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K-B扩散法测定亚胺培南等7种抗菌药物对4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采用冻融法粗提铜绿假单胞菌酶液,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β-内酰胺酶类型。结果:46株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三维试验阳性率52.2%(24/46),其中单一产AmpC酶菌株15株,单一产ESBLs菌株6株,同时产AmpC酶及ESBLs菌株2株,1株产其它β-内酰胺酶。结论:产生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其中β-内酰胺酶以产AmpC酶为主,是造成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菌素第3、4代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抗徨素了常见机制,β-内酰胺酶对β酰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影响取决于β酶的活性谱。Bush分类法和Fr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成4种类(A、B、C、D)〉临床上超谱酶和染色体码的头孢菌素酶对β内酰胺抗生素最具影响。掌握细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和不同种类β酶菌区域性流行特征对于β内酰胺抗生素的疗效和抗菌药物的选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晴霞 《浙江医学》1997,19(2):125-12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抗感染药物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应用的日趋广泛,耐药菌越来越多。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β-内酰胺类药物的有效性急剧降低。其中一些虽对β-内酰胺酶稳定,但由于肾脏中存在的肾脱氢肽酶的降解,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开发酶抑制剂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介绍几种应运而生的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 1.安灭菌:又称奥格门丁(Angmentin),是由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以2:1所组成。克拉维酸对耐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强力抑制作用,与阿莫西林联用,可使阿莫西林不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耐阿莫西林的脆弱拟杆菌、变形菌属、淋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敏感,临床用于许多重症感染如妇科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外科术后感染的预防等。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如发生荨麻疹和严重的麻疹样皮疹时,则应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4.
脆弱拟杆菌是临床上无芽孢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这类细菌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但新近问世的某些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对脆弱拟杆菌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因此,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过去几十年将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β-内酰胺酶上,现已认识到抗生素与G菌接触后必须先越过外膜屏障,免遭浆周腔β-内酰胺酶的水解,最终作用与青霉素结合蛋合。在整个抗菌过程中三个因素是互相联系并相辅相成的。鉴于国内尚缺乏对脆弱拟杆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测定临床分离的106 株脆…  相似文献   

5.
从四十年代开始使用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以来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一类称为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单内酰胺抗生素(monocyclic β-lactam antibiotics或monobactams),其中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且具有很强的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抗感染药物(图1)。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抗生素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β-内酰胺酶(β酶)高度稳定的新β-内酰胺类(β-Lactam)抗生素,引进临床和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的开发,克服了某些产β酶菌的耐药性,大大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为难治性感染的控制提供了实际可能性。本文主要就单胺菌素、硫霉素类抗生素、β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的临床药理简述如下,并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类作简要复习。(一)青霉素类主要进展在于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可分三类:氨基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常用的氨基青霉素有氨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耐药表型及相应的耐药机制进行β-内酰胺类药物实验室预报组合的探讨。方法:4种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用KB检测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Nitrocefin纸片相邻等方法检测各类β-内酰胺酶。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生各类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占81.8%;铜绿假单胞菌66.7%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其耐药与膜通透性密切相关;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最高,以膜通透性改变为主,但加青霉烷砜作为酶抑制剂使耐药率明显下降。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宜选各类β-内酰胺酶的最佳底物药及其加酶抑制剂的药物作预报药:铜绿假单胞选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青霉烷砜、头孢他啶外须加诱导酶试验;鲍曼不动杆菌应包括加青霉烷砜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魏龙 《九江医学》2009,24(3):81-83
目前,我国在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中,抗生素占主要地位,而抗生素的应用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要地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由于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它们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免疫学特性。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氧青霉烷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品种多、抗菌活性强、副反应小,适应范围广,疗效好等特点,深受患者欢迎,也是全球医学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宦定才 《中国医刊》2006,41(10):26-2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AmpC酶均很稳定,在临床上特别适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然而,由于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与日俱增,迫使碳青霉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结果导致临床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也不断增加。在已知的几种耐药机制中,由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MBL)的水解作用引起的耐药性更广泛、后果更严重。根据Ambler分类法,MBL属B类β-内酰胺酶,与传统的β-内酰胺酶不同,其活性中心为金属离子(主要为Zn^2+)。MBL均可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包括一、二、三、四代)、碳青霉烯类等绝大多数β-内酰胺抗生素,其活性可被离子螯合物EDTA、菲咯啉或巯基类化合物所抑制,但不能被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所抑制。  相似文献   

11.
如何提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萍 《齐鲁医学杂志》2001,16(4):360-360
近年来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必须对抗细菌产生各种 β 内酰胺酶和改进用药方法 ,才能提高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效果。1 对抗细菌产生的 β 内酰胺酶( 1)生产含有抑制 β 内酰胺酶抗生素合剂。各种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均可与其酶发生一定程度不可逆、自溶性结合 ,从而保护合剂中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有的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也有一定抗菌活性 ,与其联合抗生素有一定协同抗菌作用。故这种合剂是抑制 β 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这种合剂有 :优立新 ,系氨苄西林与舒巴坦的合剂 ;安门汀 ,系阿莫…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关主题词探讨β-内酰胺酶类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本世纪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三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菌药物对肺炎克雷白克雷白杆菌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及非产ESBLs株的抗菌活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常规分离临床标本并经API系统鉴定。按照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实验进行ESBLs检测。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三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根据MIC统计耐药率(R%)、敏感率(S%)。结果产ESBLs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低,为4.92%,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高,为22.59%,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最高,为39.34%。非产ESBLs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5.63%、4.23%和11.27%。产ESBLs菌与非产ESBLs菌比较,两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超广谱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头孢哌酮-舒巴坦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结论临床上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感染时,对于含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索,应首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抗感染效果很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之一是细菌通过产酶来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去活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有:(1)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2)抗生素的渗透障碍,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障碍或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使药物不能进入菌体内。(3)作用靶位的改变或新靶位的产生,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构象变化,使其与抗菌药的结合力降低。(4)作用靶位的过度表达。(5)主动外排系统,细菌产生主动外排机制,增加抗生素从细菌体内向…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的分类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β-内酰胺酶是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近年来,β-内酰胺酶的种类迅速增加,掌握β-内酰胺酶的分类、特性、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β-内酰胺酶的最新分类及各类酶的主要产生菌,简要阐述了β-内酰胺酶与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的主要结构特点,并对其构效关系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成为越来越突出的临床问题,表达β内酰胺酶是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播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目前临床中还没有药物或者药物与抑制剂的复合物可以有效治疗表达MBLs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寻找抑制MBLs的抑制剂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恢复抗菌效力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三代头孢菌素等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细菌产生了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这种酶的产生,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使其丧失抗菌活性。例如:产生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方法 总结并分析近年来的文献。结果 该类抗生素是繁殖期杀菌剂 ,对大多数细菌只有极小的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 ,且其后效作用和半衰期均较短 ,应每 4~ 8h给药 1次。目前耐药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部分G-杆菌比较常见。结论 临床应掌握该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和药物作用特点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对耐药菌应合理配伍用药或加用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主要是产生一种或多种β内酰胺酶。肠杆菌主要产生SHV型β内酰胺酶,最初报道的SHV型β内酰胺酶的水解底物谱很窄,但SHV-Ⅰ源性的酶通过不断的点突变,拓宽了酶活性谱或增强了耐受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能力。本文就SHV型β内酰胺酶家族的起源、进化、酶的特性、结构和可能的构效关系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0.
以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等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与使用,可以说对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在长期使用中,细菌逐渐对其产生抗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中的内酰胺环结构,导致使用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发出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拉氧头孢及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