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 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ICC患者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行PICC的患者413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例数,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ICC患者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共纳入413例PICC置管患者,23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目前有关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RDVT)发生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患者,而随着PICC临床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评估其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RDVT发生风险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收集并分析自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非肿瘤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并对患者PICC置管环境,导管结局和患者结局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的PICC-RDVT的发生风险情况。同时采用计算机检索,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并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报道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中RDVT的发生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 共341例PICC置管,199例为普通病房置管,142例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置管。合并尿管留置262例。合并机械通气90例。发生症状性PICC-RDVT 17例,发生率为4.9%。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共13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国内有关非肿瘤住院患者的PICC-RDVT发生风险的结果差异较大(0.3%~28.5%),总体特点为重症患者和老年患者的PICC-RDVT发生风险明显高于较轻型及年轻患者。 结论 非肿瘤住院患者的PICC-RDVT整体发生风险不高于肿瘤患者,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竞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4):123-124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针对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制定置管方法、预防措施及护理措施.结果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干预导管相关性感染.结论 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过程中,对导管进行正确应用及护理,可避免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3例进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2%,8/9发生在置管后3周以内。除对合并导管源感染或完全堵塞的患者拔管外,保留导管的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后血栓症状缓解。结论 PICC置管为血液肿瘤患者局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可予保守治疗,LMWH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验证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到2017年150名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资料。将确诊已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肿瘤类型相同采用1∶4配对方法,选取同期留置但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2组患者分别评分并记录。比较Caprini评分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分级和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7.720±1.768)高于对照组(6.220±1.097);病例组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组评分≥7分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7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肺部疾病(OR=5.539,95%CI=1.799~17.053,P=0.003)、其他高危因素(OR=6.987,95%CI=2.105~23.196,P=0.001)、血栓史(OR=24.735,95%CI=3.624~168.822,P=0.001)3个因素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且随着评分的增加,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43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性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35例安置PICC患者,发生有症状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2例,其发生率为2.76%(12/435),其中58.33%的血栓发生于置管后10d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导管型号、置管肢体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穿刺静脉的选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贵要静脉的发生率(1.46%)远远低于肘正中静脉(7.04%)及头静脉(9.09%).发生血栓的患者在拔除PICC后进行了常规的抗凝治疗,血栓症状得到缓解,血栓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置入后3周内,特别是10d内应预防监测静脉血栓发生,选择合适静脉血管进行导管置入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通过及时地治疗处理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的常用途径,本文拟探讨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住的306例PICC置管的食管癌化疗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食管癌手术史、病理类型、食管癌TNM分期、放疗史、静脉血栓史和糖尿病病史)和置管资料(包括穿刺肢体、PICC导管类型)后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PICC相关性血栓共发生25例,发生率为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放疗史、PICC导管类型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管癌TNM分期(OR=2.879,95% CI:1.135~3.486)、静脉血栓史(OR=5.048,95% CI:1.712~14.835)和PICC导管类型(OR=3.764,95% CI:1.239~11.985)是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食管癌TNM分期、静脉血栓史、PICC导管类型是食管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该类患者,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PICC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导管不透X射线,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张亚  岳静  米爱  许芳  周巧林  陈斌   《四川医学》2022,43(6):593-597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PICC-RVT)的危险因素及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接受PICC置管的可评价的117例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已发生PICC-RVT患者进行血栓风险量表评分。结果 (1) 117例患者中,19例(16.2%)发生PICC-RVT。(2)与无PICC-RVT组相比,PICC-RVT组患者年龄较大(60.2±15.0岁vs. 51.2±17.6岁,P=0.039),体质指数(BMI)、糖尿病患病率较高(25.7±4.1 kg/m2 vs. 22.6±4.2 kg/m2,P=0.007;26.3%vs. 8.2%,P=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PICC-R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18,95%CI 1.019~1.456,P=0.030)。(3)ROC曲线分析法评价不同血栓风险评分量表对PICC-RVT的预测价值,Caprini量表诊断价值最大,曲线下面积为Caprini量表0.683(95...  相似文献   

11.
胡艳 《中国医疗前沿》2013,(16):111-111,98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为预防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9例留置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细菌培养,分析年龄、穿刺技术、固定方法、导管维护周期、留置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方法、穿刺部位8个影响因素对感染的影响。结果189例患者中共有23例细菌培养阳性,感染率为12.1%;其中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移动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性的注意肿瘤患者PICC导管的维护和减少导管移动能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的自我护理能力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肿瘤病人113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病人的一般资料、社会支持、心理、自我护理能力等情况。结果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得分81~140分,均值为(114.5±2.6)分;低等、中等、高等水平分别为0例(0.00%)、48例(42.78%)、65例(57.52%)。健康行为总分96~169分,均值为(129.8±3.6)分;低等、中等、高等水平分别为0例(0.00%)、62例(54.87%)、51例(45.13%)。PICC置管病人在性别、婚姻状态、留置时间、疾病类型、职业、留置次数等因素上自我护理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地和是否抑郁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恶性肿瘤PICC置管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与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及抑郁等因素有关,以上因素均为重要影响因素,在临床护理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进行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008例患者共计45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46%;15例发生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49%。对于不同导管留置时间的患者,其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静脉和FIB含量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时间的PICC导管留置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行PICC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患者的凝血指标、穿刺静脉的选择对血栓发生影响较大,长时间留置PICC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认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预见性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药物预防和分级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陈国玲 《当代医学》2014,(26):104-105
目的根据对晚期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因素的分析,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改进和指导。方法随机选取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晚期肿瘤PICC置管患者临床资料237例,针对性别、年龄、体质量、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等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可能的感染因素并对护理工作提出相应建议。结果患者感染的发生与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无明显关系,患者感染与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材料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管期间,应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感染因素进行护理,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适用于长时间静脉滴注抗生素、刺激性药物和化疗药物,控制疼痛,完全胃肠外营养,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的病人,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及难度,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并发症相对其他中心静脉置管少,是肿瘤患者静脉输液的理想通道.本科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行PICC术的213例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制定的护理流程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贾梅  李檬  陈秀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288-1291, 1294
目的探究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02例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CRT发生率,分析病人的基线资料以及PICC置管情况并对CRT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CRT的发生率为31.37%,单因素分析显示,CTR组病人无抗血小板或抗凝史、吸烟史、感染、远处转移、骨髓抑制、穿刺点异常率、体质量指数、导管直径高于非C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导管直径为 < 4-F/5-F、骨髓抑制、静脉炎、高体质量指数是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并发CRT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CRT好发于长期使用PICC的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群体,且吸烟、骨髓抑制、穿刺点异常、静脉炎和导管直径为 < 4-F/5-F是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基层医院的有效应用。方法对37例肿瘤患者由上级医院带回PICC导管进行护理,除做好心理护理外,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维护导管。结果 PICC导管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结论 PICC导管用于化疗患者输液安全有效,留置时间长,能提高护理质量,宜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