区,而CD99(+)的不成熟T细胞主要位于淋巴间质中,上皮细胞团中少见。术后随访,1例不明原因死亡,其余存活,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MNT是一种罕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预后良好。具有特征性病理表现,结合发生部位、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鉴别诊断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化生性胸腺瘤,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特点,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化生性胸腺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1岁、46岁。胸腺瘤光镜下形态较一致,肿瘤典型地表现为双相性结构,由互相盘绕的上皮细胞岛和束状梭形细胞组成。上皮细胞岛常形成鱼鳞样特征或旋涡状,细胞多角形、卵圆形或胖梭形,核空泡状,核仁小、明显。梭形细胞形成短束状或车辐状,细胞较一致。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AE1/AE3强(+),p63(+),EMA弱(+)或(-)。梭形细胞CKAE1/AE3和EMA局部弱(+)或(-),vimentin(+)。成熟的T淋巴细胞标记CD3(+),而不成熟的淋巴细胞TDT(-),Ki-67阳性指数5%。结论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胸腺肿瘤,可通过它独有的双相性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但鉴于文献报道中有复发病例,需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正>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上纵膈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1~40岁[1],发病率在男女中未见差别。15%~21.7%的纵膈肿瘤、47%的前纵膈肿瘤为胸腺瘤。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临床表现复杂,细胞形态可为良性,但浸润周围组织。胸腺瘤的分类很重要,对判断胸腺瘤的恶性程度及其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胸腺瘤患者中,常伴有副肿瘤综合征,以重症肌无力(MG)较为常见,约30%的胸腺瘤患者合并  相似文献   

14.
化生性胸腺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化生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2例化生性胸腺瘤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化生性胸腺瘤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2岁和46岁.镜下肿瘤显示双相分化特点,上皮细胞与梭形细胞交错分布并相互移行.上皮细胞呈岛状排列并相互吻合,细胞轻度异型,可见核沟和核内假包涵体;梭形细胞形态温和,呈束状排列;两种类型细胞中均偶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强(+),EMA灶状(+),vimentin和CD20(-),Ki-67为3%~4%;梭形细胞vimentin弥漫(+),EMA和CgA弱(+),CD20(-);间质淋巴细胞CD3(+),TdT(-).患者均无重症肌无力.术后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化生性胸腺瘤是一类罕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胸腺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5%的胸腺瘤患者可伴发单纯红细胞生成不良(PRCA),少数伴发单纯中性粒细胞生成不良(PWCA)和周围血淋巴细胞增多。PRCA 发生原因可能是胸腺瘤与幼红细胞存在共同抗原、胸腺瘤产生抑制红细胞分化的T 淋巴细胞或共同原因导致胸腺瘤和PRCA 同时发生。患者多死于PRCA相关性疾病。认为PWCA 的发病机理是自家免疫,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可缺如,短期内死于脓毒血症。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预后良好,增多的淋巴细胞可能直接来自肿瘤的OKT_4~+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EH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患者的左锁骨上区肿物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瘤细胞的CK、EMA、vimentin、SMA、myoglobin、desmin、S-100、CD99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肿瘤有完整包膜,由梭形细胞、脂肪细胞灶和上皮细胞巢构成。上皮细胞呈网格状,实体性或腺管样排列;梭形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呈编织状、车辐状分布,细胞具有较长的梭形细胞核及较空亮的胞质,少数梭形细胞呈肌细胞样具有嗜酸性胞质,类似纤维细胞或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分化良好,呈灶状分布于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岛之间。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CK弥漫强(+),大部分梭形细胞SMA(+)、myoglobin弱(+),少数梭形细胞vimentin(+),上皮细胞vimentin、desmin、S-100、CD34和CD99(-)。结论 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应与双向性滑膜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皮肤附件或涎腺起源的混合瘤、胸腺脂肪瘤以及梭形细胞胸腺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LMO2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lymphoblastic lymphoma/acute lymphocytic leukaemia,T-LBL/ALL)与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T-LBL/ALL及38例胸腺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进行LMO2标记。结果:29例T-LBL/ALL肿瘤细胞LMO2染色阳性(29/34,阳性率85.3%),38例胸腺瘤(A型3例、A B型14例、B 1型10例、B 2型5例、B 3型4例、C型2例)肿瘤性T淋巴细胞LMO2均阴性。LMO2蛋白表达在T-LBL/ALL和胸腺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MO2可作为T-LBL/ALL与胸腺瘤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肺泡 型上皮细胞 (type alveolarepithelial cell or type pneumocyte,AT )是一种多功能细胞 ,对维持肺泡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功能有 :1增殖功能 :它是 型、 型上皮细胞的祖细胞 〔1 ,2〕,在正常细胞更新和损伤修复过程中 ,AT 可以分化为 型细胞 ,也可通过有丝分裂补充自身的数量 ,因此被认为是肺泡上皮的干细胞〔3,4〕 ;2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 onarysurfactant,PS) ;3维持肺泡内外液体平衡 ;4近年还发现 AT 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5〕。AT 的位置比较特殊 ,容易受到来自空气和血液两方面的损害。空气中的各种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化性胸腺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硬化性胸腺瘤1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例罕见硬化性胸腺瘤,术前诊断为前纵隔占位(考虑畸胎瘤),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并明确诊断。结论:硬化性胸腺瘤属于罕见疾病,易漏诊,术前影像学诊断并无特殊。其病理组织学特点为肿瘤内含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而表现为经典胸腺瘤的特征,但广泛的透明样变和硬化的纤维胶原包裹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EB病毒(EBV)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hu-PBL/SCID)体内诱发肿瘤的病理形态,检测诱发瘤的免疫标志和人特异性Alu序列,确定EBV诱发肿瘤的性质、类型和来源。方法 从无偿义务献血员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PBL)并将人PBL移植到SCID小鼠体内,再经腹腔注射EBV悬液进行实验感染。观察4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解剖,取小鼠体内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原位分子杂交。结果 在34只存活的hu-PBL/SCID嵌合体小鼠中,有24只小鼠诱发出肿瘤。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呈结节状实体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体积较大,弥漫排列,为大裂一无裂混合细胞,伴有浆样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电子显微镜观察瘤细胞核为圆形或不规则状,核内可见成群或散在的EB病毒颗粒。诱发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LCA)阳性,B细胞标记CD20(L26)阳性,T细胞标记CD3(PSI)和CD45RO(UCHL-1)全为阴性。以人Alu序列为探针标记地高辛进行原位分子杂交,肿瘤细胞核显阳性信号。结论 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建立了EBV诱发性肿瘤模型,病理分类是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大裂-无裂混合细胞型),肿瘤起源于移植的人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