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药物不良反应可按性质或病因分类。目前常按病因分为A、B型。(1)A型反应是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预测,常和剂量有关,其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如抗血凝药所致出血,苯并二氮(艹卓)类引起的瞌睡。(2)B型反应是一种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如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以及药物引起的一些免疫学反应。按国外有关文献报  相似文献   

2.
药源性血液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药物引起的血液病比较少见,但比较严重,发生后其死亡率比较高.与其它药物不良反应(ADR)一样,药物引起的血液ADR被分为A型和B型两类:常见的A型反应有细胞毒剂和免疫抑制剂对骨髓的抑制反应.A型反应是可预测的,经过适当的控制可以限制其危害性.因此,我们主要讨论药物引起的不可预测的B型血液ADR.  相似文献   

3.
102例药物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楼丽君  翁源红 《海峡药学》2004,16(4):130-132
目的了解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两院上报的不良反应病例598例,筛选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102例,用SPSS8.0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有关.老年人和儿童是易感人群。结论抗感染药物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药物.其次是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相似文献   

4.
贾丽芳 《北方药学》2012,9(8):84-84
目的:总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我县各医疗机构上报到本局ADR监测中心的6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口服给药占60%,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类药物占45%,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别;年龄在60岁以上占46.67%。结论: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加强合理用药,才能提高用药安全,有效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006年~2007年我市28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雅艳  华俊彦  田伟强 《海峡药学》2008,20(10):160-162
对2006年~2007年丽水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2881份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有关,其中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  相似文献   

6.
对2006年~2007年丽水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2881份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有关,其中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较多;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  相似文献   

7.
1 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设在A 美国   B 英国C 瑞典   D 法国E 日本2 根据我国卫生部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试点工作方案中对有关药品不良反应含义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疑因药品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B 疑因药品引起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临床症状和表现C 疑因药品引起的瘙痒、畸胎或致突变反应D 麻醉药品引起的药品依赖性E 调节生理功能用药时出现的不良反应3 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重点监测的药物种类不包括A 抗生素与磺胺药B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用药C 循环系统用药D 解热镇痛药和镇静安眠药E 肾上腺皮质激…  相似文献   

8.
250例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以便进一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方法:以计量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1999-2002年诊断为药物致病住院的250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人群中药源性疾病以A型为主;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36.6%),过敏性休克(14.8%)以及思睡等神经系统反应(17.2%)等;药物包括β-内酰胺抗生素等15大类85个品种,维生素、疫苗及中药的发生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结论:引发药源性疾病的药物趋于离散状态,小儿和老年人的药源性疾病发生不仅与药物有关,还与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其对策,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1 000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0例);A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累及部位的构成比差异。结果: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较少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通常其症状较轻,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影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225-226
目的探讨影响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文献分析我院近年用药情况,查找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个体差异、性别、年龄、遗传、给药方法及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给药剂量、浓度等是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掌握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毛静萍 《北方药学》2013,(10):41-41
目的:观察某医院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通过92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药物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主要表现为皮疹;其次是循环系统药物,主要表现为静脉刺激。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燕  徐璐敏  汤宇华 《海峡药学》2009,21(3):164-166
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成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特点、发生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中成药的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是广泛的,复杂的;引起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工艺及质量控制、临床使用、个体差异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2例患者静脉滴注米力农注射液发生低血压休克,经及时救治休克得到纠正。考虑因米力农注射液引起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药理作用、给药方案以及与其他药物协同降压作用有关。建议临床使用米力农时应密切监测血压,采用小剂量静脉微量泵输注给药,进一步控制药物输注时的速度、浓度并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院2009年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微微 《海峡药学》2010,22(9):225-226
根据我院2009年收到的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要与药物本身因素,患者原因,临床使用等各方面有关。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15.
王明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94-1094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736例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08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多,静脉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随着药物品种和使用的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玲  张艳梅 《首都医药》2005,12(13):31-31
药物的功能是防治疾病,但由于药物作用的双重性,许多药物即使在质量检查合格,正常用法用量下仍会对部分用药者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伤、致残、致畸、致癌、甚至导致死亡。药物不良反应按病因学分为两大类型:A型(量变型异常):因药理作用增强所致,该型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约占  相似文献   

17.
200例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8月~2004年8月收集到的200例 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人以>60岁的老年病人和≤17岁的未成年病人较多。药物以 抗憾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静脉给药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应重视临床药物不 良反应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我院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祥  张麒 《中国药房》2010,(46):4392-439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自发呈报的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二类:由于药物的正常药理作用(A型);代表一种完全异常和新的反应(B型)。 A型药物不良反应:这类反应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例如服用肾上腺素能神经阻  相似文献   

20.
罗万慰 《中国药房》2010,(18):1717-1719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对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方法:应用有关CYP知识对30例临床病例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参与的CYP只有2种,其中CYP3A4有29人次,占82.9%;CYP1A2有6人次,占17.1%。由酶的抑制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31例次,占68.9%;由酶的诱导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14例次,占31.1%。结论:临床药师应掌握并应用CYP知识,提醒医师注意与CYP有关的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使患者避免由于药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