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患者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意见,以减少VTE发生。方法:回顾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自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9例EC术后发生VTE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收集同期未发生血栓的EC患者58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情况、实验室检验指标、术中情况、术后病理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浆D-二聚体、CA125、HE4、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是EC患者术后发生VTE潜在风险(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状态(OR=0.057,95%CI为0.004~0.742,P=0.029)、血浆D-二聚体(OR=3.568,95%CI为1.575~8.080,P=0.002)、淋巴结转移(OR=0.003,95%CI为0.000~0.115,P=0.002)、肿瘤FIGO分期晚(OR=16.609,95%CI为1.214~245.356,P=0.041)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处于绝经状态的EC患者术后伴有血浆D-二聚体升高、淋巴结转移、分期较晚时VTE发生风险较高,应对以上高危因素提高警惕,加强对患者的综合预防,减少VTE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经过诊断性刮宫明确为AEH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EC组(94例)和非EC组(72例)。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漏诊率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H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高危因素。结果:诊断性刮宫对AEH诊断的符合率为36.14%(60/166),对EC诊断的漏诊率为56.63%(94/16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均值及年龄≥49.5岁、术前CA_(125)均值及CA_(125)升高、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E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发病年龄≥49.5岁(OR 4.548,95%CI 2.246~9.210,P=0.000)、CA_(125)升高(OR 7.635,95%CI 2.326~25.060,P=0.001)为AEH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2.969,95%CI 0.557~15.822,P=0.202)不是AEH升级为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对年龄大于49.5岁及CA_(125)升高的AEH高危人群加强筛查,以期对EC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子宫内膜癌(EC)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目前已接近新发妇科恶性肿瘤的50%。在美国,2015年EC新发病例54 870例,死亡10 170例~([1])。在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出现了EC发病率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数约为5万,死亡约为1.8万。北京市肿瘤登记办公室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EC发病率明显高于宫颈癌,2008年后EC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EC)及内膜不典型增生(AEH)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早期EC(20例)及AEH(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醋酸甲羟孕酮(MPA)或甲地孕酮(MA)口服,联合或单独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D),随访6~60个月,分析治疗结局及治疗失败的原因。结果 EC组和AEH组的BMI、既往史、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45例患者中,37例(82.2%)完全缓解,其中AEH组为92%,EC组为70%;3例(6.7%)部分缓解,均为EC患者在随访期间内经孕激素治疗后逆转为AEH;3例(6.7%)对治疗无反应,其中2例AEH患者经孕激素治疗3~6个月后仍为AEH,1例EC患者经孕激素治疗4个月后仍为EC;2例(4.4%)病情进展,其中1例EC患者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3ⅣB期,1例EC患者进展为子宫内膜样腺癌G1Ⅱ期。AEH组妊娠率为36.4%(6/11),EC组为22.2%(3/9)。1例肥胖患者(BMI42.68 kg/m~2)在服用MPA第4个月时发生了左侧横窦和乙状窦静脉血栓。结论早期EC及AEH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有效的,但仍存在病情进展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每年全球新发38万例,死亡8.9万例[1],占发达国家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在发展中国家位列第7。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美国EC新发病例数为63230例,发病率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病例已达到11350例,死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 NPCC)家族成员年轻时易发生子宫内膜癌(EC)且多为子宫内膜样癌。H N PCC相关内膜癌常有微卫星不稳定性(M SI)。M SI和错配修复基因(M M R)蛋白表达缺失也可见于少数复杂性不典型增生(CA H)。采用M SI分析和免疫组化法及D N A测序方法检测50岁以下CAH和EC患者,判断其是否为潜在的H NPCC个体。60例50岁以下CAH或EC患者分为3组:第1组27例CAH患者。第2组15例患者中10例CAH同时发现EC,5例异时发现EC(CAH与EC发生间隔为2~7个月)。第3组18例EC患者中3例伴有子宫外肿瘤。从正常和肿瘤组织中取出…  相似文献   

7.
王芬芬  谢幸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6):401-403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发现,EC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从2000年到2013年,其年龄标准化发生率以每年3.4%递增。依据与雌激素的关系,EC分为两类:一类是雌激素依赖型(Ⅰ型),另一类是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了解两类EC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有助于延缓发病的上升态势。1 Ⅰ型ECⅠ型EC为雌激素依赖型,占80%左右,子宫内膜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31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0例(6.0%)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罗马指数(ROM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升高,肌层浸润≥1/2、宫颈间质浸润、附件受累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是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CA125、HE4(绝经前/后)、ROMA指数(绝经前/后)及MLR的cut-off值分别为27.6U/ml,129.1/139.2pmol/L,17.1%/30.1%和0.1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CA12527.6U/ml(OR=11.09,95%CI为2.34~52.49,P=0.002),HE4129.1(绝经前)/139.2(绝经后)pmol/L(OR=4.26,95%CI为1.43~12.73,P=0.009)以及肌层浸润≥1/2(OR=10.94,95%CI为2.88~41.46,P=0.000)是I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术前CA125、HE4水平及肌层浸润深度可用于评估Ⅰ型EC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为淋巴结切除术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尤玥  杨清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6):419-422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在西方国家发病率位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在我国则仅次于子宫颈癌。EC病例中约有85%以上为Ⅰ型[1],即雌激素依赖型,多见于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分化较好,多数生长缓慢。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又称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绝经后出血(PMB)患者的病因及子宫内膜病变特点,利用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建立预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EBL)和子宫内膜癌(EC)的模型。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B患者32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PMB病因,对其中可疑子宫内膜病变行内膜病理检查的208例患者根据其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正常子宫内膜组(NE组,35例)、EBL组(134例)和EC组(39例),比较不同的绝经年限(1~3年、3~5年、5~10年、≥10年)患者中EBL[子宫内膜息肉(EP)、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增生(EH)、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和EC的发生率,并对NE组、EBL组和EC组患者子宫内膜超声影像学特点和高危因素进行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子宫内膜病变高危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328例PMB患者中老年性阴道炎所占比例最高(32.32%),其次EBL中的EH患者占17.68%,而EC患者占11.89%。(2)不同绝经年限组中EP、EC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而EH、AE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绝经1~3年组EP和EH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5.68%、20.27%),绝经≥10年组AEH和EC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9.57%、28.26%)。(3)超声影像学检查中NE组、EBL组及EC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均值及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内膜与肌层分界线不清晰、内膜血流分级(Ⅱ级、Ⅲ级)的比例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均呈递增趋势((印)P(正)<0.05)。(4)3组患者在子宫内膜病变高危因素:不同的年龄、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年龄,及是否反复阴道流血、肥胖、糖尿病、服用他莫昔芬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5)高危因素预测模型对EBL(灵敏度85.3%,特异度67.8%,AUC=0.791)和EC(灵敏度89.7%,特异度72.3%,AUC=0.854)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PMB患者病因中以老年性阴道炎和EBL为主,但EC不容忽视,特别是伴有子宫内膜病变高危因素者。PMB患者不同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超声影像学特点有差异,绝经≥10年组AEH和EC发生率最高,采用子宫内膜病变高危因素建立的模型对EBL和EC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MLH1、MSH2和PMS2、MSH6两种抗体组合在子宫内膜癌(EC)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敏感性,优化检测EC中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抗体组合。方法:选取126例EC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C中MLH1、MSH2、PMS2和MSH6蛋白的表达。结果:126例子宫内膜癌中MLH1和MSH2蛋白缺失的检出率为22.22%(28/126),PMS2和MSH6蛋白缺失的漏诊率为6.35%(8/126);PMS2和MSH6蛋白缺失的检出率为29.37%(37/126),MLH1和MSH2蛋白缺失的漏诊率为5.56%(7/126)。结论:应用MLH1、MSH2和PMS2、MSH6两种抗体组合均不能完全检测到MMR蛋白的表达缺失,仍需联合应用四种抗体检测EC中MMR蛋白的表达缺失,防止某一种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漏诊。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占生殖道肿瘤的25%~30%,严重危害妇女健康,一般认为EC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有关,但目前有关遗传因素在EC发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异常阴道排液等,文献报道约73%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Ⅰ期得以诊断,且手术后的5年总生存率为85%~91%~([1])。对于Ⅰ期EC患者,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风险模型联合三维能量超声模型对绝经后出血(PMB)女性子宫内膜癌(E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9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B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104例,EC组36例;另选择同期妇科查体正常的绝经后女性3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2~4月就诊的69例PMB患者为模型验证对象。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子宫内膜厚度(ET)、反复阴道流血和糖尿病史建立恶性风险模型,以子宫内膜体积(V)、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以及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构建三维能量超声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预测方法的价值,并对恶性风险模型联合三维能量超声模型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①EC组患者子宫内膜超声指标ET、V、VI、FI、VFI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良性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超声指标中FI对EC的预测价值最大(AUC=0.86),其次为VI(AUC=0.84)、VFI(AUC=0.82),三维能量超声模型总分4~8分,截断评分值≥6分时对EC的预测价值最大(AUC=0.87)。③恶性风险模型总分0~9分,截断评分值≥4分时对EC的预测价值最大(AUC=0.80)。④两种模型联合应用预测价值(AUC=0.94)显著高于恶性风险模型(Z=3.126,P=0.039)和三维能量超声模型(Z=2.970,P=0.043);而恶性风险模型与三维能量超声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4,P=0.092)。⑤69例PMB验证对象采用联合模型进行预测验证,AUC=0.89,灵敏度为95.48%,特异度为83.97%,与模型建立时联合ROC曲线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8,P=0.126),具有可重复性。结论:恶性风险模型联合三维能量超声模型对PMB女性EC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提高诊断效果,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指子宫内膜上皮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EC年轻患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约有7%~8%的EC发生在育龄期女性[1].同时,随着我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和女性生育计划推迟,约70%年轻EC患者在确诊时尚未生育[2].目前相关指南及共识推荐对有强烈生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错配修复(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R蛋白在Lynch综合征相关EC中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免疫组化法检测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的EC患者80例,分析MMR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其中2例行全外显子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80例EC患者中,MMR蛋白表达缺失者22例(27.5%),其中以MLH1和PMS2蛋白缺失表达为主。MMR蛋白表达缺失者年龄相对更小,以子宫下段居多(P0.05)。其中2例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验证了相应MMR基因的突变。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可用于Lynch综合征相关EC的初筛。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及病灶部位相关。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进一步行全外显子测序确定相关基因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子宫内膜癌(EC)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NGAL在不同临床特征EC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EC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选取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标本77例和正常子宫内膜24例,同期培养子宫内膜癌Ishikawa、HEC-1-A及KLE细胞株,Western blot法检测NGAL蛋白的表达。结果:(1)NGAL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几乎不表达,EC患者内膜中NGA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P=0.000);(2)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伴癌变、高分化癌、中分化癌及低分化癌中NGAL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2),其中高、中分化EC中NGAL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内膜(P=0.010,P=0.000);(3)EC患者中,血清CA125阳性者的NGAL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阴性者(P=0.026);(4)NGAL的表达与年龄、病理分型、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等均无关(P0.05)。结论:(1)NGAL在E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二重性作用;(2)NGAL与肿瘤分化密切相关,高表达于高分化EC,可能为早期内膜癌变的标记物;(3)联合应用NGAL与血清CA125检测,可能在早期EC筛查和晚期EC的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3.1岁,75%的患者在50岁后发病,年轻妇女患EC的比例为2%~14%。年轻妇女EC的年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0岁的EC患者为年轻妇女EC,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年龄≤45岁者为年轻妇女EC。近年来,伴随着妇女的高龄化,E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趋年轻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RH)或改良子宫广泛性切除术(mRH)与筋膜外子宫切除术(SH)的Ⅱ期子宫内膜癌(EC)患者预后的差异, 并分析影响Ⅱ期E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分期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国际妇产科联盟2009年(FIGO 2009)分期Ⅱ期的47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的年龄为(54.4±10.7)岁, 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9~138个月)。根据手术范围的不同分为RH或mRH(RH/mRH)组(14例)、SH组(33例), 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 同时探究影响Ⅱ期E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RH/mRH组、SH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2/14、45%(15/33),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02±392)、(438±298)ml,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15%(5/33), 上述指标两组间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RH/mRH组与SH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72、62个月,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5)。Kap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EC)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患者的分子分型特征, 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早期EC和AEH患者共46例, 分子分型分为4型, POLE超突变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型、非特殊分子改变(NSMP)型、高拷贝型。回顾性分析早期EC和AE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探讨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疗效的差异。结果 (1)46例患者的年龄为(32.9±5.8)岁, 其中EC 40例、AEH 6例。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首选醋酸甲羟孕酮(MPA)或醋酸甲地孕酮(MA), 首选药物治疗未获完全缓解(CR)时可选用或联合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46例患者中, 1例患者治疗未满3个月无法评价疗效, 其余45例患者(包括4例治疗满3个月但不足6个月者)中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达CR 32例(71%, 32/45), 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8个月(4~1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