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min,温针灸每次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平衡针治疗脑卒中后肩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i Q 《中国针灸》2010,30(11):921-923
目的:观察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平衡针组应用平衡针法,穴取肩痛穴;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穴取水沟、内关、通里、足三里、悬钟等穴并循经配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疗效。结果:平衡针组第1次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5.62±0.46、5.00±0.31,常规针刺组分别为5.52±0.65、5.22±0.29,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改善程度平衡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10次(1疗程)后VAS评分平衡针组为3.75±0.67,常规针刺组为3.77±0.6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均有显著的止痛效果,且平衡针法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临床60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针康组和康复组,通过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肩关节运动功能、疼痛评定、肩关节活动度的观察,对针康法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研究表明,针康组及康复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能有效。但针康组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康复组(P0.01),且症状减轻所需时间亦明显较康复组短。同时,在缓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以及活动度方面,针康组也明显优于康复组(P0.01)。结论:针康法能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偏瘫肩痛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关穴温针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水肿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水肿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剔除1例、脱落4例)及对照组(41例,剔除2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患侧阿是穴、肩髃、肩髎、臂臑、手三里、合谷行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每次6 h,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治疗前(P<0.05),U-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2周后(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治疗2周后(P<0.05),U-FMA评分高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4周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肩关节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9名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综合组46例、康复组42例及电针组41例,综合组采用电针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比较三组效果。结果:综合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电针组与康复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CS)后并发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CS后并发SH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及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疗法与温针灸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方面的比较上,各疗程完成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或P<0.01),且在完成第2疗程与第3疗程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且观察组的痊愈情况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电针疗法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CS后并发SHS的疗效明确,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艾灸、刮痧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中药联合艾灸、刮痧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对中药联合艾灸、刮痧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7.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停止治疗,对照组有8例患者复发,观察组患者无一例复发,观察组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联合艾灸、刮痧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效果显著,疗效确切,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合并肩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技术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外贴关节镇痛膏结合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峰和肱骨头间距(Acromio-humeral interval,AHI)、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FMA-U)得分及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测试。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和AHI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HI值组间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FMA-U和MBI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但FMA-U组间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BI组间比较无显著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肩痛,减轻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研究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为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浮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5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治疗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好转患者21例,治疗有效率为53.8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综合比较两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上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治疗,采用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所起到的效果最佳,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更容易得到临床患者的接受和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正>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偏瘫病人患肢出现以肩部水肿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严重者影响康复锻炼,延迟神经功能恢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采用温针灸治疗I期肩手综合征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来自于2012年10月-2013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并确诊为肩手综合征I期,男32例,女28例;年龄46~75岁;病程  相似文献   

12.
偏瘫后肩痛83例治疗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立典  吴强 《中医杂志》1996,37(10):609-610
对83名偏瘫后肩痛病人的分析表明,其致因与偏瘫早期不正确的被动运动有较大关系(占62.7%),其中大范围的被动运动是导致肩痛的危险因素;在与上肢合并症的研究中,发现肩手综合征所占比例较大(42.2%),肩痛病人多伴有手肿(83.1%)。本文所提倡的:限定90~120°范围内的肩关节无痛性运动,以及针刺后即刻进行推拿、留针时进行患侧上肢被动运动的治疗方法,其在本研究中对改善偏瘫后肩痛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杨伟红  杨光福  韩淑凯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404-1405,1412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法结合辨经论治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50例SHS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康复疗法,中药组加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协定方,针药组另予补气化痰通络协定方加辨经论治针刺法;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针药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治疗后3组FMA、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针药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法结合辨经论治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SHS具有良好疗效,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82.50%(P&lt;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对照组和电针康复组2组,每组各40例。电针组单纯电针治疗,电针康复组进行电针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治疗。治疗前后2组均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及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患侧肢体疼痛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30天后电针康复组NRS评分和FMA评分均优于电针组。结论:电针和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均有改善作用,电针康复组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的疗效。方法将卒中后偏瘫伴肩痛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通过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患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在减轻肩痛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短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肩关节半脱位及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脑卒中后迟缓期及痉挛早期,可造成患肩及上肢部的疼痛和功能受限。肩关节半脱位后绝大部分都不能自行复位。本人针对性的采用针灸、神经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脑卒中早期患者120  相似文献   

18.
黄永杰  郭家燕 《光明中医》2022,(22):4123-4125
目的 探析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计算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针法配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估量表(FMA)以及上肢功能障碍量表(DASH)评估其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及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估其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其治疗后的FMA、DASH、FCA、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运动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并促进其恢复,同时患者经二者联合治疗后其综合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临床价值较高,建议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9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良肢位摆放、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同时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高压氧治疗、冷热水交替浸泡、手指缠绕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的疼痛、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主要采取综合康复以及针刺治疗,但多只重视神经肌肉的康复,而忽视肩关节解剖结构紊乱的矫正,疗效不理想。笔者采用推拿手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