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胰瘘引起的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胰管直径、胰腺质地、假性动脉瘤、胰肠吻合口瘘及胆肠吻合口瘘等众多因素有关。预防和处理胰瘘出血是胰腺外科的难点,也是胰腺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出血的危险因素、防治策略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2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oudenectomy,PD)作为治疗胰头和壶腹周围区恶性肿瘤的经典术式已被普遍采用。在大的治疗中心总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已下降至2%左右,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28%~50%。胰痿一直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12.5%,危害性主要在于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07年1月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7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PD)49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8例,重建方式以Child方式52例,以Whipple术式5例。结果病理类型胆总管下段癌13例,胰头癌21例,乏特氏壶腹部癌11例,十二指肠癌6例,胰岛细胞瘤2例,慢性胰腺炎4例。57例中5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8.77%,其中胰瘘2例(3.5%),胆瘘1例(1.75%),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病死率3、5%,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和胆瘘的防治在于术中选择正确的胰肠、胆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预防胰瘘的发生 ,我们从 1996年 5月至2 0 0 0年 11月 ,采用胰管 -空肠粘膜吻合 +套入的方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15例 ,收到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36~ 6 2岁 ,中位年龄 5 1岁 ,壶腹胰癌 7例 ,中、下段胆管癌 4例 ,胰头癌 3例 ,慢性胰腺炎 1例。1.2 手术方法及技术改进1.2 .1 胰腺的切除 :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胰腺预切线处的胰腺上下各缝一针 ,结扎防止出血 ,用锐刀直接切断胰腺组织 ,在切断过程中注意在胰腺断面中上 1/ 3交界偏后部位找到主胰管 ,向近端游离出 0 .5 cm。1.2…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经验。方法对2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采用Child方法重建消化道,均行主胰管内安置支撑导管。结果本组仅有1例发生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5%。结论固定术式,精细的胰肠吻合操作,主胰管内置管支撑引流、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是预防术后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D)自 1898年Codiville报道以后 ,Whipple于1935、1938和 194 3年先后作了改进 ,被称为Whipple手术。其后 ,许多学者又多次予以改进 ,如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PPPD)、切除一段血管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ERPD)、全胰切除术 (TPD)、再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OPD)等 ,如不切胃窦、吻合方式、切除肠系膜血管、全胰切除等等的改进(图 1) ,基本手术原则至今仍然应用。其手术适应证包括胰腺腺癌、壶腹癌、胆总管远段癌、十二指肠乳头部或其他部癌或十二指肠肉瘤、胰腺囊腺癌、胰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漏的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13例患者因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通过积极的治疗,有效充分的引流,引流管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胰瘘全部治愈,12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于3~11周内治愈;1例因合并胆漏再次手术治疗,术后6周治愈.结论 确切有效的充分引流是治愈胰瘘的前提;加强营养支持和良好的心理护理,尤其强调引流管的冲洗及持续负压吸引是护理的关键,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管破裂后,胰液由非生理途径外流者称为胰瘘,是胰腺外科的严重并发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对于胰腺术后胰瘘的定义及对胰腺术后胰瘘的预防方法尚不统一,本文就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胰腺手术后胰瘘的防治研究作一综述。1胰瘘的定义胰液若流入腹腔则形成胰性腹水,若胰液被周围组织包裹则形成假性囊肿,漏出的胰液腐蚀周围的肠壁或胃壁,导致胰管与胃或肠相通则为胰内瘘,胰液经引流管或切口流出体表则为胰外瘘或胰皮肤瘘,临床上的胰瘘一般指胰外瘘。对于胰瘘国外学者的定义较为具体,Ber…  相似文献   

11.
王雪磊  卞建民 《医学综述》2012,(18):3001-300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术后感染和出血,导致二次手术治疗甚至死亡,有效地减少胰瘘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因此,PD后胰瘘的防治历来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如患者全身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认识并了解胰瘘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对胰瘘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胰瘘的原因、预防、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胰瘘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胰腺质地,术前有无黄疸、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无相关性。而不同的手术组别(手术技巧等)与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娴熟的手术操作能够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且胰、肠吻合方式的个体化处理是预防PD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杨斌  罗蒙  施维锦 《上海医学》2001,24(12):743-74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术后胰瘘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十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按年龄分组比较胰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各组间胰瘘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老年组发生胰瘘后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组。结论:年龄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绝对禁忌证,掌握正确原则,老年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也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腹腔冲洗及生长抑素在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中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对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患者行双套管持续腹腔冲洗,并予生长抑素静脉使用。结果全组病人的胰瘘均治愈,未出现腹腔脓肿、腹壁外瘘、脓毒血症及出血等明显并发症。结论持续腹腔冲洗及生长抑素静脉使用,是治疗胰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胰十二指肠术后大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6例外科术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栓塞材料用微型钢丝圈10例,普通钢丝圈2例,同时用聚乙烯醇微球6例,同时用明胶海绵4例。结果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单纯假性动脉瘤形成8例,合并造影剂外溢4例,单纯造影剂外溢4例。介入治疗止血成功率87.5%,再出血率14.3%。14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术后经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引流管及胃管引流液血性液体消失。其中3例合并胰瘘、腹腔脓肿者术后2周再次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其余11例随访3周~25个月过程中,未再出现大出血。4例行肝固有动脉栓塞者ALT出现一过性升高,其他患者未出现胰腺坏死、脾脓肿表现。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胰十二指肠术后大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开展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普外科6年来按Child方式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例胰头癌。结果:3例出现胰瘘,7例无并发症,11例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应重点预防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特别是肥胖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组(22例)、捆绑式胰肠端端吻合组(21例)及捆绑式胰胃吻合组(24例),比较3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及术后胰瘘发生率。结果套入式胰腺端侧吻合组、捆绑式胰肠端端吻合组及捆绑式胰胃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68±0.42)h、(4.02±0.56)h、(4.56±0.72)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1.67±20.21)ml、(465.84±23.56)ml、(485.56±27.46)ml,住院天数分别为(22.36±2.36)d、(21.46±3.21)d、(20.35±2.27)d,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50.32±0.87)IU/L、(45.65±0.79)IU/L、(42.75±0.65)IU/L,术后第7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8.21±0.32)IU/L、(7.01±0.25)IU/L、(6.89±0.21)IU/L,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2/22),9.5%(2/21)和12.5%(3/24),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胰腺残端吻合方式临床效果及术后胰瘘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一种新的引流方法在胰体尾切除术后合并胰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实施胰体尾切除后,将胰腺残端套入乳胶套(避孕套)内,使引流液引流至体外。胰腺手术后合并胰瘘病例中,使用乳胶套引流与传统引流管引流方法的诊治情况比较。应用t检验对各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此法平均确诊胰瘘时间、平均胰瘘治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乳胶套代替普通引流管引流方法具有对胰瘘充分引流、早期诊断、治愈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杜天祥  马海  王宇  田云鸿 《西部医学》2013,25(1):100-102
目的评价在高危胰瘘患者中,常规CT扫描诊断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的患者胰腺实质均较柔软,排除胰腺实质硬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第7天行腹部CT平扫,存在胰肠吻合口周围积液的患者CT诊断为胰瘘。结果6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存在胰瘘(53.3%)。术后第七天,CT提示31例患者有腹腔积液,21例患者胰肠吻合口周围存在积液。CT诊断胰瘘的敏感性为63%、特异性83%,有4例假阳性和10例假阴性患者。术后第7天,通过临床病历诊断胰瘘25例(81%)。结论对于高危胰瘘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应用CT可作为诊断胰瘘的补充性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