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金兔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1):873-874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式的选择与风险程度。方法 分别采用高位多枚圆针(A组)、低位多枚围针(B组)、加压滑动鹅头钉(C组)、Gamma钉(D组)、单臂外固定架手术和牵引(E组)5种方法治疗176例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结果 A、B组髋内翻率在70%、40%,主要发生在Ⅲ、Ⅳ型,其余3组分别为5.7%、10%及13%。术中、术后3个月内无死亡。A、B组因针尾刺痛而影响活动发生的并发症比较多。E组骨折愈合较快,但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差。结论 C、D组方法固定牢固、髋内翻发生率少,下床早,并发症少,是首选方法,其风险与另3种方法相比无明显增加。如患者不能使用C、D组方法,可用E组的方法,但因其有阻碍膝关节的活动和增加老人心理压力的弊病,应慎用。  相似文献   

2.
马胜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9):2873-2875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组(35例)和未发生组(67例).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固定类型、骨折原因、骨折类型、骨折至入院时间、术后感染情况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DGF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价值;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固定类型和骨折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横行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比例及骨折至入院时间显著高于或长于未发生组,PDGF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DGF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曲线下面积为0.737,最佳截断值为5.235 ng/mL,灵敏度为54.5%,特异度为7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横行骨折、骨折至入院时间较长、术后感染和PDGF<5.235 ng/mL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横行骨折、术后感染、骨折至入院时间较长、PDGF<5.235 ng/mL.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4月间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治疗的3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61~95岁,平均年龄75岁。骨折按照AO分类:3-1Al型10例,3-1A2型22例,3-1A3型5例。结果随访到的35例患者中,33例在术后3个月复诊时可以完全负重,X线片显示已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2例出现拉力钉股骨头颈切割,造成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针(PFN)承载力强,内固定牢固,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轻微,术后患者可以在耐受的情况下早期离床活动,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理想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胡毅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1):4811-4812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92例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设为PFLP组,同期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EN)治疗的60例患者设为PEN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随访24个月Harris髋功能评分。结果 PFLP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PEN组(P0.05)。平均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4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是适合老年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5.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9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时间分为A组37例,B组58例,B组患者术后均经过系统正规的康复治疗,A组患者未经过正规康复治疗。按Ceder评分和髋关节功能评价法评价疗效。表明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较为常见的骨折,发病率为34~35/10万。由于转子间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死亡率较高,约35%。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体质虚弱且常伴有心、肺、脑、肾及内分泌系统基础病,给手术治疗带来一些困难及风险。我院从2002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治转子间骨折31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17例,年龄65~85岁,平均70.5岁.Evans Jensen分型:Ⅰ型6例,Ⅱ型12例,Ⅲ型5例,V型5例.麻醉下在骨科牵引床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5 ml.28例均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均无感染、内固定断裂及切出股骨头、髋内翻、股骨劈裂等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术后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21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选择PFNA内固定是一种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46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9例,肺部感染7例,低位性肠梗阻15例,压疮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经积极治疗均纠正、控制或痊愈.[结论]加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应用单边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操作方法及体会。方法本组选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5例,男32例,女73例,平均年龄78.6岁,应用经皮穿针单边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2a,平均1.4a,根据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e评分标准,优82例,良17例,优良率94.3%。结论应用单边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确切、早期下床活动及减少并发症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人该病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67例术后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以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较为常见。本组对6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髋部骨折常常引发较多的并发症,在治疗的各个环节过程中应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系统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手术内固定处理,康复治疗组患者于术后不同阶段积极介入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特殊处理,仅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辅助训练,或让患者自行进行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骨质疏松程度、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康复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质疏松程度、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统康复干预能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骨质疏松,加快骨折愈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可作为内固定手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康复训练效果。方法:对DHS和Gamma 钉治疗3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采用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结果:38例患者除2例因其他疾病在院外死亡,其余患者骨折已愈合,生活基本能自理,结论: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是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骨折手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2001年4月至2005年10月,应用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按AO分类,A1型21例,A2型11例,A3型3例,随访并进行功能恢复评级。结果:35例全部骨折愈合。随访8~15个月,根据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优、良、差三个等级:优25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94.2%,无死亡病例。结论: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早期活动以及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提高手术疗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从而获得最大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005~2008年收治的42例高龄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锻炼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0~90min,术中出血量240~460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周均下床锻炼,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疗效优良率为85.7%。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者4例(9.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人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优越,尤其适用于合并多种老年病且不宜长期卧床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1998年至2005年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年龄75~92岁,平均79.6岁。假体均为骨水泥型,随访时间1~8年,平均3.6年。结果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按Harris评分方法,优11例,良8例,可4例,差2例。2例假体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2年至2005年,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70岁以上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3例。根据术后有无系统的康复治疗分为两组:康复组27例,对照组26例;其中康复组术后采取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和训练,对照组术后常规康复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定期随访,并比较两组间疗效。结果经过12~60个月,平均(26.5±2.4)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骨折均获得了骨性愈合,其中康复组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0.8±1.9)周,对照组骨愈合时间平均为(11.8±2.0)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发病率50.0%;优良率为92.6%,高于对照组的69.2%。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获得可靠的固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快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骨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人工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计67例。其中采用普通骨水泥柄半髋或全髋52例,加长骨水泥柄半髋或全髋15例。结果67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均行骨质疏松治疗。Harris评分:优51例,良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76.1%。结论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可迅速地稳定高龄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断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术后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5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PFNA术,采用Gross方程计算术后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年龄、体重的关系及术后7天内出血量的变化情况。结果:54例患者平均总失血量(955.81±207.60)ml,平均隐性失血量(820.94±163.29)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90.87%;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2~4天隐性失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5~7天隐性出血量较前显著性降低(P0.05);患者失血量与身高(r=0.228,P0.05)、体重(r=0.259,P0.05)均呈正相关,与年龄(r=0.098,P0.05)不具有相关性。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术后隐性失血是主要失血方式,为显性失血量4倍以上,临床应给予重视并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冯瑰丽  肖明  赵蕾  刘芳  王莹 《全科护理》2021,19(1):59-62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策略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医院10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病人,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研究组采用手术室ERAS护理。比较两组病人体温(术前、术中、术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生理应激指标、心理应激状况、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病人术中、术毕体温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病人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室护理中应用ERAS护理可减轻病人手术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预防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miR-143-3p联合Autar评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DVT分为非DVT组(n=77)与DVT组(n=2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血清miR-143-3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iR-143-3p、Autar评分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DVT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患者血清miR-143-3p水平低于非DVT组,Autar评分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43-3p水平、Autar评分预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后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0.782,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6。两组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DVT组患者的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糖尿病史、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