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B)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并初步探讨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到2017年8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111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50例)、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33例)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28例),比较3组术后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修复后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善。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TEVAR,无移植物错放及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围术期G1组发生脑梗死2例、肾衰竭4例、肢体缺血3例、肠道缺血1例、新破口形成1例;G2组发生肾衰竭3例、短暂性精神异常3例、低氧血症2例、脏器缺血1例、新破口形成1例;G3组发生肾衰竭2例。院内死亡患者2例,其中G1组1例,因术后大量胸腔积液、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G2组1例,为术后重度低氧血症、肺部真菌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G3组无死亡。术前3组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6±0.31、0.45±0.21及0.47±0.4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0.60±0.28、0.65±0.32及0.67±0.38,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DB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2周后进行TEVAR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费用不会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1年12月~2009年6月,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88(男237,女51)例,年龄21~79(平均51.2)岁。局部或全身麻醉,在 X线透视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应用多排CT等技术进行38个月(6~102月)的随访,观察假腔血栓形成情况、有无内漏、血流动力学变化、移植物位置及形态、内脏动脉供血等情况,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全组患者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围术期死亡6例,分别为:腹腔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升主动脉逆行夹层1例、夹层破裂1例、心肌梗死1例及死亡原因不明1例。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25.3%,包括术后即刻内漏、发热、肾功能不全、切口感染、肺炎、神经系统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截肢等。随访中共有7例死亡(2.4%),4例患者行二次TEVAR术后治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5年累积生存率达96%。结论: TEVAR术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方法,中期疗效满意,患者远期生存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随访近、远期效果.结果 术前死亡4例,未手术1例,施行TEVAR 129例,手术操作均成功,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7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2例(9.3%);Ⅰ型内漏13例(10.1%),夹层逆剥为Stanford A型1例,低氧血症23例(17.8%),肾功能衰竭需血液滤过9例(7.1%),术后精神症状37例(28.7%),脑梗死3例.随访2个月~5年,随访110例,随访率85.7%,1例术后1年和1.5年出现支架远端夹层,两次手术植入覆膜支架,部分封闭了腹腔干动脉,1例术后2个月时因肠梗阻在外院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年时支架远端发生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3个月突然死亡.Ⅰ型内漏消失11例,持续存在2例.结论 急诊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6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68例,术后造影示支架位置良好,夹层破口被完全封闭或假腔供血明显减少,术后发生内漏8例,3例患者院内死亡。术后随访44例,均行主动脉增强CT(CTA)复查,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 w~50个月),2例患者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和短期生存率高,根据有限的资料证实B型夹层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提要:主动脉夹层是高致死性疾病,早期积极的手术或腔内隔绝术可使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对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隔绝术的最佳时机仍有争议,及早进行隔绝术可以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B)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156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主动脉修复情况、院内死亡、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术前三组患者最小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7±0.33)、(0.42±0.18)及(0.47±0.27)(P>0.05),术后3个月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1.76±0.51)、(1.42±0.30)及(1.34±0.34),组间两两比较G1组显著大于G2组和G3组(P<0.05),G2组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例达到主动脉完全修复(G1组8例和G2组4例);院内死亡患者8例,其中5例因脏器缺血致死,2例因近段夹层形成在术中死亡,1例为不明原因猝死;G1组和G2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P<0.05),与G3组相比,G1组及G2组的住院费用减少了20000元/人。结论 AADB早期进行TEVAR术有利于术后主动脉修复,可以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且安全性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对17例S tan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EVGE)。均成功植入血管支架,13例夹层入口封堵完全,即刻内漏4例,经处理2例内漏消失,另2例轻微内漏未处理。术后随访2~56(14.5±11.6)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16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13例真腔扩大,5例瘤腔内径缩小。术后半年CT显示9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例部分血栓形成,2例轻微内漏者自愈,支架移位并迟发内漏1例。无死亡、瘤体破裂和截瘫发生。认为EVGE治疗S tan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微创、安全、有效,支架移植物的选择和准确定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2组,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内科方法治疗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存活出院率。结果:在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治疗组存活出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vs 25.00%,P0.01)。结论:对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可以提高患者存活出院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住院期间转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7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12.7)岁,发病时间以3、...  相似文献   

12.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10例资料,年龄(53.4±11.1)岁。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者于腔内隔绝术后3~7 d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观察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腔内隔绝术成功率100%,共置入208枚主体覆膜支架及13枚cuff支架。20例患者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无左上肢及脑供血不足症状。26例患者行PCI成功率100%,对32支靶血管共置入36枚冠状动脉支架,无出血、心肌梗死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0±35)个月,随访率96.6%(201/208)。33例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13例术后有残余内漏,其中8例残余内漏于术后3个月自行封闭。术后半年,3例再发升主动脉夹层,1例发生截瘫。术后1年,1例发生迟发性内漏。行PCI患者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本组共死亡6例,其中与腔内隔绝术有关死亡4例,分别发生在术后1 h、术后5 d、出院后2 d、15 d,与腔内隔绝术无关死亡2例,分别问胃癌晚期和肺心病。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及长期疗效好、并发症低。合并冠心病患者择期二次行PCI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稳定可靠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18条犬左侧开胸后侧壁阻断降主动脉近端,环形切开外膜、中膜约1/2周径,找到动脉壁分层裂隙,沿裂隙用特制剥离子向下、侧方、向上分离.再环形剪开内膜约1/2周径,将已切开的内膜下唇双角处分别缝合固定于邻近的侧动脉壁,即内膜片双角进行缝合,然后将远端外膜及中膜缝合于近端主动脉壁上.再行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腹主动脉前壁穿刺,用Omnipaque造影剂以10~15 mL/s速度经猪尾巴导管DSA造影及彩超跟踪检查.再经穿刺点置入覆膜支架至主动脉弓降部夹层裂口处,准确定位后释放.结果 直视下、术中彩超影像跟踪、即时DSA造影均显示动脉夹层立即形成并向远端撕裂,置入覆膜支架后夹层裂口被完全修复.结论 应用主动脉内膜片双角缝合法,可建立与人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1,2],经覆膜支架置入后形成腔内修复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EVGE)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2例Stanford B型AD患者行EVGE。术后对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并行CT检查,评价其临床改善程度。结果:3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成功进行了覆膜支架主动脉EVGE,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破口均完全封闭,术后30d内死亡2例。术后随访1~72(18±16.9)个月,失访1例,术后出现左下肢体偏瘫1例,支架远端再次出现内膜撕裂口1例,Ⅰ型内漏3例,余24例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EVGE治疗Stanford B型A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传统开胸手术明显减少,术后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4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介入手术组(单纯药物治疗457例)和介入手术组(490例)。统计并比较2组院内死亡率。结果:947例患者中,男789例,平均年龄(55.9±12.6)岁,女158例,平均年龄(56.8±11.4)岁。住院死亡40例(4.22%);其中非介入手术组死亡39例;介入手术组死亡1例;非介入手术组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介入手术组(8.53%vs 0.20%,P<0.01)。结论:Stanford B型AAD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死亡风险大,尽早确诊并行适宜的介入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生伟  池一凡 《心脏杂志》2007,19(4):491-492
主动脉夹层(aortic d 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和发展迅速的疾病,预后凶险,急性主动脉夹层48 h内因动脉瘤破裂或急性心脏压塞等,致死率高达36%~72%,2周内病死率为57%~89%。而在慢性期因破裂致死者明显降低,但起病半年内仍有90%的患者死于动脉夹层破裂[1]。主动脉夹层是最常见最危重的主动脉疾病,AD的年发病率平均为0.5~1万/10万[2],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及时合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传统的开胸手术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式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及死亡率高。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AD是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开展的一项微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灾难性的主动脉疾病,当下其治疗方式多样。随着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腔内修复术已逐渐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目前,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治疗一般不对夹层远段内膜破口进行处理。但近期研究和随访发现,处理主动脉夹层远段破口,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促进主动脉真腔重塑和加快假腔的血栓化以及改善该病的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主动脉夹层远段残余内膜破口的腔内修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3±18.1)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通过CT血管造影(CTA)评估病情,术中通过血管造影确定手术部位,并将移植物经股动脉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生存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表现为单一夹层裂口,18例表现为多裂口;第一裂口在左锁骨下动脉水平的有51例,在胸主动脉水平的有9例。60例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胸主动脉平均直径为(28.9±4.6)mm,第一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平均距离为(23.1±8.2)mm。患者中7例出现内漏,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3例出现术区感染,15例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3例出现截瘫。术后1个月内无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生存率为96.7%,术后1年生存率为93.3%,术后2年生存率为88.3%。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较好,安全性高,近、中期生存率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报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至2015-10因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原因。结果:56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1例主动脉弓解剖条件复杂,行TEVAR7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4例;主动脉夹层形态复杂16例,行TEVAR5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1例;夹层破口累及主动脉弓19例,行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VAR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旁路术、血管支架改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