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供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IBS)人群不同亚型的发病特点。探讨符合我国IBS人群的临床分型标准。方法:通过浙江省消化中心全省网络,从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集各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IBS患者。按IBS罗马Ⅱ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入选IBS病例并分型。按排便习惯将  相似文献   

2.
黄虹  刘劲松 《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2):833-835
目的 分析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4个亚型之间临床症状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5月~2007年10月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及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进行诊断及分型,分析IBS及其各亚型之间的临床特点.结果(1)207例按照罗马Ⅲ标准被诊断为IBS,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7例;便秘型IBS(IBS-C)48例,占23.19%,腹泻型IBS(IBS-D)130例(62.80%),混合型IBS(IBS-M)20例(9.66%),不定型IBS(IBS-U)9例(4.35%);(2)IBS患者以35~45岁年龄段最多见,占总数的36.23%,45岁之前IBS患者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而45岁以后则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3)女性IBS-C型和IBS-M型患者较IBS-D型患者多见,4型间发病年龄及发病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87),IBS-C和IBS-U患者较IBS-M型患者发病病程长(P<0.05).IBS患者中,以腹痛和便后腹部症状缓解的发生率最高,分别占78.74%和82.13%,4型IBS患者肠道症状中排便后腹部症状缓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腹痛、排便困难、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IBS腹部症状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下腹部,其次是脐周.结论4型IBS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临床上熟悉掌握这些症状特点有助于IBS的初步诊断及分型,以便选择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惠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医辨证分型规律、各证型组患者代谢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中医四诊所得症状资料、生化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46例NASH患者中,以肝郁脾虚型居多,共41例,占28.1%,而痰瘀互结型最少,共20例,占13.7%。与肝郁脾虚型患者比较,痰湿内阻、痰瘀互结及湿热蕴结型患者体重指数较高。各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患者生化学改变较轻,肝肾不足、痰湿内阻型患者生化学改变呈中度异常,而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型患者生化学改变呈明显异常。结论:NASH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较为常见,而痰瘀互结型最少见。各型患者的BMI、胰岛素抵抗程度、肝脏炎症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密切相关;生化学检测结果对中医辨证分型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的腹痛分型、症状学鉴别诊断及相应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应用.方法:将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APS)8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128例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50例的患者,按一般情况、发病诱因和临床症状作表格登记调查,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进行腹痛分型及鉴别诊断,并分析讨论其胃肠道动力学障碍、感知异常症状和发病机制.结果:FAPS腹痛部位主要集中于腹中线,其与进食排便基本无关、发作周期较短、程度较重、年龄较青及社会-心理影响因子较重;以腹痛表现为主的IBS与FD相互重叠发生率为43.75%和76.00%,与进食排便相关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样症状明显;所有患者均有相似的精神心理行为失调背景作为胃肠道疼痛阈值降低的感知异常表现.结论:根据腹痛部位、与进食排便相关的特异胃肠道动力障碍、发作周期和疼痛程度一般可对三组FGID腹痛做出分型和鉴别.  相似文献   

7.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及sIL—2R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关系。方法:对2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sIL-2R进行观察,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血瘀型,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肝郁脾虚型和血瘀型)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表现在CD_3~ 、CD_4~ 、CD_4~ /CD_8~ 比值明显降低(P<0.01),CD_8~ 、sIL-2R明显增高(P<0.01)。血瘀型CD_3~ 、CD_4~ 、CD_4~ /CD_8~ 比值低于肝郁脾虚型,CD_8~ 、sIL-2R高于肝郁脾虚型。结论:血瘀型免疫损伤比肝郁脾虚型严重,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微观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从中医角度探讨肝硬化证型与Child-Pugh分类之间的关系,以便正确评估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贮备功能,建立肝硬化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将110例确诊为肝硬化病人按中医辨证分6个证型组,同步检测Child-Pugh分类要求检测的项目。结果:肝硬化中医证型不同,Child分类不同。肝郁脾虚型以Child A级为多(占80%);气滞血瘀型以Child B级为多(占46.67%);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以Child C级为多(分别占56.25%和54.54%)。研究还发现随着中医病理发展,中医证型也由肝郁脾虚迢渐向湿热蕴结以至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发展,而Child分级也由A级向C级变化。结论:可将Child分级评分作为肝硬化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肛管直肠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肛管直肠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Ⅱ标准的IBS患者59例,按中医标准分为肝郁脾虚组25例,脾胃虚弱组20例,脾胃阴虚组14例;另选健康志愿者23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采用水灌注式测压系统,测定其肛管直肠动力学。结果:3型患者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缩窄压均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肝郁脾虚组直肠最大耐受量较正常组降低,出现肛管直肠抑制反射(RAIR)所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脾胃虚弱组出现RAIR所需最小空气量、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均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脾胃阴虚组上述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结论:肝郁脾虚组直肠耐受性降低;脾胃阴虚组排便反射不协调、直肠敏感性降低而耐受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1996年12月~1997年5月,我们在门诊就诊病人中选择20例慢性肝病患者。其诊断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慢性肝炎16例,早期肝硬化4例。所有患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腹胀、纳差、脘闷、便溏等症状。按中医辨证分型属肝郁脾虚和脾胃虚弱型。  相似文献   

11.
慢性病毒性肝炎279例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7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27例,女52例。全部病例经肝活检证实,其中轻度142例,中度91例,重度46例。慢性乙型肝炎274例,慢性丙型肝炎5例。中医辨证:湿热中阻53例,肝郁脾虚64例,肝肾阴虚29例,脾肾阳虚7例,血瘀血热101例,气阴两虚25例。临床治疗以辨证施治为主。结果:(1)279例慢性肝炎在病理诊断分型中,轻度占50.9%、中度占32.6%、重度占16.4%。(2)在轻度慢性肝炎中,湿热中阻、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证明显高于血瘀血热证.P=0.01、P<0.05。(3)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证的病理诊断分布情况依次为轻度>中度>重度,P<0.01、P<0.05;血瘀血热证轻度与中度分别>重度,P<0.05。但该证在重度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证型。(4)脾肾阳虚与气阴两虚证在各病理分型中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肝炎患者以轻度居多,占半数以上。(2)慢性肝病的病变早期以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为主证特点,病变部位多在气分;随着肝脏病理损害加重,病变部位及主导证型渐由气分至血分,以血瘀血热为主证特点。(3)治疗上主张早期宜注重清解湿热,疏肝健脾;中、晚期宜重视活血化瘀,凉血解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中医证型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含量的关系。方法:将50例慢乙肝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2、IL-10、IL-12、IFN-γ水平。同时与20例体检健康者的检测水平相比较。结果:除脾肾阳虚型的IL-10和瘀血阻络型的IL-12低于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的证型其检测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医辨证分型各组总体差异明显,P<0.05);中医证型各组间比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铬及脾肾阳虚的IL-2差异明显,P<0.05,IL-10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肝郁脾虚的IL-12与湿热中阻和肝肾阴虚差异明显,P<0.05),肝郁脾虚的IFN-γ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乙肝细胞因子水平与其中医辨认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慢乙肝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小肠黏膜5-羟色胺(5-HT)含量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郁脾虚IBS患者采取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加味痛泻要方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肠黏膜5-HT含量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组、对照组给药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在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方面改善更为显著(P0.05);2治疗组、对照组给药前后血清5-H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疗后结肠黏膜5-HT含量及5-HT3、5-HT4受体mRNA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痛泻要方能显著改善肝郁脾虚腹泻型IBS患者的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血清小肠黏膜5-HT含量及降低5-HT受体mRNA表达降低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分辨肛肠测压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分型诊断及临床个体化治疗的意义。[方法]难治性IBS患者50例进入本研究。根据罗马Ⅲ标准,50例分为:便秘型IBS(IBS-C)15例,腹泻型IBS(IBSD)20例,混合型IBS(IBS-M)10例,不定型IBS(IBS-U)5例。50例均接受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根据高分辨测压结果分型以及评价高分辨肛肠测压分型与罗马Ⅲ标准分型的一致性,并根据患者意愿给予治疗。21例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29例按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所有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结果]50例患者根据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分型,与罗马Ⅲ标准比较,一致性尚好,Kappa值0.626。高分辨肛肠测压结果显示IBS-D中有10例应归为IBS-M;IBS各亚型患者中伴有功能性排便障碍比例较高(56%)。治疗效果按照症状积分下降判断。联合治疗组21例中20例有明显效果,1例无效;常规治疗组29例中19例有效,10例无效。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效果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结论]高分辨肛肠测压检查对难治性IBS分型与罗马Ⅲ标准分型有较高的一致性,对难治性IBS患者的症状能提供病理生理改变的证据,能指导IBS患者个体化治疗。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提高难治性IBS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肝脏病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04例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并行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中医分型。结果:①104例患者病理诊断分型,轻度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②104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56例,肝胆湿热型3例,肝肾阴虚型14例,脾肾阳虚型5例,瘀血阻络型26例;③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71.62%),中度者中瘀血阻络型占66.67%,重度者9例均为瘀血阻络型;④肝郁脾虚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低,肝内纤维化程度轻;瘀血阻络型患者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最多,肝内纤维化程度最重(P<0.01),其余3型介于两者之间,肝内Ⅳ型胶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肝郁脾虚型为主,随着肝损害加重,瘀血阻络型逐渐增加,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者要注重疏肝健脾,对中、重度者要注意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西沙必利联合山梨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沙必利联合山梨醇治疗便秘为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2001年1月~2002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便秘为主型IBS患者,均符合IBS罗马Ⅱ标准。根据就诊、并征得其同意随访的顺序,按区组随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筛选NAFLD患者176例及健康对照组60例,观察记录两组人员中医证侯、肝功能、血脂、B超、CT肝脾比值结果,根据临床证候对`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不足型4组,与对照组及各组间相互比较,分析辨证分型与客观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NAFL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肝郁脾虚居多(29.54%)。各临床分型与对照组相比其客观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各组间比较ALT升高多集中在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TG升高多为痰瘀互结型,LDL、TC升高多为肝肾不足型,CT肝脾比值降低以湿热内蕴型和痰瘀互结型为甚,B超呈重度改变多发于湿热内蕴型。结论:NAFLD患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现理改变、肝内Ⅳ型胶原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04例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并行肝内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中医分型。结果:(1)104例患者病理诊断分开,轻度74例,中度21例,重度9例;(2)104例患者中医分型为肝郁脾虚型56例,肝胆湿热型3例,肝肾阴盛型14例,脾肾阳虚型5例,瘀血阻络型26例;(3)病理分型轻度者以肝有郁脾虚型为主(71.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施治与固定方药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辨证施治与固定方药治疗的疗效区别.[方法]选择FD20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同时设固定方药治疗60例为对照,从临床主要症状按照统一拟定的疗效标准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各型(脾胃虚弱型、脾虚肝郁型、脾肾阳虚型)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型治疗后平均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差值平均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脾肾阳虚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FD优于固定方药.  相似文献   

20.
西沙比利联合山梨醇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综合征,表现为腹痛和/或腹部不适,排便习惯改变以及粪便异常等症状,但缺乏形态学和实验室异常的依据。目前大多以罗马Ⅱ标准为诊断标准,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混合型。尽管目前对IBS的药物治疗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