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髂骨截骨延长术及其防止植骨块回缩的方法。方法 介绍我院1982-1996年间进行26例髂骨截骨延长术,其中18例按预定宽度撑开截骨线后,在截骨端间隙基底先填充少量骨水泥,骨水泥干固后再植骨。结果 平均随访4年3个月,使用骨水泥的18例延长效果满意。7例术后回缩1-1.5cm,1例植骨块移位。平均延长3.5cm。结论 髂骨截骨延长术适应症如选择得当,截骨端间先填骨水泥再植骨能有效防止植骨块回缩,简单牢固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髂骨截骨髋臼成形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 40侧成人臀部标本上对髋臼上方髂骨体的血供及手术截骨线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进行观测 ,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 结果 髋臼上方髂骨体血供来自臀上动脉深支及旋髂深动脉来源的滋养动脉及骨膜支。臀上动脉深上支出现率为 70 .6 % ,管径1.43± 0 .36 mm;臀上动脉深下支出现率 82 .4% ,管径 1.36± 0 .41mm;旋髂深动脉出现率 10 0 % ,管径 0 .35±0 .41m m。髂骨截骨线一部平行髋臼顶 ,另一部分纵弧形至髂前上棘后 3cm处。 结论 髋臼上方髂骨块具有丰富血供 ,截骨后可移动覆盖股骨头 ,截骨块具有较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3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45例胫骨术后骨不连患者进行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根据骨不连分型:肥大型29例,萎缩型14例,假关节2例.首次固定器械:钢板固定32例,髓内钉固定11例,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对其中8例钢板内固定稳定患者行单纯腓骨截骨自体髂骨植骨术,对35例内固定和2例外固定失效患者行固定取出更换锁定加压钢板+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通过定期正侧位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相关并发症,并根据Olerud-Molander评分标准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1.3~2.5 (1.7±0.5)h,术中出血量为200~500 (250.0±59.6) mL,腓骨截骨长度为2~3 (2.4±0.5) cm,髂骨植骨量为3~23 (7.8±1.3) cm3.随访时间为12~48 (16.5±3.3)个月,45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11 (5.6±2.4)个月.26例(58%)患者在3~5个月愈合,13例(29%)患者6~8个月愈合,其余6例(13%)患者9~11个月愈合.肢体无短缩27例,短缩<1 cm者9例,短缩1~2 cm 6例,短缩>2 cm 3例.末次随访时评定下肢关节功能:优23例,良14例,可5例,差3例.结论 腓骨截骨结合自体髂骨植骨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压,增加断端接触面积,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髋臼周围截骨术中截骨线的确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8例成年人骨盆的CT图像标本,利用Mimics软件进行CT图像的三维重建,并在三维CT图像标本上模拟髋臼周围截骨术,成功完成后测量髂骨截骨线、坐骨截骨线、髂骨后柱截骨线的长度以及各截骨线起始点与骨盆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结果 髂骨截骨线长度为(50.96±7.09)mm,坐骨截骨线长度为(36.46±5.92)mm,髂骨后柱截骨线长度为(55.28±6.42)mm.髂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夹角为120.21°±5.96°,坐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的夹角为115.49°±6.46°,髂骨后柱截骨线与四边板的夹角为60.31°±4.96°.安全成功的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含了截骨线与解剖标志的对应关系.髂骨截骨线的止点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11.98±5.26)mm,坐骨截骨线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45.08±8.59)mm,髂骨后柱截骨线至坐骨大切迹的垂直距离为(18.52±6.49)mm.结论 三维模拟截骨测量可很好地显示截骨线的长度和角度以及截骨线与骨盆相应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为髋臼周围截骨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测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CT三维重建在髋臼截骨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髋臼周围截骨术中截骨线的确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8例成年人骨盆的CT图像标本,利用Mimics软件进行CT图像的三维重建,并在三维CT图像标本上模拟髋臼周围截骨术,成功完成后测量髂骨截骨线、坐骨截骨线、髂骨后柱截骨线的长度以及各截骨线起始点与骨盆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结果 髂骨截骨线长度为(50.96±7.09)mm,坐骨截骨线长度为(36.46±5.92)mm,髂骨后柱截骨线长度为(55.28±6.42)mm.髂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夹角为120.21°±5.96°,坐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的夹角为115.49°±6.46°,髂骨后柱截骨线与四边板的夹角为60.31°±4.96°.安全成功的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含了截骨线与解剖标志的对应关系.髂骨截骨线的止点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11.98±5.26)mm,坐骨截骨线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45.08±8.59)mm,髂骨后柱截骨线至坐骨大切迹的垂直距离为(18.52±6.49)mm.结论 三维模拟截骨测量可很好地显示截骨线的长度和角度以及截骨线与骨盆相应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为髋臼周围截骨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测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前臂骨折手术后引起严重畸形与骨不连的各种发生因素,提高再手术治愈率,减少病废。方法:严重畸形,截骨矫正,植骨。缺损在3cm以内采用髂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缺损在3cm以上的缺损者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结果:随访1~5年,平均3年,经3~6个月1次的临床与X线检查,前臂骨折严重畸形与骨不连再手术54例中,48例(88.9%)获得骨性愈合。再次受伤致骨折4例因多次固定,肘关节活动范围在125°~80°;骨折延迟愈合2例,再手术骨膜下植骨固定后愈合但功能受限。结论:骨不连者应及早再手术,缺损处植骨,缺损大者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严重畸形者截骨矫正后外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转子下截骨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对14例患者(16髋)行股骨转子下截骨组配式假体(S-ROM)股骨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选用S-ROM假体,行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截骨长度2.0~3.5 cm.本组随访时间平均19个月,未出现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2.3分,术后9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0.4分.术前肢体平均缩短6.4 cm,术后平均延长4.3 cm.术后X线片示臼杯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术后6个月截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转子下截骨治疗CroweⅣ型DDH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贾其忠  林琳 《新疆医学》1996,26(1):14-17
我院自1987年以来,采用髂骨截骨延长术治疗合并短腿畸形的脊髓灰质炎后遗髋关节半脱位25例,效果良好。应用髂骨延长术延长下肢近年国内外报告较多,但对其矫治髋关节半脱位论述很少,本文重点就该手术对髋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意义和有关问  相似文献   

9.
本追踪观察我院对33例长短腿患施行肢体延长和短缩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其术式包括大腿延长、小腿延长、髂骨截骨、骨骺阻滞及健破短缩术等5种。术后发生并发症共52例次。主要有神经损伤、骨延迟愈合、病理性骨折和内固定材料折断等。这些并发症是相当严重的,引起了人们特别注意。为此作讨论了每种手术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Millis报告骨盆截骨延长术以来,国内屡有报告,普遍认为骨盆截骨延长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骨愈快等优点。现将我们所做的3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西安红会医院从1983年11月开展此手术,88年7月与琼山县医院联合创办骨伤科,共做骨盆截骨延长术37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25岁,平均年龄20.8岁。下肢短缩程度均在3~5cm之间,平均短缩3.77cm。最少延长3cm,最多延长4.7cm,平均延长3.88cm,术后髋臼角平均递减9.2~0,平均骨愈合时间3.8月。37例骨盆截骨延长术,其中有2例延长间隙采用缝匠肌肌蒂髂骨瓣移植,1例  相似文献   

11.
周燕翔 《中国医疗前沿》2012,(20):59+6-59,6
目的探讨HCY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循环酶法检测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下肢深静脉血组患者的HCY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HCY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升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并对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刺五加注射液在临床上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将48例择期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用药组,用药组在上止血带前30min静滴生理盐水加刺五加注射液,对照组在上止血带前30min静滴同量的生理盐水,均于20min内滴完,在止血带充气前(T0),止血带放气后0~1min(T1)、30min(T2)于患肢各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丙二醛(MDA)变化。结果刺五加注射液能使止血带引起的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清CK、MD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止血带引起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探索自体组织包瓣材料的效果。方法:对10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施行了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其中8例环包材料采用身体阔筋膜,1例为自体大隐静脉,另1例为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结果:包窄术治疗有效率100%,采用自体组织为环包材料的复发2例,复发症状轻微。结论:包窄术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方法,自体阔筋膜和大隐静脉壁是一种易得、效果良好的环包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缓慢牵伸延长的方法以及骨膜在骨延长中的作用。方法:其中20例采用胫骨骨骺端分离牵伸延长的方法。66例采用胫骨干骺端截骨牵伸延长的方式。结果:骨骺分离实际延长3~5 cm,干骺端截骨实际延长3~10cm。本组例无一例神经血管损伤,骨的愈合达100%。结论:截骨方式不同在骨延长中无明显差异,而骨膜的完整性及剥离骨膜的范围对骨延长的影响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的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4例L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可查找致病原因者占37.5%(9/24),以手术(6例)、外伤(2例)和分娩(1例)等因素为主;无明显诱因占63.5%(15/24).经治疗16例患肢肿胀完全消退;好转6例,患肢仍有轻度肿胀、疼痛等,活动不便;无效2例,患肢仍有明显肿胀、疼痛.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大多无明确病因,在病因明确的患者中,以手术、分娩和外伤等因素为主,常规应用药物溶栓抗凝治疗,可以使LDVT治愈率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6.
VSD技术在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aum staling drainage,VSD)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应用VSD技术开展治疗观察。结果平均使用VSD7d,然后游离植皮,23例皮片全部存活(创面愈合),5例皮片存活面积达95%~98%,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患肢运动功能及外观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比较,在平均住院天数、植皮的愈合率、换药次数及总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结合游离植皮处理下肢皮肤撕脱创面能在Ⅰ期关闭创面的同时,更好地进行创面引流,促进创面的良好贴附,有利于皮片存活,是治疗下肢皮肤撕脱伤较好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causes of failure of saphenous stripping in 145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77 limbs and 200 operations are analysed. In most cases saphenous varicosity is secondary to incompetence of the deep venous system.Varicosity of the lower extremity is a common clinical feature of different diseases. Its real etiology should be determined through venography in order that appropriate operation could be instituted. Stripping of the saphenous vein and ligation of the communicating veins is indicated only in simple saphenous varicosity, but may be used as an adjunctive procedure to reconstructive operations of the deep venous trunks.  相似文献   

18.
骶骨切除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1995年共收治原发性骶骨肿瘤13例,其中脊索瘤5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软骨瘤、滑膜肉瘤、骨肉后各1例。主要症状为疼痛、括约肌功能障碍,肛诊触及包块。X线片表现:广泛溶骨性破坏、骨皮质薄而膨胀,边缘不规则,无反应性新骨增生。9例行手术治疗,除1例骨软骨瘤经骶后入路行骶骨部分切除外,余8例巨大骶骨肿瘤均经腹部、骶部联合入路行骶骨切除:全骶骨切除1例,次全骶骨切除6例、骶骨大部切除1例.术中无死亡。除1例术后生存不足一年外,其余8例平均随访4.5年,无复发和转移。7例二便及性功能得以保留,恢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尿失禁。本文分析了延误诊断的原因,讨论了早期诊断和有关外科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DVT)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达县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诊断的86例DVT患者病历资料,归纳分析其不同血栓彩超图像特点、患病部位、并发症,并与X线静脉造影、D-二聚体检测比较阳性率和费用。结果:彩超检查能清晰显示DVT病变部位、栓塞程度及血流状况等;DVT左右侧下肢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检查DVT阳性率与X线静脉造影无统计学意义(P>0.05),费用显著减低(P<0.05)。结论:彩超检查DVT具有安全准确、便利经济的特点,应为诊断DVT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血管疾病诊断以来,下肢静脉曲张的超声诊断偶有报道[1]。本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D)技术检测下肢浅静脉曲张及深静脉,并与外科手术中静脉情况进行对照,统计分析其与传统外科查体的差异性,探讨超声在该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间外科以下肢静脉曲张收住院的患者102例。男46例,女56例;左下肢62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15例。年龄19岁~71岁,平均年龄(50.6&#177;4.0)岁,病程6个月~40a。全部病例均无明确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病史,临床表现为不等程度的浅静脉曲张、小腿胀痛和足部肿胀,足靴区色素沉着及慢性溃疡。全部患肢浅、深静脉均行CDFI+PD检查,其中15例同时行下肢静脉造影。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2仪器方法单组比较设计,入选病例均于术前行全面系统的外科查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病例行静脉造影。采用GE Logiq4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6MHz~9MHz高频线阵探头。患者依次取仰卧位、俯卧位,下肢外展外旋,必要时嘱患者作Valsalva动作或改为站立位。自上而下逐次探查髂外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