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小儿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前诊断、术后随访的价值和经验。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医院小儿中心经手术证实为混合型TAPVC的22例患者,将术前术后超声资料与CT检查及手术结果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混合型TAPVC约占总体TAPVC的5.4%。22例患儿均成功接受了手术矫治,其中包括:心上型+心内型19例,心上型+心下型3例;其中合并肺静脉回流梗阻7例(含单侧肺静脉发育不良1例),共占约31.8%。超声术前准确探查全部回流途径的病例占(13/22)59.1%,误判为心上型TAPVC 2例,误判为心内型TAPVC 5例,术前漏诊1例为法鲁氏四联症合并肺静脉发育不良患儿。超声对肺静脉回流途径梗阻部位的诊断率为(8/13)61.5%。术前共12例患儿(54.5%)接受了增强螺旋CT检查,CT对各支肺静脉回流途径均判断准确,对肺静脉回流梗部位检出率约38.5%。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内均接受至少一次超声复查,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截止最后一次超声随访资料显示有5例患儿术后仍存在肺动脉高压,其中3例出现肺静脉与左房吻合口或分支狭窄,发生于术后2个月-4个月。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为儿童混合型TAPVC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和随访信息,熟悉本病不同类型、了解少见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水平,有利于评估患儿手术风险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总结婴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外科治疗经验及其效果分析,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TAPVC患儿8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6例,女性20例,年龄5d~12个月,平均5.11个月;体质量2.3~9 kg,平均(5.67±2.08)kg,均经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心电图检查确诊,矫治手术均在常规体外循环中低温(28℃左右)下完成。结果:当时住院死亡4例,术后肺静脉狭窄再手术死亡1例,总病死率5.81%。术中心力衰竭死亡2例,严重感染、多器官衰竭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81例存活者术后复查结果满意,出院后随访3~36个月,身体发育、活动能力正常,无二次手术者。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是一种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尤其伴梗阻性的需急症手术治疗,手术矫治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临床及尸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儿童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的临床及尸检特征性改变。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 1980~ 2 0 0 0年间收治的 2 3例TAPVC患儿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胸片、心脏超声、心导管检查、手术及尸检资料。结果 :2 3例TAPVC患儿中属心上型 17例 (占 74 % ) ,心内型 6例 (占 2 6 % ) ,其中伴有动脉导管未闭 (PDA) 6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1例 ,卵圆孔未闭 5例 ,室间隔缺损 (VSD) 2例 ,二尖瓣发育不良 1例。 2 3例患儿中 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 ,4例放弃治疗 ;3例施行纠治术 ,2例痊愈出院 ,1例死亡 ;死亡 12例 (5 2 % ) ,年龄均 <6个月 ,其中 10例尸检年龄为 2 4d~ 4个月 ,均发现有肺静脉梗阻性病变。结论 :TAPVC在先心病中并不少见 ,常伴发一些临床综合征及其他心脏畸形 ,大多在婴幼儿即有症状 ,本组病例中 5 2 %死于 6个月以内 ,特别是患肺血管梗阻性病变者 ,多于数日或 3~ 4个月内死亡 ,极易误诊为新生儿肺炎 ,尸检中才得以证实。心脏超声、心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术是常用的有效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静脉释放法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10至2016-09期间,入选38例ASD患者由于常规释放方法无法成功放置封堵器而接受肺静脉释放法,患者平均年龄(16.0±15.6)岁,平均体重(37.2±22.9)kg,ASD平均直径(17.1±4.2)mm。术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在门诊随访。结果:37例患者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肺静脉释放法成功完成经皮ASD封堵术,1例患者改为使用可调弯鞘经皮封堵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2±5.1)min,ASD封堵器平均直径(22.9±5.6)mm,2例患者术后早期有微量残余分流,无外周血管损伤、肺静脉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3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2.9±0.7)天,术后平均随访(23.9±15.4)个月,且均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主动脉瓣反流及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肺静脉释放法行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安全、有效,该方法避免了放射线损伤,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常规方法释放封堵器失败的ASD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患儿外科急诊手术效果。方法 TAPVC患儿46例,Darling分型心上型28例、心内型13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2例,根据Darling分型采用不同急诊手术方法纠治,评价手术效果。结果痊愈43例,死亡3例。体外循环时间(126.8±35.8)min;1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停循环时间(35.6±6.6)min;术后监护室呼吸机辅助时间(69.6±39.1)h。出院时复查肺静脉回流均无明显梗阻,吻合口直径(9.0±2.0)mm、流速(0.7±0.2)m/s;Sp O2、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缩短分数均较术前改善,肺动脉瓣、三尖瓣轻度反流程度较术前均减轻,P均<0.05。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发生肺静脉狭窄。结论根据分型采用不同急诊手术方法治疗TAPVC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发一个相对简单有效、手术风险较小的主动脉根部包裹术,以治疗主动脉根动脉瘤。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25例主动脉根部瘤患者接受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其中合并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者23例。主动脉瓣环的直径22~32mm,平均(26.30±3.45)mm,主动脉窦的直径45~62mm,平均(52.23±6.87)mm。所有患者进行主动脉根部包裹术,同时合并主动脉瓣成形术或置换术23例。结果:25例围手术期无死亡。CBP时间为55~128min,平均(81.56±15.43)min。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5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20例主动脉瓣功能正常,与术前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术后主动脉环直径21~25mm,平均(22.43±1.35)mm,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主动脉窦直径30~52mm,平均(40.56±4.21)mm,显著减小(P0.001)。随访结果:所有25例患者生存良好,心脏功能(NYHA)均恢复I级,近中期无死亡病例。结论:主动脉根部包裹术结合主动脉瓣成型或置换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动脉瘤和主动脉瓣疾病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矫治术后肺静脉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至2015-12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施行TAPVC矫治术后发生肺静脉梗阻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所有患儿均出院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回院复诊,包括经胸心脏超声多普勒、心电图、X线胸部正侧位片。以经胸心脏超声多普勒检查肺静脉流速2 m/s为梗阻标准,诊断肺静脉梗阻。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反复心力衰竭、生长发育迟缓)确定二次手术时机。二次手术采用sutureless缝合技术和常规补片扩大技术。结果:术后发生肺静脉狭窄16例患儿无失访,其中7例吻合口周围狭窄(混合型1例,心下型3例,心上型2例,心内型1例);7例单支肺静脉狭窄,2例双支肺静脉狭窄,无三支及以上肺静脉狭窄。按术前Darling类型分:混合型2例,心下型5例,心上型5例,心内型4例。11例(68.8%)术后肺静脉狭窄流速增快发生在术后3~6个月。5例二次手术患儿中,4例采用sutureless缝合技术,1例采用常规补片扩大技术,均为吻合口周围梗阻狭窄,2例死亡,3例患儿随访中。结论:TAPVC矫治术后吻合口周围狭窄为主要二次手术适应证,并且需早期即行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狭窄(PPVS)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PPVS的发病机制及手术方式。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5例PPVS患儿行手术治疗。男性2例,女性3例。心下型3例,心上型2例。初次手术年龄1~26d,平均(12.2±5.3)d;体质量3.1~4.0kg,平均(3.4±1.2)kg。再次手术年龄2月~3岁,两次手术间隔65d~3年。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深低温停循环1例。吻合口纤维瘢痕切除4例,无缝线缝合技术1例。手术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深低温体外循环1例。体外循环时间102~150min,平均(127.5±15.8)min;主动脉阻断47~75min,平均(62.3±9.5)min;1例停循环时间42min。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分支肺静脉梗阻1例,术后7个月死亡;余3例患儿发育良好。结论:肺静脉异位引流手术后肺静脉狭窄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预后不良。发病机制与肺静脉异位引流的类型、肺静脉发育情况及外科操作等因素有关。一经诊断应积极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超声心动图的诊断特点及对围术期临床转归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5年间我院儿童心脏中心收治的心上型TAPVC患儿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外科手术证实为心上型TAPVC 69例,男性46例,女性23例,中值年龄5.0个月(21d~180个月)。69例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均与手术诊断一致,符合率100%。设定超声测量房间隔交通≤5mm为限制性房间隔交通(限制性房水平分流)。本组研究提示限制性房间隔交通组就诊年龄(P=0.005)、体表面积(P=0.015),经皮血氧饱和度(P=0.039),房间隔交通直径指数(P0.001)等均明显低于房间隔交通直径5mm患儿组(非限制性分流);而肺动脉收缩压(P=0.002),右心室舒张末径指数,右心室与左心室前后径比值则明显高于非限制性分流组(P0.001),且术后ICU时间明显长于非限制性分流组(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上型TAPVC首选且准确的方法。心上型TAPVC尽早诊断手术预后良好。房水平分流大小,引流血管是否梗阻,术前右心室与左心室内径比值与心上型TAPVC患儿围术期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脏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1978-02至2009-10手术治疗的21例心脏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8~46(30.0±9.5)岁。有症状者16例,无症状5例。体检阳性者11例,阴性10例。包虫免疫试验阳性17例,阴性4例。21例患者均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检查。全麻非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包虫病手术19例,体外循环下手术2例。术后对生存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5~168个月,平均(86±1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期间死亡1例,总死亡率为4.8%;复发3例,复发间隔8~15个月,总复发率为14.3%。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包虫病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外科手术是心脏包虫病的首选治疗措施,内囊摘除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祁明  郑萍 《心脏杂志》2012,24(5):639-641
目的:比较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各种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TAPVC提出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2000年8月~2011年4月外科手术治疗60例心上型TAPVC,包括经房间隔手术14例,经左右心房手术19例,心上法27例。结果: 术后死亡4例,其中经房间隔手术死亡2例,经左右心房死亡1例,心上法死亡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静脉梗阻、低心排、手术创伤所致心律失常、左心发育不良所致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其中心上法手术患者并发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心上径路治疗心上型TAPVC近、中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经手术证实的TAPVC患儿4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声像图特点,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组病例中,经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为心上型22例,心内型18例,心下型2例,混合型4例。超声心动图对肺静脉回流部位诊断的准确率达97.8%,对回流途径诊断准确率达93.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TAPVC诊断的准确率高,对TAPVC的分型诊断及回流部位变异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顽固性阵发性房颤伴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评估心脏起搏和射频消融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结果。方法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62(60.7±6.8)岁。4例有黑朦,1例有晕厥发作史,病史1~5(2.6±1.3)年。全部病例完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房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5例患者中,每周均有发作数次的3例,有2例植入DDD心脏起搏器,其中1例系导管射频消融术后1周植入起搏器,另1例系植入起搏器后房颤频繁发作行导管射频消融。动态心电图示房颤终止后的平均窦性停搏时间为5(5.0±1.9)s。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房颤相关的靶静脉为上腔静脉1例,右上肺静脉1例,左上肺静脉2例,有1例未能确定起源点。作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22根,平均随访3(2.78±1.59)月,无房颤发作。未植入起搏器的3例多次动态心电图复查无窦性停搏发生,24h总心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部分阵发性房颤伴病态窦综合征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后能有效地消除房颤发作,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建议对这些患者首先行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控制房颤,然后根据自身心率的变化评估心脏起搏治疗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 TAPVC)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型 ,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 %~3% ,自然病程预后极差 ,其中 5 0 %于生后 3个月内死亡 ,80 %于 1岁以内死亡 ,存活至 1岁以上的患儿常合并较大的房间隔缺损。 1 995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 ,我院共实施 TAPVC矫正术 1 6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TAPVC患儿 1 6例 ,男 7例 ,女 9例 ;年龄 3个月至 6岁 ,平均 1 .2岁。均经心脏超声和多普勒检查明确诊断 ,1例行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按 Darling分类法均为心上型 ,均合并房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切口直视下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8月,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腋下小切口径路,直视下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及左心耳切除、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Ⅲ°房室传导阻滞、脑卒中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气管插管时间(4.3±2.4)h,平均住院天数(5.9±2.8)d。26例患者术毕转复窦性心律,2例电复律后转复,3例5d内转复。平均随访19.4个月,2例心房颤动复发,3例出现阵发性房性期前收缩。结论:小切口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心房颤动,无需特殊器械辅助,易于推广,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总结67例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本中心共完成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手术67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手术中位年龄12 d(1~28 d);手术平均体质量(3.2±0.5)kg(2.1~4.5 kg)。Darling分型:心上型30例,心内型7例,心下型29例,混合型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18例,合并继发孔房间隔缺损49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9例,术前肺静脉梗阻50例(74.6%)。全部患儿均在全麻中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6例(9.0%)。随访59例,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6个月~7年)。术后肺静脉梗阻5例(8.5%)。4例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扩大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肺静脉开口及分支狭窄采用sutureless技术,术后死于低心排。余患儿发育良好。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自然预后差,应尽早手术。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手术治疗早期结果满意,术后肺静脉梗阻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左心室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期提高对左心室心脏肿瘤的手术指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9年1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完成左心室肿瘤手术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5个月至65岁。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心功能情况、心脏影像学检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二次手术、感染、复发率和死亡率等。术后6个月内患者返院复查超声心动图,以后通过电话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4例患者中有症状者19例,其中16例患者活动后胸闷、气短,3例患者有晕厥症状;无症状患者15例;左心室肿瘤单发30例,多发4例;心脏肿瘤首次手术31例;心脏肿瘤复发,二次行左心室肿瘤切除3例(黏液瘤2例,脂肪瘤1例)。(1)手术结果:34例患者术后无住院死亡,手术成功率100%。未见出血、二次开胸、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术后栓塞等手术并发症。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30~248 min,平均(78.03±52.22)min;转机时间40~293 min,平均(107.25±58.91)min;术后住院6~19 d,平均8 d。34例患者中肿瘤完全切除25例,部分切除9例,所有患者出院前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全部正常。(2)随访结果:术后6个月内,33例患者返院复查超声心动图正常,1例患者未返院复查。34例患者中29例患者通过电话进行了随访,失访5例,随访率为85.29%,随访时间为2~1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7±37)个月。25例完整切除左心室肿瘤的患者均未复发;9例手术无法完整切除左心室肿瘤的患者中2例复发(其中1例为神经鞘瘤患者,26个月后发现复发;另外1例为脂肪瘤患者,在外院行左心室腔内脂肪瘤切除术后复发,本次在我院行二次脂肪瘤切除术,15个月后肿瘤再次增大,导致二尖瓣大量反流)。其余患者最长随访至术后120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外科治疗左心室良性肿瘤具有很好的近期效果,左心室良性肿瘤发现后应及早手术。左心室恶性肿瘤预后差,需要仔细评判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传统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存在放射线及造影剂损伤,本文探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进行经皮VSD封堵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14-02至2014-10期间入选先天性VSD患者28例,平均年龄(9.5±3.1)岁,平均体重(31.3±7.7)kg,平均VSD直径(4.6±0.9)mm。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VSD封堵术,封堵后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术后1、3、6、12个月在门诊随访。结果:26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完成经皮VSD封堵术,1例患者因导管未能沿导丝通过VSD,改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残余分流大于2 mm,改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63.3±11.7)min,对称型VSD封堵器直径(6.6±1.0)mm;术后即刻微量残余分流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3.7±1.3)d。所有患者康复出院,无外周血管损伤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患者术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2±3.4)个月,随访1个月时2例患者微量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心包积液、封堵器脱落、房室传导阻滞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避免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18例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在婴幼儿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随访2007-08至2016-07期间,18例应用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行右心室流出道重建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男10例,平均年龄(2.12±2.02)岁,平均体重≥(9.41±3.62)kg。患儿术后1个月、3~6个月和≥12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复查等随访观察。结果:18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因并发严重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因合并低心排综合征死亡。存活的16例患儿平均重症监护病房驻留时间(140.2±124.5)h,平均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94.4±87.6)h,术后安静不吸氧状态下测经皮氧饱和度平均为(97.1±3.34)%。术后随访1个月、3~6个月和≥12个月,失访3例,共13例定期复查,X线胸片未见明确钙化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各处直径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主肺动脉狭窄均少见,左、右肺动脉狭窄次之。结论:新鲜自体心包塑型三瓣叶肺动脉管道在婴幼儿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中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连续89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根治术无手术死亡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2月至2004年2月89例TAPV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39例,年龄2个月~35岁,平均(6.2±4.5)岁。其中心上型58例,心内型24例,混合型6例,心下型1例。71例术前经心导管检查和18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全组均行根治手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82例(92.1%):1例手术后2年因心内管道堵塞而导致肺水肿死亡,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本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吻合口应足够大,避免肺静脉回流梗阻;加强术后监测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