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无论是置入裸金属支架(BMS)还是药物洗脱支架(DES),DAPT已证实可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肌梗死(MI)和死亡风险。虽然当前指南推荐置入BMS后应用DAPT至少1个月,置入DES后应用DAPT至少12个月,但随着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出现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不同DES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限仍存争议,本文旨在探讨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类型支架及病变置入支架后抗血小板时限、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以及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选择,以期对临床实践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2.
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在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后由于支架内皮化进程缓慢,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甚至要长于24个月。据统计,我国2008年进行PCI术患者约为16万,2009年预计将超过20万。由于行PCI术患者数日庞大,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及其他缺血事件的药物基础,但延长DAPT时限将会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大量研究试图找出PCI术后最佳的DAPT时限,以达到最大化的临床净获益,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患者的临床情况、支架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症及出血和缺血风险比都会影响DAPT时限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然而,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却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1],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PCI术后消化道出血对于心脏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PCI术后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实施PCI手术。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平均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对四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不良反应等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4组PCI术后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药物维持时间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较大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在冠心病伴血脂异常患者的PCI术后的应用,在不同年龄段会产生不用的影响,其中心血管事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产生的副作用没有增加。在高龄患者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阿司匹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之相对弱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最佳获益时间主要在PCI术后早期,到后期出血风险则相对增加。为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Sibbing博士等进行了TROPICAL-ACS研究,旨在评估PCI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从普拉格雷降级至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来说,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基石。当前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论是否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均应接受至少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冠脉缺血事件再次发生。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陆续提示,PCI后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础治疗。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概率就增大。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床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可即时监测血小板反应性,使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性事件风险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出血风险,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PCI术后患者中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就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介入治疗是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指南中也规定了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及(或)行PCI手术后应长时间坚持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但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患者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对老年PCI术后患者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以降低死亡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阿司匹林单药治疗显著改善ACS患者临床转归,指南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作为ACS和PCI术后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方案[1].但两药联用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相当数量患者需同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最近,多项研究涉及氯吡格雷与PPI联用的不良反应,备受临床医师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此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将接受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的实验组,然后对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验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实验组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 PCI 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需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药,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而PCI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却需要减少甚至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出血后的止血和抗栓治疗是困扰介入治疗医师的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进行了一些摸索,但仍未提出明确的治疗指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文献及本中心PCI围术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实践,旨在探讨针对此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调整必要和策略,以及药物调整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9年3月在我科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672例,观察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依从性,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原因,观察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27个月.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3例(0.44%),仅服用阿司匹林者20例(2.97%),仅服用氯吡格雷者12例(1.78%).与坚持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者相比,术后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者、仅服用阿司匹林者、仅服用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完全停止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MACE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性别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诊断为NSTEACS并行PCI的607例患者,所有患者PCI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联合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治疗,测定入院时、服药12~24 h后(术前)、术后第3 d以及术后第30天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不同性别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事件,再次血管重建)、心绞痛复发、全因死亡、脑卒中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后30天出血事件、术后30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MACE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女性组全因死亡率较男性组升高(3比0,P=0.027)。术后12个月两组出血事件及MACE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STEACS行PCI后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合并质子泵治疗在不同性别间术后1年临床事件相近。  相似文献   

16.
<正>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冠心病(CHD)最重要的策略,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患者更为重要,在临床治疗中,及时的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减低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风险〔1〕。PCI后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常规,现行国内外指南建议,PCI术后患者均需接受12个月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其他噻吩吡啶类药物)的DAPT治疗〔2〕。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表明6个月  相似文献   

17.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高危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用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应用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要优于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随着阿司匹林及氯毗格雷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与该类药物相关的胃肠道损伤亦随之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8.
<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   

20.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国内外指南均首选推荐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但由于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个体化DAPT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介绍近年来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策略的临床试验获益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