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CHADS2评分为1分的持续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房颤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共选择460例CHADS2评分为1分的患者,将其以1:1随机划分为华法林组(试验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卒中的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11.3±4.7)月,华法林组未观察到缺血性卒中发生,阿司匹林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2.7%(6/225),华法林组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27,95%CI:1.005~1.050,P=0.030)。华法林组轻度出血发生率为4.2%(9/216),多于阿司匹林组(0.9%,2/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848,95%CI:1.035~12.699,P=0.033);华法林组与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相近,无统计学差异(OR=1.042,95%CI:0.065~8.762,P0.05)。结论对CHADS2评分为1分的低危房颤患者,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导致微出血的发生率增高,但华法林能够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卒中高危人群(CHA2DS2-VASc评分≥2分者)启用华法林和坚持服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8月至2015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抗凝门诊及住院登记注册的非瓣膜病房颤且CHA2DS2-VASc评分≥2分患者,除外射频消融患者,分为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华法林组和未接受华法林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华法林组坚持服药患者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480例患者(华法林组245例,对照组235例)纳入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40.0±11.5)个月。血栓栓塞史(OR 2.447,95%CI 1.435~4.171,P=0.001)、慢性心力衰竭史(OR2.009,95%CI 1.084~3.724,P=0.027)、持续性房颤(OR 2.231,95%CI 1.448~3.437,P=0.0001)患者华法林使用率高,而贫血(OR 0.479,95%CI 0.238~0.964,P=0.039)、服用中药(OR 0.638,95%CI 0.456~0.891,P=0.008)以及长期就诊医院距离较远(OR 0.759,95%CI 0.610~0.945,P=0.014)患者华法林使用率较低。华法林组随访期间176例(71.8%)坚持服用华法林,Kaplan-Meier曲线中华法林组患者坚持服药率1年为78.3%,3年为71.0%。入组前服用华法林患者中76例(80.0%,76/95)坚持服用华法林,新启用华法林患者中100例(66.7%,100/150)坚持服用华法林,前者坚持服药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8)。与华法林停用相关的因素为新启用华法林(HR 1.786,95%CI 1.029~3.100,P=0.039)、服用中药(HR 1.687,95%CI 1.201~2.370,P=0.003)、长期就诊医院距离较远(HR 1.446,95%CI 1.121~1.865,P=0.005)。结论抗凝门诊中,服用中药和长期就诊医院距离较远等因素影响华法林启用和坚持抗凝,明确影响华法林抗凝治疗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伴或不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2008-11至2011-10在全国20家医院连续入选急诊的房颤患者2 015例,根据是否伴有心衰将患者分为伴心衰组(n=753)和不伴心衰组(n=1 263)。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院内治疗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全因死亡事件。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不伴心衰组比,伴心衰组男性少,心率慢,体重指数(BMI)低,既往高血压史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史患者比例低,钙拮抗剂及胺碘酮使用率低,CHADS2积分高,既往心肌梗死、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厚、吸烟史、左心室功能障碍、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瓣膜手术及大出血史患者比例高,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地高辛、阿司匹林及华法林的使用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 991例随访成功,随访期间,与不伴心衰组比,伴心衰组节律控制药物及氯吡格雷使用率低,室率控制药物及华法林使用率高,死亡及大出血发生率高(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衰是房颤患者1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HR=1.50,95%CI:1.17~1.92,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不伴心衰组中,年龄(HR=1.09,95%CI:1.07~1.11,P0.001)、心率(HR=1.011,95%CI:1.005~1.017,P0.001)、房颤作为入院次要诊断(HR=1.63,95%CI:1.13~2.35,P=0.01)及合并COPD(HR=2.18,95%CI:1.47~3.22,P0.001)与1年死亡率呈正相关;而在伴心衰组中,年龄(HR=1.05,95%CI:1.03~1.07,P0.001)、BMI(HR=0.92,95%CI:0.88~0.96,P0.001)、收缩压(HR=0.991,95%CI:0.984~0.998,P=0.012)及房颤作为入院次要诊断(HR=2.50,95%CI:1.48~4.21,P=0.001)与1年死亡率呈正相关。结论 :伴或不伴有心衰的房颤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院内治疗方面存在差异,心衰是房颤患者1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两组患者1年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东亚地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Pubmed、Embase和CBM数据库,收集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比较INR 1.50~1.99组(低强度组)和2.0~2.5组的栓塞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发现,低强度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并未增加[OR=1.12,95%CI:0.84~1.49,P=0.43],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OR=0.72,95%CI:0.56~0.93,P=0.01];进一步比较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INR 2.0~3.0),结果显示,低强度组的栓塞事件仍未增加[OR=1.30,95%CI:0.97~1.75,P=0.08],而出血事件[OR=0.62,95%CI:0.48~0.80,P0.01],甚至致命性出血事件发生率[OR=0.58,95%CI:0.38~0.88,P=0.01]显著降低。另外INR 2.6~3.0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2.0~2.5组[OR=0.67,95%CI:0.46~0.97,P=0.04]。结论:低强度(INR 1.50~1.99)是华法林治疗的有效范围,且比较安全,而INR 2.6~3.0时出血风险较大,故东亚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治疗时,其INR维持在1.5~2.5是较理想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风险的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9例(其中阵发房颤68例,持续房颤31例),每例患者均进行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同时记录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根据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将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分为低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风险的低中危组与高危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房颤患者RDW与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结果:无论何种分组方式,两组间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低中危组相比,高危组患者年龄增加,RDW、血肌酐升高,左房直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是房颤患者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分别是2.184、3.815,均P0.05)。预测CHADS2高分的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95%CI:0.583~0.797,P0.05),预测CHA2DS2-VASc高分的RDW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95%CI:0.634~0.836,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RDW与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呈正相关,而且是CHADS2、CHA2DS2-VASc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的差异,并对药物抗凝治疗现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将其分为药物治疗(DT)组和导管消融术(RFCA)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并行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对药物治疗组卒中高危(HDT)患者(CHA2DS2-VASc≥2分),RFCA组术后患者分别行建议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抗凝治疗的宣教。通过门诊复诊或者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上述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情况进行随访。包括是否按出院医嘱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服用华法林者是否规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近期(距随访时间1周内)INR,出血/栓塞事件。结果所有患者(175例)CHADS2得分(1.61±1.34)分,其中0分者36例,1分者62例,≥2分者77例;CHA2DS2-VAS得分(2.62±1.79)分,其中0分者15例,1分者44例,≥2分者116例。CHA2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HDT组102例,RFCA组37例,两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HDT组的抗栓率及达比加群酯使用率均小于RFCA组(35.3%vs 100%;2.0%vs 51.4%,P均0.01),而华法林使用率及INR的达标率,两组无明显差异(33.3%vs 48.6%;67.6%vs 72.0%,P均0.05)。结论 CHA2DS2-VASc得分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其低危患者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而其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抗栓率高与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较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n=39)及永久性(n=41)两组,根据房颤指南分为中危(n=42)及高危(n=38)两组,分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剂量达标情况。结果房颤治疗第1周与第2周比较,达标例数及总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剂量达标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第1周与第2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较低剂量下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测INR,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临床特征及一年随访的主要临床事件。方法连续性入选由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全国20家医院急诊就诊的所有房颤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包括随访一年内发生的全因死亡、卒中、非中枢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按照患者既往合并冠心病史分成二组: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结果共入选1947名房颤患者,其中40.5%的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史。冠心病组患者年龄较高、男性比例较高,入院时心率水平较慢。冠心病组CHADS2评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4±1.4比1.4±1.2;P0.001),在随访阶段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两组所占比例均较低,但非冠心病组服用华法林的比例较高于冠心病组(16.8%比12.9%;P=0.017)。在终点事件发生方面,冠心病组在全因死亡(16.8%比12.9%;P=0.019)及卒中(9.0%比6.4%;P=0.030)所占比例较高,而非中枢性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的发生在两组中未见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冠心病史是1年全因死亡(HR=1.35,95%CI:1.01-1.80,P=0.040)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不是卒中事件(HR=1.07,95%CI:0.72-1.58,P=0.736)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常并发于房颤,冠心病史是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中国这部分患者缺乏足够的抗血栓治疗,所以应对此类患者引起重视并加强抗血栓等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与其预后。方法:选择我院心脏中心治疗的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204例,进行CHA2DS2Vasc评分,男性评分≥2分,女性评分≥3分,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共1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8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1.8~2.3],高强度组(80例,INR维持2.3~2.8),平均随访18个月,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等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其全因死亡率和MACCE发生率、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低强度组相比,高强度组严重出血(3.8%比12.5%)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且出血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4-12期间收入院的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分为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n=120例)和单纯房颤组(n=60例),分别评估两组患者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左心房内径(LAD)、血脂水平和肾功能等之间的差异。结果: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单纯房颤组患者在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CY、FIB、LAD是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用于卒中危险分层与CHADS2评分比较有差异。结论:影响老年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除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系统外,联合测定HCY、FIB和LAD预测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使筛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工作操作更加方便、客观。CHA2DS2-VASc适宜筛查低危人群,CHADS2适宜筛查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非瓣膜性心房纤维颤动(A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HADS2评分法纳入122例评分≥2的AF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对照组)。结果利伐沙班组主要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华法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风险比(OR)为3.28,95%置信区间(CI,-9.7,16.2),P=0.78。另外,利伐沙班组的总出血事件数值显著低于华法林组,OR16.39,95%CI(1.4,31.4),P=0.03。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相比,在CHADS2≥2的患者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似。一般而言CHADS评分≥2的患者如果被新诊断有AF,根据病患可能罹患血栓症的可能性,给予抗凝血药物,可以优先选择利伐沙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持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科就诊的持续房颤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6例)和达比加群组(56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用于抗凝治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比两组患者的出血与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后,华法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时间(TT)变化不明显(P0.05);达比加群组患者APTT和INR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 INR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3个月后,达比加群组患者的APTT和TT水平显著高于华法林组(P0.05),而PT、INR显著低于华法林组(P0.05)。华法林组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血栓事件5例(8.93%),达比加群组发生1例血栓事件,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血栓事件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133,95%CI:0.014~1.278,P=0.08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6%和1.79%,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329,95%CI:0.046~2.335,P=0.311)。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组患者随访期间分别发生出血事件5例(12.50%)和2例(3.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0,P=0.43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致命性出血事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9%和1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371)。结论在持续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应用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明显优于华法林,两种药物的血栓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相似,安全性也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旨在评价脑卒中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方法(CHADS2评分)对社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在2006~2007年度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健康体检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者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每两年体检一次。每隔半年观察一次队列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的情况。依据CHADS2评分分为0、1、2、3、≥4分组,对其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0分)、中危(1分)、高危(2~6分)组。依据CHADS2评分计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CHADS2评分分组及分层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果共390例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在平均5.1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9例,死亡137例。总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1/100人年。CHADS2评分为0、1、2、3、≥4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4、5.7、8.5、14.5、20.8)/100人年;随着CHADS2评分每增加一分,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1.48(1.27~1.72)倍。CHADS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3.4、5.7、12.0)/100人年;中危组和高危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校正风险比(95%CI)分别是低危组的1.56(0.88~2.77)和2.98(1.70~5.22)倍。结论 CHADS2评分能有效预测社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旨在调查研究北京地区高龄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抗栓策略的现状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通过检索电子病例库,系统回顾性调查了北京市12家医院心内科从2010-01-01至2015-01-01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房颤患者共467例,平均年龄(78.70±3.32)岁。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三联用药组(n=17)、二联用药组(n=450),比较三联用药组与二联用药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467例患者中,二联用药组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华法林、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共450例患者占96.36%,平均用药时间(12.15±2.44)个月,三联用药组治疗方案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共17例患者占3.64%,平均用药时间(5.41±3.59)个月;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即出血高危患者全部使用二联用药治疗,而在HAS-BLED3分的出血低危患者仅5.03%使用了三联用药治疗;消化道出血事件在三联用药组和二联用药组分别发生3例和33例(P=0.338),MACCE在两组分别发生6例和128例(P=0.589),死亡在两组分别发生3例和80例(P=0.766)。结论:在高龄房颤合并ACS患者中,支架置入术后三联治疗比例过低,双联治疗仍是目前主要治疗策略;三联用药与双联治疗相比,MACCE与死亡的发生率并无差异,但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并发症,抗栓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房颤抗栓治疗取得进展,包括对房颤缺血性脑卒中/血栓及出血风险的评估,抗栓策略的选择以及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新抗凝药物.房颤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子包括老龄,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以及既往缺血性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等;女性和血管疾病是目前明确的增加房颤血栓事件的高危因子.201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房颤管理指南以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 9)推荐CHADS2以及CHA2DS2-VASc作为房颤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分工具.CHA2DS2-VASc比CHADS2更能准确辨认真正低危的房颤患者.真正低危患者(CHA2DS2-VASc=0)可不抗栓治疗.CHA2DS2-VASc≥1的患者均应抗凝治疗,无论华法林或新的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Rivaroxaban(利伐沙班),Apixaban(阿哌沙班)是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新一代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达比加群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比6.25%,P=0.12)。结论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491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消融围术期抗凝方案分为华法林组278例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213例。并根据NLR中位数,分别将两组患者分为低NLR和高NLR亚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围术期出血事件2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围术期出血事件16例。两组中高NLR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低NLR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在华法林组(OR=2.41,95%CI:1.32~4.43,P0.05)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OR=2.37,95%CI:1.03~5.42,P0.05)均可独立预测出血事件的发生。NLR预测华法林组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5%CI:0.59~0.83,P0.05,临界点2.31)和0.73(95%CI:0.59~0.87,P0.05,临界点1.88)。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随着NLR增高而增加,NLR可成为预测非瓣膜病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持续口服华法林和肝素桥接两种不同的抗凝方案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及万方数据库,并查阅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时间截至2015年6月31日,纳入满足入选标准的研究。结果最终纳入文献共14篇,包括观察性研究13篇及随机对照试验1篇。总样本量为17 496例,其中持续华法林组7909例,肝素桥接组9587例。总体结果显示,与肝素桥接治疗相比,持续华法林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卒中或短暂脑缺血事件(RR=0.29,95%CI:0.16~0.69,P0.01)。在出血并发症发面,持续华法林治疗相比肝素桥接可降低大出血(RR=0.15,95%CI:0.08~0.29,P0.01)和小出血风险(RR=0.70,95%CI:0.55~0.88,P0.01)。结论相比肝素桥接而言,房颤消融围手术期持续口服华法林可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评价年龄≥80岁(老老年)和80岁(中老年)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PCI)并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01至2015-12因STMEI而行PPCI,并需IABP支持患者的临床、冠脉造影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为术前合并心原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和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将患者分为老老年组(≥80岁,n=51)和中老年组(80岁,n=237)。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PPCI术后1个月、1年及2年的死亡和术后1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由死亡、心原性休克、新的或加重的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组成的复合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致各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老老年组比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显著增加(41.2%vs 24.5%,P=0.029),其中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9.8%vs 0.8%,P0.001)。老老年组与中老年组术后1个月(17.6%vs 15.2%)和1年死亡率(25.5%vs 16.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至术后2年时死亡率显著增高(35.3%vs 20.7%,Log-rank P=0.03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是MACCE的强独立预测因子(HR=3.41,95%CI:2.09~5.56,P0.001),均是各时间点死亡的最强独立预测因子(1个月:HR=9.51,95%CI:5.23~17.29;1年:HR=7.24,95%CI:4.13~12.69;2年:HR=5.85,95%CI:3.45~9.94;P均0.001)。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结论:老老年患者术后2年死亡率显著增高;术后1个月MACCE显著增高,主要为卒中事件显著增加。年龄≥80岁对各终点事件均无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直接旋磨处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至2014-09我院行冠状动脉旋磨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7例,其缺血相关病变均为钙化病变。根据旋磨前是否进行球囊扩张,分为直接旋磨组81例和预扩旋磨组56例。比较两组术中操作特征,术中即刻并发症,及患者院内和术后1年累积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与预扩旋磨组比,直接旋磨组支架前使用球囊数量低(P=0.000)、最大后扩压力高(P=0.004)。直接旋磨组术中并发症显著低于预扩旋磨组(14.8%vs 32.1%,P=0.016);且术后即刻管腔获得率显著高于预扩旋磨组[(128.52±75.77)%vs(77.12±27.01)%,P=0.004]。与预扩旋磨组相比,直接旋磨组有较低的1年MACCE事件发生率(7.3%vs 23.6%,P=0.006)。Cox回归分析:冠状动脉旋磨处理钙化病变1年MACCE事件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旋磨前球囊扩张[风险比(HR)=8.166,95%可信区间(CI):1.872~35.614,P=0.005]、左主干病变(HR=13.649,95%CI:2.983~62.440,P=0.001)、术后最小管腔面积(HR=0.583,95%CI:0.378~0.879,P=0.010)、后扩(HR=0.066,95%CI:0.013~0.332,P=0.001)、射血分数大于40%(HR=0.019,95%CI:0.002~0.158,P=0.000)。结论:直接旋磨有较低的1年MACCE事件发生率。这一获益可能与直接旋磨可以进行有效球囊扩张、减少术中并发症、并获得足够的管腔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