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成品油储备库职业病危害分析与防治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评价某成品油储备库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其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该油库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汽油、柴油、油品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烃类化合物,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工作场所中联合泵棚输油泵噪声强度超标,最高为89.3 dB(A);船甲板采样口存在溶剂汽油和苯,短时间检测浓度超标,最大值为2 129 mg/m3(超过限值7.1倍);苯15 m in检测浓度最大值为30.8 mg/m3(超过限值2.1倍);维修工个体接触苯的浓度超过限值1.1倍;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油库主要职业病危害是汽油、苯、噪声,应从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油库及部分加油站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现场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选点和布点.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在油库和加油站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盐酸、汽油和噪声等.部分岗位噪声值达88.2 dB(A),汽油浓度达146 mg/m3,苯浓度达8.3 mg/m3.结论 噪声和苯是油库和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大型修船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和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状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3年连续5年对该造船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并结合2012年和2013年工人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修船厂主要职业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锰及化合物、有机溶剂苯系物和噪声。结果显示电焊烟尘和砂轮磨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Mn O2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超标最严重的是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定点采样检测超标率达67.44%,个体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达7.55 mg/m3,远高于国家标准限值(0.15 mg/m3)。噪声作业岗位中70.03%的工人(76/107)每日接触噪声强度超过国家接触限值[85d B(A)]标准。个体采样检测结果中,二甲苯超标率为50%,最高浓度达233mg/m3。健康体检结果显示,2012年血常规异常率高于2013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1);结论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系物以及噪声是该造船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加强对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重视接触职业危害工人的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油库职业病危害现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建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分别为:噪声强度62.1~90.4 dB(A),司泵工8 h等效连续A声级均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33.3%;WBGT指数为30.2~35.8。超标点位码头区和油罐区;苯、甲苯、二甲苯、丁二烯接触浓度均未超出职业接触限值,发油工岗位溶剂汽油短时间接触浓度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油库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化学毒物,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刨花板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关键控制点,为企业防控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和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作业场所噪声强度68.4~96.6 d B(A),超标率33.33%;作业场所甲醛浓度0.14~0.59 mg/m~3,超标率14.29%,粉尘、氨检测结果都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噪声、甲醛是刨花板厂主要的控制因素,应做好职业卫生防护,保护作业工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家具厂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方法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该厂40.0%噪声检测点8 h等效A声级不符合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噪声强度最高为89.3dB(A),木粉尘、滑石粉尘、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的检测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接触有害作业的工人尚未发现与职业有关的异常情况。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重点是噪声,应加强噪声的检测及防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河北省邢台市某炭黑厂塑料编织袋生产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检测结果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为该用人单位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塑料编织袋生产车间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醇、聚丙烯粉尘、噪声等,混料作业工人接触聚丙烯粉尘的个体采样检测结果为7.8~9.3 mg/m3,定点采样检测结果为19.0~23.1 mg/m3,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粘合岗位作业工人接触乙酸乙酯的个体采样检测结果为147.5~832.1 mg/m3,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其他岗位接触聚丙烯粉尘、化学有害物质浓度及噪声8 h等效声级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塑料编织袋生产车间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工作主要是从适当改进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加强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培训、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对作业工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成品油库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为制定职业病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现场检测的方法,检测该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分析其职业病危害程度,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工作场所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非甲烷总烃、溶剂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硫化氢、噪声、工频电场,各种化学毒物检测合格率均为100%,噪声8 h等效声级为76.4 d B(A),符合国家接触限值(85 d B(A))的要求。输油泵区噪声强度为90.8 d B(A),变配电室工频电场检测结果为32.4~36.4 V/m。结论该成品油库的输油泵区噪声强度偏高,应加强个体防护,虽然工作场所中的化学毒物未超标,但仍要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以确保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与分析某乙二醇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及其防护对策。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乙二醇生产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化学毒物、噪声。检测结果表明,2个接尘工种作业人员接触粉尘浓度CTWA范围为0.7~2.4 mg/m~3,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作业人员接触一氧化碳、甲醇、乙二醇、二氧化氮、硫化氢、盐酸、氢氧化钠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对11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了噪声等效声级测定,作业工人接触的8 h等效声级为64.8~82.1 d B(A),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结论乙二醇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应从职业卫生管理、工程防护设施、严格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健康监护等方面综合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护设施或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湖南省湘潭县某自来水生产和供应行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作业场所空气中氯浓度为0.2~1.4 mg/m3,硫酸浓度为0.15~0.77 mg/m3,盐酸浓度为1.2~5.2 mg/m3,氨浓度为0.3~2.4 mg/m3,三氯甲烷浓度为32.3~114.0 mg/m3,噪声强度为61.2~90.7 d B(A)。其中制水操作室空气中氯浓度为1.4mg/m3、化验室空气中三氯甲烷浓度为114 mg/m3,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自来水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二氧化氯、氯气、盐酸、硫酸、硫化氢、氨气、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噪声、振动、工频电场、高温及热辐射。其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应合理改善作业环境,加强工人的个体防护,保障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1.
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综合评价某车床铸造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高温、振动是车床铸造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13个接尘工种中3个工种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粉尘CTWA0.3~11.8 mg/m3;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一氧化碳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17个接触噪声的工种中有4个工种工人接触8 h等效声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接触高温工种作业工人WBGT指数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接触手传振动的4 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a_(hw(4))]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粉尘及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某数控车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采用检查表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是数控车床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8个接尘工种中2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作业场所苯、甲苯、二甲苯浓度进行检测,5个工种中2个工种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作业工人接触一氧化碳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对10个接触噪声的工种进行噪声等效声级测定,作业工人接触的8h等效声级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规定。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需加强对粉尘及毒物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识别某纯净水生产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找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纯净水生产厂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化学毒物(氯气等)。其中桶清洗间氯气15 min检测浓度最大值为1.36 mg/m3,超过最高容许浓度0.36倍,其余检测点的各化学毒物浓度小于职业接触限值;注塑、压盖、吹瓶岗位40 h等效声级分别为86.5 d B(A)、92.9 d B(A)、89.4 d B(A),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结论噪声的关键控制点为注塑机、压盖机、吹瓶机,洗桶和灌装生产线,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某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危害程度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探讨防控对策与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催化剂装卸料过程中,氧化铝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8~5.6 mg/m~3,超限倍数在5.4~14.1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7倍,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巡检工接触噪声强度值在86.3~101.1 d B(A)之间,超过国家标准[85 d B(A)];化学有毒物质(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温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结论催化裂化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和化学毒物,企业采取的防护措施基本可行,应进一步完善催化剂装卸料过程的粉尘治理,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开展职业性健康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金精矿综合回收利用工程运行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检查表法、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工程分析法相结合,对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该工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氧化钙、铅烟、铅尘、氰化氢、氰化物、硫化氢、氯、二硫化碳、异丁醇、异戊醇、高温、噪声、工频电磁场等。石灰乳制备间存在氧化钙,短时间检测浓度超标,最大值13.0 mg/m3(超限倍数为6.5);含氰污水中和液槽和硫氰化亚铜存放处氰化氢浓度超标,最大值8.09 mg/m3(超过职业接触限值8.09倍)和2.32 mg/m3(超过职业接触限值2.32倍);质检化验工预混时接触铅尘测定浓度超标,最大值0.272 mg/m3(超限倍数为5.4);给矿工、磨矿工、浮选工、置换工接触噪声强度超过限值要求,最高为95.0 d B(A);质检化验工WBGT指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最高值为51.5℃;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均符合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复杂,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氰化氢、噪声和高温,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识别重庆市某汽车内饰系统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其危害程度,并对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苯、甲苯、二甲苯、粉尘、苯乙烯、四氯化碳、三氯甲烷、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醛,38.6%的作业人员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L_(EX,8 h))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最大值为92.7 d B(A),超标岗位为喷胶工、装配工、摩擦焊工;化学因素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其中苯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0.21~4.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3.1~3.4 mg/m~3,达到50%~100%职业接触限值(OELs);甲醛最高浓度(C_(MC))为0.1 mg/m~3,三氯甲烷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1.0~6.8 mg/m~3;四氯化碳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2.9~4.0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2.2~3.3 mg/m~3,浓度水平为10%~50%OELs;其余化学物因素浓度小于10%OELs。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为严重,职业病危害现状不容乐观,需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改善作业现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苏州某企业清洗防护板过程可能产生和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该项目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硝酸、氟化氢、盐酸及氯化氢、氢氧化钾、氧化铝粉尘、铜尘及噪声。检测结果表明,化学因素均未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其中硝酸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为0.021~0.03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为0.205~0.315 mg/m3;氟化氢Cmax为0.021mg/m3;盐酸及氯化氢Cmax为0.8 mg/m3;氢氧化钾Cmax为0.037 mg/m3;氧化铝粉尘(个体粉尘)TWA浓度为0.1 mg/m3,超限倍数为0.1倍;铜尘TWA浓度为0.014~0.118 mg/m3,超限倍数为0.1~1.4倍。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0.6%,高压水枪冲洗岗位噪声8 h等效声级(LEX,8 h)为110.9~111.4 d B(A),人工熔射岗位LEX,8 h为97.2~97.4d B(A),喷砂岗位噪声为94.5~95.6 d B(A),均超出职业卫生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部分岗位噪声超标化学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较好,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生产试运行期间,根据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该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和定量分级结果,对试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环氧乙烷、乙二醇、乙醇胺、氨和噪声。经检测,环氧乙烷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 mg/m3;乙二醇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14 mg/m3;乙醇胺短时间接触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小于其最低检出浓度2×10-4mg/m3;氨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为2.84 mg/m3;氨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11 mg/m3;噪声周等效A声级最高为83.2 dB(A)。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属职业病危害程度严重的建设项目。该项目职业卫生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要求,该建设项目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船舶重工改造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定量分级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存在粉尘、二氧化锰、苯和二甲苯、噪声、手传振动、紫外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二氧化锰CTWA分别为20.000、0.205 mg/m3,苯和二甲苯最大浓度分别为15.3和474.0 mg/m3,噪声强度最高96.4 dB(A),手传振动强度43.3~68.7 m/s2,紫外辐射最高2.40μW/cm2,其他岗位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结论该项目在建设阶段基本上执行了国家有关规定,针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探讨佛山市小型民营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分布及作业分级,为企业职业病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类型企业工作场所木粉尘总尘浓度0.7~30.3 mg/m3,超标率为18.5%;苯、甲苯、二甲苯浓度未发现超标点,1,2-二氯乙烷最高浓度为8.1 mg/m3,超标率为3.6%;等效噪声声级为68.3~112.5 d B(A),超标率56.4%。结论该类企业木粉尘、噪声危害较为突出,需要企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