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脾阴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运化的枢纽。脾阴乃脾之阴液,是水谷精微化生之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其灌溉五脏六腑,营养四肢百骸,是脾土职司之物质基础。脾阴虚是脾脏的病症之一,但历代医家对之却论之较少。然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相似文献   

2.
揣摩三焦     
杜显远 《河南中医》2000,20(6):66-68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呈万世之法程,任百代之揣摩。坚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经文,是揣摩三焦的根本大法。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把握和运用三焦之说是揣摩三焦的最终目的。1三焦之概念 三焦是中渎之府、孤之府、决渎之官……对于这些不同名称的三焦,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张冠李戴,而必须对号入座。欲使三焦对号入座,必先正名分。正之有法,法曰:以物命名则名正,以名命物应言顺。夫有是物,必有是用;有是用,亦必有是物。物为三焦之本,用为三焦之标。标本相符其名乃立,标本不符其名乃废。…  相似文献   

3.
浅议傅青主对妇人带下病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青主为明末清初的医家,其著作《傅青主女科》把妇人带下病概括为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傅氏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带下病是因带脉不能约束而致。带下病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是因气不能化为经水,加上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所致。现就五种带下病的辨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是禀受父母之气,这里精也是气、是信息、是能量、是遗传密码,也包含着祖宗先人之气。神、指人的生命一切活动,又指人的精神意识,而神有赖于气,“气和而生,神乃自生。”可见精、气、神三者,气为根本。“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组成人体最根本的物质和能量。气对人体起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生化作用。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互冲射、相互资生、密切协调运动地维持人体生命。人体中最主要是元气,又称真气、原气。来自先天禀赋和祖宗先人的移入,又靠后天培养加固,是人体最根本…  相似文献   

5.
梦中释易     
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所谓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指盘古、伏麦、文王。不易、变易、简易三易,是指学易者取文安天下为之不易,学易者取变演天下为之变易,学易者取境开天地为之简易。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对周易的争论,目的是安邦治国。老子得了真道被后人称为老子。孔子得了心道被后人称为孔老二。孙子得了兵道被后人称为孙子。真道是演天之道,心道是制人之理,兵道是安邦治国之术。其它有理道、生道、财道、家道、文道等等各得其所。《道德经》是对孔子、孙子等一些观点的否定。因此和其它诸子百家的经书一样属于…  相似文献   

6.
芍药性微寒,味酸、甘、苦。“酸以收之,甘以缓之,苦以泄之”。是益阴液、和营气之要药,与不同的药配伍,在妇科临床上发挥着多种功效,特别是在调整生殖内分泌方面,是必用药之一。掌握它的辨证用药规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翁心诚 《养生月刊》2009,30(11):986-988
中老年修炼养生太极,重在修炼灵气,失去灵气的太极拳是无效之假太极。灵气是统一、整合、化生精、气、神、心、意的一种玄奥之根,亦可称灵性。练太极,归根结底是炼灵气。正如杨澄甫言:“筋骨肌肉统统是外,人的灵性才是内”。“人的灵性培养好了,就一切修身致用皆有之”。这里所说之灵性即灵气。  相似文献   

8.
概说所谓“心胃同病”,是指心病或胃病反映在胃脘部位的同一症状———“疼痛”而言。命题的同一性,在于部位的同一:胃脘;症状的同一:疼痛。而痛之有异,异于是心病之心痛、抑或是胃病之胃痛?然,心病之痛、胃病之痛,均可在胃脘部反映出来,统述“胃脘痛”。这便构...  相似文献   

9.
《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5-15
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阙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发汗、催吐、泻下,是张从正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他说:“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是极其广泛的。包括方药、针灸、熏洗、按摩、导引等等。现他对三法的具体运用,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华国 《养生月刊》2008,29(3):203-207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种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说的就是太极拳。这是250年前对太极拳的总结性立论,是迄今解读太极拳的基本准则。这立论是有外延、内涵的辩证的两句话。即动与静是辩证统一的,外延是太极拳动法,内涵则有形与质,形体的组成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细辛不过钱”寻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良杰 《中医药学刊》2003,21(9):1465-1465
“细辛不过钱”说是否成立。通过考证、分析、类比,提出了此说至少有两点错误。一是用量之误,其中有时珍传抄之误和以讹传讹之误;二是将此用法之限定剂量用于彼用法,乃用法之误。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肾”所藏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精”所化之气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古人曰“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所以说肾脏功能的盛衰,将直接关系人体的健康,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关系殊为密切。临床上应用补。肾法治疗内、外、妇、  相似文献   

14.
杂病验案3则     
高庆通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1):526-526
古人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战场瞬息万变,能运筹端幄,决胜千里,靠的是洞察周密,知己知彼,善谋决断。为医之道亦然,病体有虚实之异,病性有寒热之分,证有阴阳之变,而有常法、变法之治。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之精粹,若离开了它,就有如乏源之水,无根之本。不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要想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只能是望洋兴叹。现举临证验案3则,以供参考。1调和营卫治便秘陈某,女,28岁。1996年12月7日初诊。患者有便秘病史1年,曾多方治疗,前医曾用清热润肠之麻子仁丸、养血润肠之尊生润肠丸等方药,便秘虽有缓解,但不久又…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之瑰宝,是祖先千百年继承下来的武术精华。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内以大道之理为本,外应万物变化之机,崇尚无为,道法自然,以有相之行,修无为之真。它超越世俗格斗、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尚,被后人尊称为“先天拳”。  相似文献   

16.
脑髓述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脑之元神是统御五神之主,又为官九窍之司,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脑,温养祖窍,而生精神,意识、思维、记忆、运动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哀、乐、爱、视、听、嗅、味、语言等,脑脑内寓元神,为一身之主宰,五腑六腑听命于脑,脑神调节各脏腑之平衡,神、魄、魂、意、志皆由脑之元神经领,脑为元神之俯 ,为生命活动之主宰,深入认识脑髓的形、象、生理、功用及其与五腑六腑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而探讨脑病之病理变化,对指导临床,提高脑病的论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阴阳造化,唯中华民族文化所独有。古人研究天地造化之道,重性命,意在养生。性命之学被后世历代的高僧、高道及养生家所重。“无情无种,无性无生,无命不立。”性命之学是中国古文化的根源。如《汉书·董仲舒传》曰“夫性命之道,本乎太极,散于万株。有性命然后三教立,有性命然后五论生。故造化者性命之炉冶。道学者性命之绳墨。医药者性命之赞育。”“古代中医,体之太极为性命,测之阴阳为动静。配之五行为生克。调运气之往来为长养无穷。故古之从事中医者,外通经史,内修人妙。”古代的中医学术和“易”与“道”是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汪机,明代著名医家,补气培元固本的创始人。就汪机的这一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汪机的“营卫一气”论,实质是营气之阴阳二义之统一;“调养气血,培补元气”的观点,是朱丹溪滋阴观和李东垣的升阳补气观之合壁;擅用参、芪说是其甘温气味与营气的阴阳两重性之统一。汪机的人身之虚皆阴虚,诸病多生脾胃,营气之虚是产生百病的根源;擅用参、芪,对调补诸虚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培国 《气功》1998,19(4):184-186
李鹏飞,元代池州(今安徽青阳)人,为儒医、养生家。号澄心老人,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本书以精气不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为养生之三大纲领。从"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篇中可以看出,因其是儒医,所以他的房养思想是以医家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指导的,而有别于其它流派房中养生思想。他认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指出"元气有限,人欲无涯";强调保精爱气"可以得天元之寿矣"。从他把"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列在诸章之首,就可以看出他对房中养生是非常重视的。在"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篇中,共有九个章节:l、欲不可绝;2、欲不可…  相似文献   

20.
用药如用兵,补泻寒热之间,安危生死之所系也,可不慎与?虽云目病非热不发,非寒不止,此青夫火之大慨耳。内有阴虚、冷泪、昏眇、脱阳等症,岂可独寿是火,而用寒凉也今之庸医,但见目病,不识症之虚实寒热,辨别气血,惟崩寒凉治之,殊不知寒药伤胃损血,是标未退而本先伤,至胃坏而恶心,血败而拘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