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膀胱全切。重建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是继Bricker回肠膀胱术后,治疗膀胱癌的新方法。我院1991~1996年共为6例患者施行了此种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本文主要简述膀胱全切后重建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术前、术后护理。膀胱肤癌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因病情需要,部分病人需行膀胱全切术,以往全膀胱切除术后,需行回肠膀胱尿流改道,腹部终生佩带尿袋,给生治带来很大不便。我院开展的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术,具有“膀胱”容量大、压力低、可自控排尿的优点。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腔镜膀胱全切回肠(Bricker)膀胱术与原位回肠(Hautmann)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及近期疗效。方法该院2010~2014年施行腹腔镜Bricker膀胱术74例,Hautmann新膀胱术30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中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阳性共8例(7.8%),合并前列腺癌3例(2.9%),无切缘阳性病例。Bricker膀胱术组、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2±1.4)、(5.3±2.2)d ,P=0.00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9%(23例)、53.3%(16例),P=0.043。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76.9%、57.7%,术后12个月白天和夜间尿控分别为90.9%、81.8%。 Hautmann新膀胱术组术后2例(7.7%)复发转移,Bricker膀胱术组术后9例(14.1%)复发转移。结论 Bricker膀胱术和Hautmann新膀胱术具有相似肿瘤根治效果,但Hautmann新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目前所用的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手术技术,并报告7例的经验和功能效果。方法:自2008年起,选择7例因膀胱恶性肿瘤行膀胱切除的患者,应用回肠新膀胱替代膀胱。此技术我们称之为“回肠新膀胱术”。结果:平均术后观察时间15月(8~20月)。无围手术期或术后早期死亡者,未出现早期严重并发症。结论:很多技术可以应用于创建回肠新膀胱。应用较短回肠完全去管化并U形折叠不做乳头结构构建新膀胱易于施行,并发症发生率易于接受,可以在低压状态下获得足够的容量,并可以提供满意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行开放(O RC )及腹腔镜(L RC )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62例患者的资料,其中O RC组32例,L RC组30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 RC组较O RC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P=0.000),住院时间短(P=0.000)的特点。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P=0.085)以及淋巴结阳性率(P=0.922)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肿瘤病理分期(P=0.999),分级(P=0.878)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中位随访时间36.5个月(6~56个月),O RC组较L RC组具有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低( P=0.040)的特点。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病理学结果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但其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考虑腹腔镜术后无法保留腹膜完整性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护理,总结该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术后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动态变化,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取得了成功,无感染、吻合口瘘、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个月至今,3例排尿基本正常,1例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轻度尿失禁,1例患者随访1.5年后出现右肾中度积水,经随访心理护理和积极治疗后患者生活正常。结论:加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可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取得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的术后护理。方法2008年2月-2013年6月我院对28例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同时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全面护理,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术期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结果28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治疗后痊愈,无吻合口瘘,无护理并发症。结论在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手术前后,护理人员及时给予患者充分、积极、多方面的整体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疼痛,促进患者痊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技巧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对82例男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移行细胞癌70例,腺癌7例,鳞癌5例,均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全切采用顺行与逆行结合的方法;新膀胱取回肠末段做成W或U形与尿道吻合,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结果 82例无一死亡,均获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18.3个月;手术时间,前45例240~360 min,平均312 min;后37例为180~240 min,平均192 min.围手术期输血18例,术中出血超过1000 mL的6例,盆腔纱布填塞止血1例,并发直肠损伤的7例;术后肠梗阻12例,肠吻合口瘘1例,盆腔脓肿3例,输尿管瘘2例,轻度肾积水11例,中度肾积水4例,肾功能不全(血Scr<177 μmoL/L)2例;80例白天可控制排尿,其中76例夜间可控制排尿;间断出现残余尿大于100 mL的14例,术后6个月复查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尿道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排尿时膀胱颈口开放不良的5例.结论 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该手术技能要求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护理非常重要;掌握肠道及排尿生理,反复盆部尸体解剖将有助于提高手术技能和处理并发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保留性功能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附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9年 8月~ 1999年 11月 ,我院分别对 2例膀胱肿瘤患者行保留性功能膀胱全切除及回肠新膀胱术 ,术后患者尿自控 ,性功能状态良好 ,效果满意 ,现将手术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例患者 ,男性 ,年龄分别为 71岁、6 1岁。病程 3~ 4年 ,术前性功能存在。第 1例患者 3年前因膀胱移行上皮乳头状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第 2例患者因反复发作无痛性肉眼血尿入院 ;术前均行膀胱镜检并活检、CT、IVU检查。例 1为膀胱癌复发 ,呈多发性。例 2为膀胱左侧壁巨大乳头状新生物 ;尿道、膀胱颈部均未见肿瘤浸润 (活检证实 )。术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方法。【方法】为4例52~65岁男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手术。采用5个套管针,腹腔镜由脐上或脐下套管针进入,手术者经左侧2个套管针操作,助手经右侧2个套管针操作。游离输精管、精囊,剪开狄氏筋膜分离前列腺后面;游离输尿管下段在其末端切断;剪开前腹壁腹膜反折,游离膀胱前壁;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游离膀胱侧韧带及前列腺侧韧带;在结扎线近端剪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紧贴前列腺尖端离断尿道;下腹正中耻骨上作6cm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将回肠拉出切口外,隔离50cm回肠剖开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将输尿管末段1cm插入贮尿囊后顶部作吻合,贮尿囊最低位开口与尿道断端6针吻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约为8h,出血量平均为650mL。术后3周作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以及新膀胱造影检查,显示:新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mL,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恢复控尿功能。无排尿困难及残余尿。【结论】腹腔镜下切除膀胱前列腺视野清楚,可减少出血,避免尿道括约肌损伤,保留神经血管束;可减少肠管暴露时间,有利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作一小切口取出膀胱前列腺,并将肠管拉出体外形成贮尿囊,可大大缩减手术时间。回肠作贮尿囊有取材容易 相似文献
10.
从 198 9~ 1999年 ,我院开展了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 [1 ] 。这种手术范围大、时间长 ,容易产生并发症 ,护理难度较大。现将手术前后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5 2~ 6 0岁 ,平均 5 7.6岁。术后恢复顺利良好 ,无 1例发生继发出血、肠梗阻、褥疮等早期并发症。2 术前护理2 .1 皮肤准备 术区清洁备皮。2 .2 肠道准备 术前 5 d内给半流质饮食 ,并逐日改为流质、清流质 ,消除肠道内细菌。手术前 1d口服灭滴灵 0 .1g,分别于早 8h、16 h、2 4h口服。为促进排便 ,晚 19h口服甘露醇2 5 0 ml,术晨温肥皂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并评价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的尿动力学特点,以期为该术式的施行提供动力学依据.方法 选取施行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的20例男性患者,术后6、12个月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就尿流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压容量、充盈压、最大排尿压及顺应性等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自主排尿,无需再次导尿,拔除导尿管1周后尿量为110~570(188.4±24.8)ml.其中19例(95.0%)白天控尿良好,17例(85.0%)夜间控尿良好.术后6、12个月复查静脉肾盂造影示新膀胱位置、形态良好,肾、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患者术后12个月时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尿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明显增加(均P〈0.05),其它参数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及功能性尿道长度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原位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具有容量大、相对低压、顺应性好和术后排尿、控尿功能更接近生理特征等特点,螺旋构型回肠新膀胱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原位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0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道108例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性功能、控尿功能和肿瘤根治情况.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7年5月,10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男96例,女12例.采用5孔经腹入路,首先进行完全腹腔镜下标准的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及根治性膀胱切除,然后行体外回肠新膀胱的构建和输尿管新膀胱吻合,最后在腹腔镜下进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其中26例患者施行保留勃起神经步骤.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30 min,出血量为320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8.5%,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日间尿控率90.7%,夜间尿控率82.6%.术后6个月,26例行保留勃起神经患者中10例有性功能.术后随访1~53个月,局部肿瘤复发5例,套管穿刺口种植转移1例,远处转移6例,随访期间死亡11例.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可行的,具有低并发症和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通道术的术式.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67岁.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下腹正中4~5cm切口取出标本,行回肠通道术.结果 手术时间5~7h,平均5.5h,其中腹腔镜下操作时间190~260min,平均215min.出血量200~400ml,平均260ml.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1~16个月,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发现输尿管吻合口狭窄,其余患者肾功能均正常,IVU检查未发现输尿管回肠吻合口狭窄或输尿管返流.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通道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是膀胱全切除中的对于老年患者适合开展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两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7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35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22例,对两组患者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出血量l000(650,1400)ml较原位回肠薪膀胱术组500(300,6001ml为多,而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方面,回肠膀胱术组则少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分别为25d和39d,21078.74(18840.13,28140.02)元和36483.13(33496.01,45464.16)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手术时间[(393±74与416±113)min】、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62.9%与63.6%)、围手术期死亡率(2.9%与4.6%)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目前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二者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原位肠代膀胱术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评价原位肠膀胱术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1989年1月至2001年12年问126例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肠膀胱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实行原位回肠代膀胱术84例,实行原位去带乙状结肠代膀胱术42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62例,术后放化疗64例。分别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控尿率、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和5年生存率。结果 获完整随访122例,乙状结肠组输尿管扩张及反流率高于回肠组(80.9%vs32.1%,23.8vs2.4%,P〈0.05),乙状结肠组夜间控尿率高于回肠组(P〈0.05);清扫淋巴结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放化疗组(P〈0.05),5年存活率高于放化疗组(P〈0.0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9%(20/126),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8%(12/122)。结论 原位肠膀胱术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行淋巴结清扫较术后放化疗能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改良单孔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单孔腹腔镜-内镜手术在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中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例男性膀胱癌患者采用自制多通道套管进行改良单孔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多通道套管由2个胶圈和1个外科手套构成,手套手指连接着2个穿刺套管和2个活瓣圈,多通道套管经下腹部正中小切口置入,腹腔镜器械经该套管置入进行操作.另经脐上置入1个套管用于放置腹腔镜,依次行腹腔镜下双侧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体外构建回肠新膀胱及腹腔镜下新膀胱尿道吻合术.收集围手术期及术后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99 min(355-455 min),平均出血量为154 ml(90~210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5 d(14-18 d).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谵妄,经保守治疗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操作通道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示所有病例手术标本切缘均为阴性,平均清扫淋巴结20个.患者平均随访6.1个月(2.0~10.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改良单孔腹腔镜下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技术上可行,减少了4个手术套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随诊肿瘤控制效果好,长期根治效果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因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个外科医生60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的学习曲线,探讨如何缩短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减少并发症,分析医生从第1例手术到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个外科医生完成的60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其中女性9例,男性51例,平均年龄(60.8±11.4)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9±2.7)kg/m2。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组,每组20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术中出血为(799.2±717.8)mL,平均手术时间为(420.2±119.8)min;平均术后住院日为(15.7±11.0)d。3组患者在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BMI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497.5±131.2)min、B组(413.6±75.6)min、C组(349.4±10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A组(1 080.0±1 028.8)mL、B组(862.5±510.6)mL、C组(455.5±26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住院日A组(20.8±13.5)d、B组(16.4±10.6)d、C组(9.8±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例数的累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住院日。经过大约20例手术后,医生可以达到较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程度;经过大约40例手术后,医生的手术熟练和稳定程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王晓雄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89,(4)
1988年3月以来完成8例根治性膀胱切除后经尿道自控回肠膀胱术,7例取得满意的自控经尿道排尿效果,消除了腹壁造口。前二例采用肠套叠乳头瓣抗输尿管反流,第二例因肠套叠滑脱而再次手术,后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抗反流措施——肠管纵形折叠加两端外固定的新方法,临床应用6例,近期效果满意。本文介绍了手术方法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Niu YN Xing NZ Zhou ZD Chen YD Wang H Zang T Zhang JH Wang JW Tian XQ Wu Z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099-3102
目的 评价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尿动力学特征及对上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9月,90例T2a~T4a膀胱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加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重建术,采用肌酐测定、超声、膀胱造影、静脉尿路影或增强CT等方法进行上尿路功能的检查,对患者进行尿控情况的随访与尿动力学评价.结果 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之前行膀胱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造影剂外溢,4例(4.4%)输入袢显示清楚,但未见输尿管显示,其他均未见反流.上尿路超声、静脉尿路造影或CT检查,提示18例(20.0%)术后45 d内出现双侧肾盂及输尿管的暂时性轻度扩张,其中1例(1.1%)出现术后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肌酐最高达57 mg/L,但在随访过程中肾盂输尿管恢复正常形态;4例(4.4%)术后3年出现双侧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但肾功能保持正常;其他患者血尿素氮、肌酐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日间94.4%(85/90)患者能完全控尿,5.6%(5/90)控尿满意,满意率达100%;夜间41.1%(37/90)患者完全控尿,41.1%(37/90)控尿满意,17.8%(16/90)控尿不满意,满意率达82.2%.尿动力学结果显示,平均灌注末压力为(16±10)cm H2O(1 cm H2O=0.098 kPa),最大膀胱容量为(316±96)ml;排尿呈腹压排尿模式,最高压力为(87±25)cm H2O,平均最大尿流率为(17±10)ml/s,残余尿量为(33±29)ml.结论 T型原位新膀胱输入袢的抗反流效果令人满意,充分保护了上尿路功能;新膀胱具有良好顺应性,患者控尿能力、尿流率及残余尿量也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