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肿瘤发热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肿瘤发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痰热清注射液和头孢哌酮钠静脉点滴。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发热的过程中效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肿瘤发热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显蓉  韦思敏 《护理研究》2000,14(5):218-218
肿瘤病人化疗引起发热 (简称化疗热 )临床并非少见[1] ,但治疗较为困难[2 ] 。我科于 1999年 2月— 2 0 0 0年 1月选用消炎痛直肠内给药治疗 18例化疗热病人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选择 34例肿瘤 (原发性肝细胞癌 2 6例 ,大肠癌 8例 )化疗热病人 ,其中男 2 2例 ,女 12例 ,年龄 2 2岁~ 70岁 ,体温39.1℃~ 41.0℃ ,随机将 34例病人分为A组、B组。A组 18例 ,体温 39.6℃± 0 .4℃ ;B组 16例 ,体温 39.6℃± 0 .5℃。两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病及平均体温均无显著性差异。1.2 药物及给药方法 :A组为消炎痛直肠内给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及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对早期诊断肿瘤热与肿瘤晚期患者感染发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66例肿瘤晚期感染性发热患者为肿瘤感染发热组,42例肿瘤热患者为肿瘤热组,所有患者均于发热第1天留取静脉血进行PCT、hs-CRP、NEUT及WBC检测,鉴别患者感染病原菌并分析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肿瘤热组患者的PCT水平显著低于肿瘤感染发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WBC、NEUT%、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PCT诊断肿瘤晚期感染发热的曲线下面积为0.891,最佳临界值取0.83μg/L时敏感性和特异度分别为88.7%、90.2%.肿瘤晚期感染发热患者中,血液感染者血清PCT水平最高,其次为肺部感染者,泌尿系感染和腹腔感染者血清PCT水平较低.肿瘤晚期感染发热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其中,肠球菌属对替加环素敏感率达100%.结论 血清PCT鉴别、诊断肿瘤晚期患者感染发热、肿瘤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一项指标鉴别不同类型肿瘤发热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消炎痛栓直肠用药治疗发热、关节痛的效果及用药的优越性。方法:40例不同程度的发热,关节痛患者给予直肠应用消炎痛栓观察用药后发热及疼痛的效果。结果:发热患者均在24h恢复正常,疼痛患者均在用药后1h减轻,所有患者均未应用其他镇痛药和镇痛方法。结论:直肠用药降低了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的副作用,吸收快,解热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项小华 《临床荟萃》1993,8(11):511-512
由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称为肿瘤热,占癌症患者发热原因的第二位。临床上,肿瘤热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我院自1987年至1992年共收治伴有发热的癌症患者185例,其中肿瘤热44例(23.78%)。现予以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44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8~75岁,平均47.6岁,全部符合chang氏提出的诊断标准:(1)体温每日至少一次超过37.8℃;(2)热程在2周以上;(3)体格检查,实验室及X线检查缺乏感染依据;(4)无过敏反应依据;(5)应用适当足量的抗生素试验性治疗至少7天无效;(6)经萘普生试验治疗发热迅速完全消退且用药期间保持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6.
萘普生(Naproxen甲氧萘丙酸)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据报道对肿癌热有选择性解热作用,可用于鉴别感染热和肿癌热。我们将萘普生用于晚期恶性肿癌发热患者,并与消炎痛进行对照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贫血等症状,而发热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感染;其次是化疗药物的应用,白细胞被破坏,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体温过高,有引起脑出血的危险,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物理降温疗效欠佳,临床上往往采用药物治疗降温。本院自2000年开始采用消炎痛栓直肠给药降温,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病例44】患者男,54岁,干部。因双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5天来单位门诊部就诊。患者近3年来间断性发作双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4次,每次发作时局部红肿发热剧痛,活动时更加重,曾去合同医院诊治,查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普鲁卡因 强的松龙局部封闭,口服消炎痛或炎痛喜康等药后缓解,但关节仍肿大畸形。5天前再次发作双足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  相似文献   

9.
将 3 7例肝癌患者接受rhIL -2治疗共 192例次分成 2组 ,2组治疗前均无发热 ,A组 89例次在用rhIL -2前 10min遵医嘱用消炎痛栓 3 0mg纳肛 ,B组 10 3例次在出现发热时遵医嘱用同等剂量的消炎痛栓纳肛进行退热。结果 :A组有 4 6例次 (51 7% )发热 ,B组为 90例次 (87 4 % ,P <0 .0 1) ;体温高峰、发热持续时间A组低于B组 ,心率变化及用消炎痛后的出汗程度B组重于A组。证明小剂量消炎痛对rh1h -2治疗引起的发热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小剂量消炎痛预防白介素-2治疗所致发热的观察$解放军总医院消化二科!北京100853@周彤 …  相似文献   

10.
顽固性肺结核发烧,在临床上可谓是一大难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临床工作者都曾做过有益探索。比如,有人用消炎痛口服,还有人用柴胡注射液,但都收效甚微[1]。今年我们选治了3例肺结核患者,发热时间都持续在1个月以上,入院后经采用三化静点加用复合利福平口服,不...  相似文献   

11.
吲哚美辛栓即消炎痛栓 ,系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由于它吸收快 ,使用方便 ,维持疗效时间较长 ,近年已被广泛用于临床已确诊的发热患者的降温。 1996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们对 132例老年发热患者用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降温 ,效果较好。现将护理观察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32例发热患者中男10 3例 ,女 2 9例 ,5 8~ 94岁 ,平均 71岁 ,体温 38 0~ 40 2℃。发热原因 :癌性热和癌症合并感染 5 4例 ,单纯呼吸系统感染 2 7例 ,脑血管病后遗症合并感染 39例 ,褥疮感染 6例 ,糖尿病合并感染 2例 ,泌尿系统感染 2例 ,双下肢动脉…  相似文献   

12.
肿瘤病人发热实属常见,无论是实体瘤还是非实体瘤,在整个病程中,绝大部分迟早要发热。发热原因可归纳为四类。 1.肿瘤热:所谓肿瘤热是癌细胞在生长、分裂、坏死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分解产物及坏死组织被正常组织吸收,正常组织细胞功能被抑制而造成的机体发热。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壶腹  相似文献   

13.
肿瘤热化疗的回顾吴细丕加温合并化疗治疗肿瘤是一个有很大生物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的领域,近年来许多国家比以往更加重视对它的研究。现以临床为重点,回顾性介绍肿瘤热化疗近年来的发展。1肿瘤细胞研究肿瘤热化疗细胞水平的研究,为肿瘤热化疗的临床应用提供许多有益的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炎痛栓塞肛后体温测定的最佳时间。方法对100例发热患者采用消炎痛栓50mg塞肛,于用药后15min、30min、45min、60min测定体温,并行方差检验和两两q比较。结果消炎痛栓塞肛后,总差异F=12.60,P〈0.01;各时间段体温的两两q比较,用药后15min和30min与用药前相比,P〉0.05,用药后45min和60min与用药前相比,P〈0.01;用药后45min与60min比较,P〉0.05。结论消炎痛栓塞肛后45min为体温测量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5.
力尔凡发热寒战反应观察及其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使用抗肿瘤新药力尔凡发热、寒战等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方法。方法: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力尔凡前未预防性使用消炎痛,B组于使用力尔凡前予消炎痛25mg口服;给药途径随机分静脉滴注及肌肉注射。每一患者每次应用力尔凡均作1例次统计,观察每例次发热、寒战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组别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预防性用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预防性用药;肌肉注射反应发生率与静脉滴注无显著差异。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原因,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诊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行颅脑肿瘤手术的120例患者资料。所有颅脑肿瘤患者均符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制定的《2018. V1版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且入院前未行过开颅手术,无严重的肺、肝、肾功能不全,无颅外肿瘤、术前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患者的腋窝温度大于37. 3℃为发热,将120例患者分为发热组和无发热组。分析发热组患者的血、尿、便、生化全项,心电图,胸片,头CT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发热组及无发热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麻醉后复苏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发热组患者86例,占患者总数的71. 7%。其中中枢性高热38例(44. 2%),脱水热15例(17. 4%),吸收热14例(16. 2%),再出血热3例(0. 4%),颅内感染3例(3. 4%),肺部感染8例(9. 3%),其他部位感染5例(5. 8%)。发热组与非发热组患者的年龄、麻醉后复苏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枢性高热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发热的主要原因,但感染等其他因素亦占有一定比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后复苏时间及避免术后并发症可以减少术后患者发热概率。  相似文献   

17.
高芳  周凤举  苏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634-2634
癌症发热,一般泛指恶性肿瘤患者在病程的任何阶段发生的体温升高状态.癌症发热在临床上是很多见的.肿瘤本身、肿瘤并发感染、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脑部体温中枢部位受到侵犯等等都可引起发热.癌症发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低热、壮热、潮热、弛张热、稽留热,短至几小时、长至两三周的发热都可看到.癌症发热,即使是低热也会增加全身的慢性消耗,加之饮食减少,容易产生负氮平衡,促进恶液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发热是综合性的临床病症。实证发热:是外邪侵入人体后邪正相争的一种反映,致阴虚内热,证见五心烦热、骨蒸痨热、低热。也有内伤感受外邪虚实夹杂的发热。在发热病的护理中,重点是实证发热、壮热的护理。首先要进行八纲辨证,再进行脏腑辨证,卫、气、营、血、痰、湿辨证,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辨证施护应用到急性热病的临床中。  相似文献   

19.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肿瘤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秀兰 《临床医学》2004,24(11):45-45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肿瘤热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0例伴发热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滴注痰热清注射液20ml加葡萄糖液500ml及双黄连注射液20ml加葡萄糖液500ml,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72例疗效88.9%,对照组78例疗效56.4%。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肿瘤热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肿瘤患者发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恶性肿瘤伴发热患者254例,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体温升高的原因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间PCT水平的差异。结果与肿瘤热组相比,败血症组和非败血症组PCT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且无论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二者混合性感染,PCT水平均明显高于肿瘤热组;与真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性组的PCT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肿瘤热组、真菌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中,PCT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真菌感染性发热和细菌感染性发热的临界值分别为0.575、0.945ng/mL,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95%CI:0.805~0.934)、0.951(95%CI:0.917~0.985)。结论初步认为PCT可以作为鉴别恶性肿瘤患者发热原因的一个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