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效果。方法以6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分为A组(急性期抗凝)、B组(术前抗凝)、C组(术后抗凝)。比较三组凝血指标及DVT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 d,aPTT、PT、TT水平上调:A>B>C组(P<0.05);D-D水平下调:A>B>C组(P<0.05)(P<0.05),A组与B组D-D水平未见差异(P>0.05)。三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DVT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急性期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并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抗凝治疗对高龄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形成(DVT)患者的疗效。方法以80例高龄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均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术后接受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度及凝血状态,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后抗凝药物应用频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以62例接受子宫全切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A组(n=21,术后不给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WMHCa)、B组(n=21,术后24 h给予LWMHCa,1次/d)、C组(n=20,术后24 h给予LWMHCa,1次/12 h)。对比三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三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下肢DVT发生率高于B组、C组(P<0.05);B组与C组未见差异(P> 0.05)。结论 术后应用LWMHCa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但应用频次对下肢DVT的预防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凝时间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以12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据开始抗凝时间分为A组(n=40,受伤后入院开始抗凝时间在24 h内)、B组(n=40,抗凝时间在伤后至入院24~48 h)、C组(n=40,抗凝时间在伤后至入院48 h或术前12 h)。对比三组DVT发生率,并分析影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C组(P<0.05);B组DVT发生率与C组比较无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DVT组与非DVT组性别、骨折类型、高血压、糖尿病、血红蛋白(Hb)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年龄、手术方式、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65)、D-D(OR=1.256)与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DVT的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 抗凝时机越早髋部骨折的发生率越低,年龄及D-D与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并发DVT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折围术期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实施利伐沙班治疗,比较2组DVT、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PLT)、 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 对照组中DVT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中DVT发生率为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与治疗后均未出现伤口血肿和明显的出血;手术前后2组PLT、AL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低分子肝素钙相比,利伐沙班降低骨科围术期患者DVT发生率效果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不同危险分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抗凝、抗血小板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TIA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B组,各50例,分别接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疗程为7 d。两组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亚组,对比各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A组低危、中危有效率(100.00%、93.33%)与B组(100.00%、85.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危及总有效率(83.33%、90.00%)均比B组(57.69%、74.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1/50),略低于B组的8.00%(4/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抗血小板治疗相比,给予高危TIA患者抗凝治疗疗效确切,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发作频率,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及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中老年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80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肿胀、腓肠肌压痛、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下肢DVT评分、膝关节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2.50%(33/40)(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结合功能锻炼可减少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方法与抗凝预防长期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效果。方法病例为医院长期卧床治疗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分为3组,各40例,A组给予康复治疗,B组给予抗凝治疗,C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抗凝,观察3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并发症发生率及抗凝治疗期间不良用药反应。结果 C组治疗后PLT、t-PA显著高于A组、B组,D-D、Fbg低于A组、B组,差异显著(P0.05);A组、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C组治疗后前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A组、B组(P0.05);A组、B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3组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A组、C组出现不良用药反应几率分别为12.5%、10.0%。结论康复治疗方法与抗凝预防长期卧床患者DVT效果显著,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结合气压泵治疗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以10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12.00%(6/50)(P<0.05)。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比粘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aPTT、PT、Fbg水平未见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42/50)(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联合气压泵治疗可降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护患三位一体护理模式对老年科心脏监护室(C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收治的120例C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CCU血栓防治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医护患三位一体护理模式。两组均干预7 d,比较两组干预前后DVT疾病相关知识水平、治疗依从性、DVT风险分级、干预期间DVT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VT疾病相关知识调查表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观察组DVT风险分级优于对照组,中危及以上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低于观察组的16.67%(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低于对照组的26.66%(P<0.05)。结论:对老年科CCU患者实施医护患三位一体护理模式能提高患者DVT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进而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以80例接受妇产科手术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50%(1/40),低于对照组15.00%(6/40)(P<0.05);观察组下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干预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物(FDP)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5.00%(34/40)(P<0.05)。结论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可降低妇科手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提升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筛查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均接受超声及D二聚体(D-D)筛查。结果8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超声检查显示35例(43.75%)患者发生DVT,45例(56.25%)患者未发生下肢DVT。D-D诊断DVT的阳性率为77.50%(62/80),并且在A组、B组、C组、D组的超声检出率依次升高,四组差异显著(χ^2=24.342,P<0.001)。35例DVT中,膝上深静脉10例(28.57%)、膝下深静脉25例(71.43%)。肌间静脉21例(60.00%)、股总动脉9例(25.71%)、腓静脉7例(20.00%)、髂外静脉7例(20.00%)、颈后静脉4例(11.43%)、股浅静脉3例(8.57%)、股深静脉2例(5.71%)。结论超声检查可明确DVT的存在与否,并可直观显示累及血管,D-D的敏感性较高,可早期提示DVT的发生,但特异性较低,可辅助超声用于DVT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枸橼酸抗凝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以80例高危出血肾损伤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抗凝;观察组采用局部枸橼酸抗凝,并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指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PLT)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且无出血事件发生;对照组共1例出现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40(2.5%),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1.013,χ2=0.314)。结论枸橼酸在CRRT治疗中抗凝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肾功能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抗凝药师参与住院患者华法林用药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华法林治疗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7―12月住院患者为对照组(100例),2021年1―6月住院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对照组患者未接受临床药师的管理和监测,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抗凝药师的管理和监测。对两组患者用药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以及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华法林首次达到治疗范围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各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12.00%)(P<0.05);观察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剂量调整不规范、联合用药不合理和停药时机不当等用药不合理情况发生率(分别为2.00%、3.00%和1.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0%、11.00%和8.00%)(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用药满意度评分[(2.91±0.35)分]高于对照组[(2.57±0.71)分](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价值。方法以10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8.00%(4/50)(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腿围增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胀痛发生率为2.00%(1/50),低于对照组(12.00%(6/5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84.00%(84/50)(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降低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以86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患者为对象,盲选法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LMWHCa)与对照组(术前同剂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术后当天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上调、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下调(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未见差异(P> 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1/43),低于对照组18.60%(8/43),(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前单次给予LMWHCa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凝血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高龄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120例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为对象,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n=60)、观察组(椎管内麻醉,n=60)。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33%(2/60),低于对照组13.33%(8/60)(P<0.05)。两组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 h、4 h、12 h观察组aPTT、TT、Fb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升高,观察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在高龄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术后DVT发生率较低,并且可抑制应激反应,优于全身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对纳入患者术后下肢DVT进行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统计两组临床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脊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 150例脊椎骨折术后患者有80例形成DVT,发生率为53.33%;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OR=2.031,P=0.023,95%CI 1.015-3.258)、术后BPC低(OR=1.891,P=0.012,95%CI 1.003-3.123)、术后D-D高(OR=1.941,P=0.009,95%CI 1.011-3.192)是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抗凝药物使用(OR=1.985,P=0.015,95%CI 1.019-3.210)是椎骨折术后DVT形成的保护因素(P0.05);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未干预组60.83%,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史、术后PLT和D-D水平可有效预测脊椎骨折术后DVT形成,而为高危DVT患者有效使用抗凝药物并实施合理护理预防措施是有效降低术后DVT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警性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22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实施ICU血栓防治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血栓防治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警性护理模式,两组均干预7 d。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指标)及DVT风险分级,并比较干预期间两组DVT和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血流峰速度和血流平均速度指标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指标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危、高危及以上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DVT及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警性护理能够改善ICU患者血液循环,对于预防下肢DVT发生具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方法以80例冠心病患者为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DVT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20.00%(8/40),(P<0.05)。两组干预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升高,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82.50%(33/40)(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与气压泵可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DVT的发生率,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循环,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