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全国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发原因,为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国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全国共报告77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发病4 863例,死亡3例,波及人数6 393 908,罹患率为76.05/10万,伤寒暴发疫情31起,副伤寒暴发疫情46起。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以农村和学校为主,流行菌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61.33%)主要原因是卫生设施缺乏、水源和食品污染。[结论]全国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饮用水污染引起为主(53.25%),其次为食源性(23.38%),应加强重点人群如学生、工人、民工、农民的主动监测,提高确诊率,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对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鄞州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为今后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描述疾病的分布. [结果]鄞州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70年代,发病以伤寒为主,散发,偶见局部水型暴发,夏季多发,青少年高发;80年代以来,菌型变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食物型流行或暴发,春季高峰,青壮年高发. [结论]鄞州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持续在高发状态,主要流行菌型是甲型副伤寒.在加强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的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研制生产相应疫苗,有效控制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资料及既往“疫情调查报告”,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9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省2005—2019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23起,伤寒17起,甲型副伤寒6起,发病数911人,罹患率0.55%。疫情集中在4-10月,共16起,占69.56%。疫情分布在7个市(州),安顺市、毕节市、黔东南州有14起,占60.87%。0~20岁组和31~50岁组分别占36.99%和23.93%;农民和学生分别占39.19%和33.26%。水型传播15起,占65.22%。采集血样标本491份,血培养阳性率40.33%,采集大便标本37份,阳性率5.41%,外环境水标本334份,阳性率6.59%。结论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以水型暴发为主,学生和农民是主要受威胁人群。要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风险管控工作,减少疫情波及范围。  相似文献   

4.
伤寒、副伤寒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每年发病例数高达3000~5000余例,近10年年发病率在6/10万~13/10万之间波动,以1995年为最高(达13.38/10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近年在全国发病率排第4~5位,位于贵州、云南和浙江省之后,是我国伤寒、副伤寒重点控制的省份之一。全自治区每年屡有局部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其中乡镇或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是发生水型暴发的重要地点,发生频次占全自治区暴发疫情的一半以上。现将2001-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1990~1999年累计发病486例,最高(1997年)发病率7.884/10万,年平均发病率4.39/10万,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1999年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传染病年报和伤寒、副伤寒病例调查表。2 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绍兴县200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提出防制对策。[方法]对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6年绍兴县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波动在10.07/10万~34.58/10万,高于1995年以来的全国发病率水平,也高于我县1980年前发病水平,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春夏季两个流行高峰。[结论]建议政府对伤寒实施免费治疗,加强对伤寒病人的传染源管理,防制传染源扩散。  相似文献   

7.
王代良 《预防医学论坛》2014,(9):F0002-F0002
目的探讨高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2013年高县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13年高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417例,年均发病率为3.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集中在5~10月占89.69%。以农民和学生病例较多占74.34%,20~39岁发病较多占57.31%,男女病例性别比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县伤寒副伤寒夏秋季高发,年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农民和学生是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年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2006年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沿海地区近三年伤寒副伤寒报告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报表资料录入EXCEL2003整理后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呈下降趋势,发病曲线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且峰值逐年降低。病例在宁波和温州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台州地区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病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别,恢复期患者带菌率显著高于健康从业人员,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甲型副伤寒对利福平和萘啶酸耐药,且耐药率在97%以上。暴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结论浙江省沿海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总体呈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病例应规范治疗彻底治愈、加强恢复期患者的监测,发现阳性应及时隔离治疗,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多年来 ,玉溪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主要为甲型副伤寒 ) ,居玉溪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的前 3位 ,成为影响玉溪市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和分析玉溪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的特点 ,掌握其流行规律 ,为防病决策提供依据 ,现将玉溪市 2 0 0 0 - 2 0 0 3年伤寒和副伤寒发病与流行情况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 2 0 0 0 - 2 0 0 3年玉溪市疫情年报 ;人口数据来自玉溪市公安局。1 2 方法 病例诊断按《传染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GB 16 0 …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动态,为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新疆疫情统计资料和实验室资料,对该区2004-2013年伤寒、副伤寒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3.12/10万,年均死亡率0.00048/10万,年均病死率0.0153%。全年8-9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9起,多数发生在喀什地区。结论 2004-2013年新疆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平缓下降趋势,但有些地区发病率仍较高,优势茵型仍是伤寒沙门茵。  相似文献   

11.
金华市1990~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副伤寒是金华市主要肠道传染病之一,尽管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每年的散发病例时有发生,且有局部爆发疫情,给我市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探讨该病的历史流行趋势和规律,为下一步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金华市1990~2006年伤寒副伤寒的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下辖9个县市区,2013年户籍人口为593万,外来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230万。为了解台州市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现对台州市2008-2013年的伤寒、副伤寒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厦门市学校水痘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控制学校水痘突发事件的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3年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上报告的厦门市水痘暴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厦门市共报告学校水痘事件23起,占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52.27%(23/44),中学和其他类型学校的罹患率较高;发病学生中有明确的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只有12.23%(68/556)。结论水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市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学校应加强落实卫生工作相关措施,建议国家能够尽快将水痘疫苗纳入一类疫苗管理,并将水痘纳入法定传染病进行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1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忠县伤寒副伤寒暴发的因素 ,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结果 发现患者 961例 ,罹患率 3 68% ,其中血清学诊断 68例 (肥达反应阳性 ) ,病原学诊断 17例 ,其余病例根据临床表现 ,结合胶乳试验和流行病学史诊断 ;病例主要集中在场镇的 3所中小学 ,占 90 5 3% ;暴露因子分析显示 ,供应开水和未供应开水的学校罹患率分别为 0 2 1%、 2 6 2 8% ,两者发病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0 5 ) ;常饮生水和不饮生水者罹患率分别为4 4 88%、 12 79%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0 5 ) ;走读生和住校生罹患率分别为 17 5 6%、2 8 2 7% ,住校学生发病显著高于走读生 (P <0 0 0 5 ) ;饮用水中检出伤寒沙门菌。结论 饮水污染是本次伤寒副伤寒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05-04-26/05-18,玉溪市某部队1中队发生12例以发热、头昏、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盗汗为主要特征的暴发疫情。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1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基本情况该中队驻地距中心城区约5km处,位于东风水库旁,居住环境良好,干部、战士共87人,分10个班,全为男性。经调查了解,该中队饮用深井水,集中式供水,水井不会受到粪便、垃圾等污染。共同使用该水井供水系统的其他2个单位共38人,同期无1例相同症状患者。中队有1个集体食堂,卫生状况一般,所有人员均在食堂就餐,多数人有食生菜并混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4年伤寒副伤寒暴发特征和暴发原因及处理现况,探讨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暴发疫情资料。[结果]全年暴发18起,报告病例670例,罹患率1.6%,占当年报告总数的10.2%;暴发高峰时间为6、7月份(26.9);水型暴发7起,报告病例456例(68.1%);边远贫困农村12起,罹患率为1.5%,学校4起,罹患率为3.2%,是农村的两倍;病原学诊断6起,共42例(6.3%),血培养阳性39例,甲型副伤寒(甲副)4起,病原菌证实1起伤寒与甲副混合暴发。[结论]伤寒副伤寒暴发常年可发生,水型暴发常见,学校、边远落后农村地区以及城郊结合部是防制重点,学生和农民是防制的高危人群;亟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以控制或减少暴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桂林市2002-2010年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菌株的耐药性,提出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方法 对桂林市2002-2010年间发生的49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收集到的246株甲型副伤寒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桂林地区甲型副伤寒疫情高发月份依次为6、11和10月,分别占总暴发疫情的22.45%、20.41%和16.33%.学校为疫情发生的重点单位,占总暴发疫情的79.59% (39/49).水源受污染是引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主要因素.甲型副伤寒暴发菌株对氟哌酸、氯霉素、呋喃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唑啉敏感率达100%,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异噁唑耐药率分别为73.81%和69.05%.结论 桂林市副伤寒疫情逐年下降,学校是疫情发生重点地区,水源污染是主要危险因素,氟哌酸、氯霉素、呋喃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唑啉5种抗菌素为桂林地区甲型副伤寒暴发时治疗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2010年8月1日—9月30日,江都市小纪镇吴堡社区暴发甲型副伤寒聚集性疫情,共发生病例24例,罹患率为0.19%。现将调查处置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疫情概况1.1基本概况小纪镇吴堡位于江都市东北部里下河水网地区,人口2万余人,自来水覆盖率>99  相似文献   

19.
李鸿坤  王双凤  赵青  李虹  马重义  马坤林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700-5701,5704
目的 探讨澄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澄江县2000~2010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0年澄江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人2077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20.6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50岁年龄段,占68.66%(1 426/2 077);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分别占58.45% (1214/2077)、20.70% (430/2077);坝区乡镇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乡镇;临床特征不典型;近6年该县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 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澄江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