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药性理论与功效研究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前提条件,传统中医学对于中药药性和功效的认识,不能脱离象思维的思维方式。解读象思维的核心意义,基于象思维视角从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角度分析中药的药性理论内涵,从"象-效"关系认识中药的功效特点,掌握中药学药象、药性与功效三者之间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发挥中药的最大价值,以期能够为中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药象思维是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思维方式。应用象思维,将中药之"象"与天地自然、人之象联系,通过比较、归纳、类推、联想等方法,并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象思维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的影响意义深远。应用象思维能更形象、快捷地理解中药药性、功效(从形态之象、颜色之象、生长环境之象和物性之象认知),以及"载药上行""引火下行""釜底抽薪""提壶揭盖"等特殊用药方法。象思维是中药理论及实践应用的思想基础和方法学指导。象思维虽然以外在"象"为起点,但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中药象思维实质是探求规律之象,探求中药理论内涵精髓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概述象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象思维对中药药性中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形成的影响,并指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付伟 《新中医》2012,(7):198-199
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发现的,其所有治疗作用都是临床实践的结果,具有传统性和可靠性。古人在使用药物治病的同时,也试图探索药物治病的机理,但基于时代的背景,他们不可能从微观的化学成分、生理病理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而只能简单客观地从药物的形态、气、味、质地、生长环境等因素中找规律以解释之。如对壮阳药“阳起石”,《本草图经》云:“今齐州城西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彼人谓之阳起山,其山常有温暖气,虽盛冬大雪遍境,独此山无积白,盖石气熏蒸使然也。”用取类比象法形象地揭示了阳起石性温善温肾壮阳的药理特性。这种药物理论初步形成于宋代,兴盛于金元,成熟于明清。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法象药理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医学思维,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挖掘和发展,在中药学中形成中药发象药理学说,可以解释中药的相关药性和临床功效及应用,但也面临着说理教条牵强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建  付勇  姚洪武  刘岩  曾南  夏厚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89-2891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为蓝本,统计分析326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中药药性(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拟为深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结果 显示,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因此,主张以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关注每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一效"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组合及其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药性是中药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单一药性或两类药性(气、味)的研究,难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药药性的用药规律。为此,本文提出气、味、归经药性组合与功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及其功效数据的统计,得到235种药性组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药性组合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分析,明确了每种药性组合的主要功效。研究结果表明,药性组合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中药的作用规律,丰富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及创新思维,对指导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论述其在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应用。以此理解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的内涵,把握中医"象"的本质,体会阴阳之象,脏腑之象,腧穴之象,经络之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思维、取象比类着手,借助图像记忆法、定位记忆法、故事联想法的记忆法原理,构建出基于汉字字形的中药"象-图"记忆法.该法以中药名中的单个汉字为定位记忆的"地点桩",首先进行某味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的比类取象,寻找出可对应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的自然表象,然后利用"关键词""形似法"将表象事物之图像...  相似文献   

10.
崔艺馨  刘庚祥 《中医杂志》2011,52(11):904-906
比象思维是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一种以事物间象的相似性为类比的基础,万物普遍联系,其动态功能相同即可归为一象,从而推理出事物的全部特性和属性的思维方式。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观象、别象、比象的过程,履象之逻辑,依阴阳五行学说之理来推演脏腑之象、四诊之象、理法之象、方药之象的过程,这便是中医思维特色之所在。把握中医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建立唯象中医学模型,方可为发扬中医科学性之道。  相似文献   

11.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的干燥根。甘葛藤根习称"粉葛"。由于有效成分葛根素含量不同,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葛根和粉葛作为两个品种单列。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74-2076
象思维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种重要的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思维,是古代人在科技发展水平极其艰苦而有限的条件下,认识自然界万事万物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以及其他邻近学科的形成、发展与创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剖析中医象思维在脾脏象理论构建中的相关内容,使象思维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引起广大医者的兴趣与重视,从而回归象思维,进而回归经典,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中医、发挥中医的优势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药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神农本草经》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本草纲目》应用了《神农本草经》的体例,采用科学完备的分类系统,对中药进行了分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采用了“取类比象”的方法通过自然属性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等16部62类,而这种思维研究方法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理论在中药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学习中药学主要的思维方法之一。通过疏理“取类比象”在中药学的命名、性味归经、功效及方剂组成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药物形象的理解认识,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认识事物发展过程的角度,中医象思维之"象"的含义可分为物态之象、功能之象、共性之象、规律之象等;从人类思维要素的构成角度,可分为客体之象、工具之象、认知之象。象是客体整体信息及其在人大脑中的反映与创造,总体上可分为自然物象与人工意象,后者包括符号意象与观念意象。  相似文献   

15.
"法象药理"学说是指在传统的中药性能理论中,用以探究药物功用和奏效原理的一种思维推理模式和方法。主要内容是认为药物的功用与其形、色、气味、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密切相关。该学说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药药性理论内容,使临证用药由单纯凭借经验向有理论指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根据法象理论,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宏观认识中药功效并阐释奏效原理,从而对用药规律和方法原则予以归纳总结。但这种推理方式简单、机械,主观随意性强,故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对药物作用实质的探求起到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对此问题有必要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6.
杜力军  李凤玲 《中药材》1995,18(2):99-101
本文从历代本草记载中,总结了白芷一药在清代以前的应用情况,可供开发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邢玉瑞 《中医杂志》2014,(17):1441-1443
在对象、象思维的概念及过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象思维的基本模式有取象类推、归纳演绎、据象辨证、体象悟道4种,并在举例说明的同时,分别描述了4种模式的示意图。  相似文献   

18.
象思维是中医学逻辑思维的基石,通过"取类比象"推测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及指导诊治。本文从月经、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法、选方用药等方面来分析尤昭玲教授诊治妇科疾病中对象思维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思路、用药及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药功效-药性组合关联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针对功效--中药药性组合的关联性问题,采用单味药作为研究载体,在明确单味药所发挥功效的基础上,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关于单味药药性与功效的数据记载,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算法,从单味药层面,得到各功效所对应的药性组合,获得相同功效的药味在药性组合层面的共性规律.基于已知的经验知识,对上述共性规律进行分析验证.此研究以"功效-药性组合"为主线开展中药药性、功效系统性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对解析中药方剂的药性组合配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规则。方法:以中药性效为主线,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探究分析200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525味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归纳分析药性组合群与功效群。结果:发现单味中药大部分药性组合与功效相统一,部分药性组合没有相对应的功效,部分功效没有相对应的药性组合;不同中药相同的药性组合与功效的关联符合一定的规则;不同中药同一功效对应的药性组合也符合一定的规则。结论:以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为主线开展中药性效关联的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功效的关联性,构建中药"药性组合群"和"功效群",方能揭示中药药性、功效关联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