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判断全麻深度几项参数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术中血液动力学与数量化脑电图、心率变异指标、部分应激激素等参数变化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选择ASAⅠ级,剖腹行胆囊切除或并胆总管探查术患者21例,用芬太尼、氟哌利多,维库溴铵,丙泊酚诱导,吸入安氟醚及调整丙泊酚的泵注速度,观察八个时间点各参数的变化,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双频谱指数(BIS)、95%边缘频率(95%SEF)、低频(LF)、高频(HF)、低高比值(LF/HF)、心率变异指数(HRV);测血皮质醇(Cor)、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Ⅱ)、胰岛素(INS)。结果:SBP和DBP相关系数为0.924;HR与LF/HF、Cor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23;BIS和95%SEF相关系数为0.848;LF/HF与HRV相关系数为0.658;LF与HRV、HF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0.531;HF与LF、LF/HF相关系数分别为0.602,-0.555;HRV与LF/HF、LF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0.658;Cor与BIS、95%SEF相关系数分别为0.667,0568;ALD与AⅡ相关系数为0.549;INS与BIS、95%SEF、Cor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0.511,0.501。结论:BP、HR、脑电参数、心率变异参数,应激反应指标间无明显的一致性;HR和LF/HF、Cor,BIS和95%SEF有明显的一致性;HRV各参数之间有明显的一致性;Cor、INS与BIS、95%SEF、ALD与AⅡ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异氟醚全麻深度的多指标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箭毒和新的麻醉技术的应用,乙醚麻醉分期已不再适用,急需寻找新的方法判断麻醉深度。本研究通过观察60例在模拟刺激和手术刺激下异氟醚0.4-1.6MAC呼气末浓度与脑电频率和波幅、额肌电波幅、手指动脉收缩和舒张压,肱动脉收缩和舒张压,批端容积波波幅,心率,诱发性食管下段收缩性,吸呼末氧浓度差,呼末二氧化碳浓度12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对上述各指标在全麻深度判断中的作用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值得信赖的方法来判断全麻深度 ,以往一直依据病人的血压、心率、体动等临床体征来判断 ,数量化脑电图已应用于全麻过程中的监测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旨在观察数量化脑电图在判断全麻深度中监测的临床评估。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 ,剖腹行胆囊切除或并胆总管探查术患者 10 0例 ,男 4 1例 ,女 5 9例 ,平均年龄 (43± 9)岁 ,平均体重 (6 1± 8 7)kg ,平均麻醉时间 (12 4± 15 )分钟 ,平均手术时间 (90± 14 )分钟 ,平均泵注丙泊酚速度 (3 1± 0 2 5 )mg·kg-1·h-1,停泵至术毕时间 (5± 2 1)分钟 ,…  相似文献   

4.
全麻深度监测汇编重视全麻深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麻醉是一种特殊而非常复杂的状态 ,包括催眠、记忆缺失、痛觉消失、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多方面的因素 ,并经历全麻诱导和苏醒的全过程。因为术中知晓发生率可低至 0 2 %~ 1 0 % ,或高达40 %左右 ,也由于麻醉深浅的波动 ,病人发生体动而影响手术进行 ,并可能发生危险和意  相似文献   

5.
全麻深度调控的意义 全麻深度调控的意义始终被低估。长期以来的共识是:和手术创伤相比,麻醉种类的选择和具体实施方法对病人的预后影响是次要的。但就在病人接受创伤性刺激最强的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的地位可能极其重要。抗伤害性刺激的全麻深度维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没有证据来阐述它与麻醉预后的关联,原因就在于根本无据可依,因为我们对它的定义、量化和监测束手无策,更毋言对其调控。  相似文献   

6.
重视全麻深度监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身麻醉是一种特殊而非常复杂的状态,包括催眠、记忆缺失、痛觉消失、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多方面的因素,并经历全麻诱导和苏醒的全过程.因为术中知晓发生率可低至0.2%~1.0%,或高达40%左右,也由于麻醉深浅的波动,病人发生体动而影响手术进行,并可能发生危险和意外,在欧美国家还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因此,麻醉医师需认识到判断全麻深度的重要性,并十分重视全麻深度监测方法的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孤立前臂技术(IFT)在全麻病人“箭毒化”后,仍能维持手臂活动能力,以此判断全麻中麻醉深度和病人意识情况。资料和方法 30例ASA Ⅰ~Ⅱ级病人。在硬膜外阻滞(EB)复合异丙酚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麻醉方法:无术前药。硬膜外穿刺、置管和给药,出现节段性阻滞后,静注芬太尼0.1mg、维库溴铵0.1mg/kg和异丙酚2mg/kg全麻诱导,气管内插管。术中EB基础上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2mg·kg~(-1)h~(-1),辅以肌松剂,控制呼吸。全麻诱导前于上臂置止血带并加压达收缩压以上(250mmHg),在气管插管、手术切皮和腹腔探查时观察止血带远端手和前臂的自主活动和指令性反应情况。术毕停异丙酚;肌松剂拮抗;当病人咽喉反射和通气量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术后24小时随访了解  相似文献   

8.
瞳孔监测为除血压、HR外,监测围术期患者伤害性感受程度的一种方法 [ 1, 2, 3, 4] 。且随着便携式瞳孔测量仪的研发,使得瞳孔监测更为精准,可准确监测瞳孔反射,包括瞳孔扩张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 1, 5] ...  相似文献   

9.
复合异丙酚全麻中麻醉深度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合异丙酚全麻中麻醉深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择期手术患者18例,行血压、心率、脑电、心率变异性监测,并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调整异丙酚的泵注速度,使收缩压(SBP)的波动幅度≤20%基础值,双频谱指数(BIS)维持在30~60之间。结果 异丙酚血药浓度与BIS、平均动脉压(MAP)有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程度为BIS>MAP,心率(HR)与MAP呈正相关(P<0.01);心率变异性低频(LF)、高频(HF)与HR均有负相关关系(P<0.01),LF与HF有正相关关系(P<0.01),LF、HF与MAP、BIS、异丙酚血药浓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LF、HF可反映心脏交感、迷走张力的活动变化,而不能反映麻醉的意识状态。可通过BIS、平均动脉压来调整异丙酚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0.
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麻醉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经典乙醚全身麻醉分期,已早过时。多年来,国外文献相继发表了全麻下清醒的报告,此问题的提出,迫使人们寻求一种适合于现代平衡麻醉分期的新判断方法,以确保术中病人良好的全麻状态。本文就有关麻醉深度判断和术中清醒的研究,概括综合如下。一、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一般概念 1.麻醉分期的历史早在1847年,Snow基于乙醚全麻,可能出现全麻过深、甚至有死亡的危险,提出了麻醉分期的概念。1937年Guedel进一步提出了沿用迄今的乙醚麻醉的完善分  相似文献   

11.
12.
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反映镇静深度,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差[1].指端末梢动脉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集,其指容积波幅可反映麻醉深度,尤其是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强[2,3],但它是非参数指标;末梢灌注指数(TPI)将指容积波转化成为0~100的指数,以数字大小反映指端末梢动脉收缩程度.本研究拟评价TPI监测全麻病人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定量脑电图结合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监测麻醉深度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定量脑电图和AEPI监测下持续泵注丙泊酚、芬太尼维持麻醉,根据AEPI维持在15~30调节泵注速度,对照组根据临床经验调节泵注速度,缝皮前停止。分别记录入室静卧5 min后(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 min(T2)、手术即刻(T3)、气腹平稳30 min时(T4)、术毕(T5)HR、MAP、SpO2、AEPI值;记录两组丙泊酚和芬太尼的总用药量;观察患者有无术中知晓。研究组术后分析药物定量脑电图(QPEEG)各时段波形,并计算其功率百分比,做ROC曲线图计算曲线下面积,分析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在手术即刻(T3)和气腹平稳30 min时(T4)时研究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HR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丙泊酚、芬太尼总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诱导初期脑电图表现为α节律增快,在45 s内转为δ波,慢电活动增加,并出现爆发性抑制;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逐步增加,并随麻醉变浅逐渐恢复。随着AEPI降低至临床麻醉阶段(15~30),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逐步增加,并随着麻醉变浅和AEPI至觉醒水平,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逐渐恢复;各部位QPEEGδ频段功率百分比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左额QPEEG、右额QPEEG、左顶QPEEG、右顶QPEEG分别为:0.091±0.026、0.897±0.030、0.889±0.028、0.893±0.031,左额、右额、左顶、右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6%、83.7%,85.9%、82.9%,86.1%、83.3%,85.8%、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量脑电图监测全麻麻醉深度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于30例病人中观察了静吸复合全麻中的脑电改变,发现随着麻醉的由深转浅,脑电依次表现为“抑制”和“活化”的双相性改变。据此可准确地,客观地判断静吸复合全麻的麻醉深度。此外还观察到,在脑电的“活化期”,血压、心率波动大,提示麻醉中应维持一定深度,以避免麻醉意外。  相似文献   

15.
中潜伏期听觉甩电位与麻醉深度的判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与多种全麻药有线性相关关系;并受手术刺激的影响而变化;以及与术中认知功能和对麻醉中事件的清楚记忆和模糊记忆有关,表明MLAEP是判断麻醉深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与临床判断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线在医学上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 196 1年 ,由于红外线成像有无创、精确的特点 ,在医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974年Hackett[1]证实了深Ⅱ度烧伤与全层皮肤烧伤可造成创面温度下降 ,Cole等[2 ] 对红外线与临床诊断进行了比较 ,并提出进行对称部位温度的测量 ,但未作详细阐述。由于温度的测量受到环境温度、机体状态、创面蒸发等多种因素影响 ,使其在应用中受限 ,本文就用红外线诊断烧伤创面深度的方法作进一步探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30例 ,男 2 1例、女 9例 ,年龄最大4 9岁 ,最小 6个月 ,平均 2 5 .9岁。烧伤总面积 <10 …  相似文献   

17.
胃癌侵犯深度及可切除性的超声内镜判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EUS检查对胃癌侵犯深度及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方法:对112例胃癌患者行EUS检查,其中83例行手术治疗,其余29例未行手术。比较EUS和手术所见及病理结果。结果:EUS判断胃癌侵犯深度的准确率为85.5%(71/83),其中早期胃癌13例,8例判断正确,进展期胃癌70例,63例判断正确。EUS判断胃癌能否手术切除的准确率为85.7%(96/112)。结论:EUS在判断癌侵犯深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也能够为术前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异氟醚麻醉深度的多指标微机实时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编制一套多指标监测、微机统计和评分程序,用于术中随时判断麻醉深度。方法:手术病人32例,15项指标同时监测,当需要判断麻醉深度时,输入全部指标值,微机计算出总分值(M),根据M的增减来判断麻醉深度的相对变化。为验证M的可靠性,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浓度,计算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其中22例的M与cAMP的个体相关系数(r)的均值为0.81±0.08,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拟订的评分法能在70%的病人中较准确地判断麻醉深度,尤其显示微机判断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9.
34例择期手术病人,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动态监测脑电功率谱SEF变化,结果;MAP,HR在插管及拔管时略有上升,但与术前及术中无明显差异,而SEF值变化明显,诱导后SEF技术前明显下降,术中SEF值维持10Hz水平,术毕拔管时SEF值明显回升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出手术室时(t6)的CSI和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和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