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比较环锯减压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颈椎病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长征医院采用环锯法颈前路减压植骨与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病共100例,对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并随访神经功能的改善率。结果:环锯法平均手术时间62 min,平均出血110 ml,椎体次全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96 min,平均出血220 ml,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环锯法手术并发症为12%,椎体次全切除术是2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环锯法术后3、12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83.4%,79.4%,椎体次全切除术后3、12月JOA评分术后改善率91.2%,87.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环锯法是安全、可靠的,椎体次全切除术的手术疗效更佳,椎体次全切除术亦存在钛网下沉、钢板松动和临近节段退变等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51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节段者45例,3个节段者6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结合钛板内固定.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改善率,分别摄术前、术后3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并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结果:随访60~92个月,平均72个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愈合,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并发症,手术有效率100%,优良率88.2%;JOA评分术前(9.5±1.6)分,术后(15.1±1.2)分(P<0.01);颈椎曲度术前15.1-±3.3,术后18.4±3.1(P<0.01);Cobb角术前(4.8±1.9).,术后(25.2±3.0)°(P<0.01).结论:颈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式,具有良好的恢复、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路改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优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1年6月~2003年12月期间收治2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改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结果 22例获随访,平均21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4个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手术有效率为100%(22/22),优良率为95.5%(21/22),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9.0分上升至平均16.6分。结论 前路改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显著优点及应用价值,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单间隙减压加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脊柱骨科采用颈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3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术前行完整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CT、MRI)。本组病例随访6~32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36例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明显提高,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om’s临床效果分级,优29例,良5例,优良率达到94.44%。[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单间隙减压加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固定坚强、多节段椎间高度均恢复理想,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家永  柯珍勇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601-1603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骨科常见病.本研究结合颈段脊柱、颈部脊髓的解剖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对CSM患者手术入路及方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并对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在获嘉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双节段颈椎病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行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对照组行椎体次全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颈椎疼痛(VAS)、颈椎功能(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所改善,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均可取得显著疗效,但前者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体术式选择应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前路手术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随访120例采取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其中采用自体减压碎骨植骨融合、钛网植入、锁定钛板固定者60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锁定钛板固定者60例.结果 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6.7%.其中切口感染1例,硬膜外血肿1例,喉上神经损伤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脊髓损伤加重1例,螺钉松动移位并钛网下沉1例,钛网下沉并颈椎畸形1例.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解剖结构复杂多变,手术视野小,操作难度大,易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及时诊断和处理,可预防瘫痪、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在多节段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4例颈椎病患者,累及椎间隙2个21例,3个3例。均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移植,并用颈前路纯钛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对全部患者平均随访22.5个月。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100%,无椎间高度再丢失,颈椎生理弧度维持良好;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按Odom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可3例。手术优良率为87.5%。结论:因减压彻底,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的手术效果好。植骨钢板内固定后,保证了颈椎术后的即时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因此,本术式在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保留椎体后壁与否的两种椎体次全切钛笼钛板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相邻节段颈椎病患者40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不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钛笼钛板内固定组(A组)21例,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钛笼钛板内固定组(B组)1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临床疗效、Cobb’s角及椎间高度变化,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18个月以上,平均22个月。B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大于A组,椎间高度及Cobb’s角的丢失,A组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JO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间高度及Cobb’s角较术前均有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可靠的临床疗效,保留椎体后壁的手术方式可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Cobb’s角的丢失,但操作相对复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术中如发现椎体后缘骨赘较多,难以操作,应及时更换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自2004年11月—2006年11月16例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5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6.2%,优9例,占56.2%;良4例,占25%;好转2例,占12.5%;差1例,占6.2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彻底减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超声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诊断,对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包括椎基底动物 频谱、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及脉冲指数(PI),并与正常组52例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TCD异常率为95.2%(61/64),单侧椎动脉(VA)血流异常53.12%(34/64),双侧VA血流异常23.43%(15/64),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BA)血流异常18.75%(12/64)。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TCD改变主要为椎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的流速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前、后椎动脉的变化。方法选择单侧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经多普勒超声监测诊断椎动脉管腔变窄,而对侧正常。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患侧,彩色多普勒观察双侧椎动脉的变化。结果阻滞后半个月患侧变窄的椎动脉明显增宽,3个月后基本恢复如常,健侧椎动脉无明显变化。本组临床治愈7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治愈与显效率88%(88/100例)。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短时间内扩张椎动脉,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表现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高频探头 ,频率 7~ 10MHz)检测 13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颈椎病组 )的椎动脉 (VH)内径 (D)、血流速度 (V)和血流量 (Q)、阻力指数 (RI)和搏动指数 (PI) ,观察其形态结构、并与 10 0例 (对照组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颈椎病组VA的V(除平均血流速度外 )、D ,Q ,RI,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高频彩超显示的椎动脉形态和血流参数变化为临床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局部注药、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电动颈椎牵引与手法整复综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颈椎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综合治疗组,接受针刀、局部注射、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电动颈椎牵引与手法整复治疗;B组为对照组,单纯电动颈椎牵引与手法整复治疗,随访6个月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95例,治愈率95%;对照组治愈55例,治愈率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治疗颈椎病可以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颈椎横突孔的测量与对椎动脉的形态的观察。评价横突孔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方法 对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人员作颈椎横突孔扫描,测量及孔径对比,并对其中107例及23例分别作了MRA及DCE-MRA检查。结果 横突孔形态多样,有卵圆,圆形,逗点及三角形等,卵圆型,约占70%左右,病例组横突孔孔径与对照组孔径对比,特别是横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复杂,横突孔的形态改变仅是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磁共振表现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新英  杨小庆 《浙江医学》2004,26(12):888-890,892
目的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63例(病例组),非椎动脉型颈椎病88例(对照组),正常人67例(正常组),均行颈部磁共振成像(MRI)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结果(1)MRA显示3组椎动脉异常分别为53例、27例和8例,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2)正常组椎动脉内径左侧为(3.54±0.58)mm,右侧为(3.16±0.61)mm对照组左侧为(3.51±0.64)mm,右侧为(3.08±0.60)mm;病例组左侧为(2.79±0.89)mm,右侧为(2.35±0.90)mm,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P<0.05).(3)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0例、14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MRA可以直接显示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MRA分型对分析病因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Hybrid手术对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椎体的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 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瞻性收集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Hybrid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dom临床满意分级、C2~7整体活动度、Cobb's角、手术节段上一节段活动度(SROM)、手术节段的下一节段活动度(IROM)、并发症。 结果 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时NDI、ODI评分和C2~7颈椎整体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时NDI评分降低,而ODI评分和C2~7颈椎整体活动度增高(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Cobb's角、SROM、IROM和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Hybrid手术可改善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随访15.5个月,均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磁共振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 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4.9个月。置换间隙活动度术后1年时为12.5°±5.0°,与术前(12.3°±4.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9.3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1分,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曾沛金  黎高林 《中外医疗》2012,31(17):15-16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取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天柱、夹脊穴针灸:观察组患者在此取穴基础上加合谷、太冲穴针灸。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3d。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74%;观察组显效25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以常规取穴加合谷、太冲穴针灸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张琪棋  王健  孙钊  张聪  周宏志 《西部医学》2020,32(8):1146-1149
目的 探讨运动联合针灸推拿治疗大学生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114例大学生颈肩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7例。对照组接受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隔天1次,交替进行,连续28天;治疗组在针灸推拿的基础上,每日进行2次颈肩运动,连续28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关节活动幅度、颈椎障碍指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以及总有效率。 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颈椎关节活动幅度明显增加,颈椎障碍指数和VAS评分明显降低,且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运动联合针灸推拿治疗颈肩综合征疗效显著,可在大学生颈肩综合征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