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凝血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生产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的患者180例,患者的产前凝血功能、血常规比较无差异,将1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按照输入新鲜冰冻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分为低血浆组(FFP:RBC=1:2.5)、中血浆组(FFP:RBC=1:1)和高血浆组(FFP:RBC=1.5:1),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输血后24h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三组患者的悬浮RBC和冷沉淀输入量无明显差异;大量输血24 h后,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bg)含量降低,中血浆组和高血浆组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均降低,中血浆组优于低血浆组和高血浆组;三组患者在24 h内输注的RBC和冷沉淀的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时,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以1:1的比例输注,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还能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林嘉  何屹 《四川医学》2007,28(7):766-767
目的研究现代新鲜冷冻血浆(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5~2006年收治的严重创伤输注红细胞悬液(RBC)患者,根据是否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FFP用量、RBC用量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结果非控制组FFP用量(6.3±4.0)U、RBC用量(25.1±7.4)U,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2.8%,感染率59.6%;控制组FFP用量(2.7±5.1)U、RBC用量(21.5±8.4)U,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9%,感染率4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病死率13.2%,非控制组病死率14.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不仅直接减少FFP用量,而且由于有效纠正了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从而减少了RBC制品用量,并显著降低严重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郑裕鹏  黄同花  陈斌锋 《黑龙江医学》2021,45(15):1638-1639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配合损伤控制性复苏(DCR)方案在多发伤并发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0例多发伤并发AT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在救治过程中行等比例成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悬浮红细胞(RBC)、血小板(PCT),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行2:1:1比例输注RBC、FFP、PCT.比较两组血压、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休克纠正率、FFP和RBC输注量.结果:观察组输血后即静脉压(CVP)和收缩压(SB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凝血块形成的最大振幅(MA)、血凝块形成起始点及弧线所做切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α)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形成时间(K)、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克纠正率、FFP输注量高于对照组,RBC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配合DCR方案能够改善多发伤并发ATC患者血压和凝血状态,减少RBC输注量,提高休克纠正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新鲜冰冻血浆(FFP)联合冷沉定(Cryo)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将FFP联合Cryo输注患者设为联合组(40例),Cryo单独输注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输注前及输注后2h内凝血功能指标及24h内有效止血率、平均止血时间。结果:联合组24h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输注后2h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纤维蛋白、血小板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FP联合Cryo输注可有效补充产妇循环血量,同时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FFP∶RBC为1∶2.5比例输血,观察组按FFP∶RBC为1∶1比例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PLT)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P与RBC按1∶1比例输注用于产后出血患者可改善其凝血功能指标、PLT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血浆和红细胞对凝血功能障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我院大量输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24 h内输注新鲜冻血浆(FFP)与红细胞悬液(RBCs)比例将其分为低比例组(D1组,FFP:RBCs为1:3)、中比例组(D2组,FFP:RBCs为1:2)、高比例组(D3组,FFP:RBCs为1:1),均30例,记录三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三组血液制品输注量及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结果三组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D3组FFP用量(2.60±1.57)L明显高于D1组、D2组,而三组RBCs、血小板、冷沉淀使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量输血后,三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但D1组D2组D3组,三组纤维蛋白原(Fbg)均下降,但D3组Fbg(2.10±0.56)g/L高于D1组、D2组(P均0.05)。结论对大量输血患者,将血浆和红细胞按1:1比例输注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2)、B组(n=22)和C组(n=22)。A组采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1∶8),B组(1∶3),C组(1∶1)。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输血后,A组PLT、FIB均明显低于产前,APTT、TT、PT均明显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PLT、FIB均略低于产前,APTT、TT、PT均略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APTT、TT、PT与产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适合用于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  相似文献   

8.
段金娥 《吉林医学》2014,(8):1679-1680
目的:探讨临床产科红细胞(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合理输血指征。方法:对24家医疗机构产科RBC和FFP输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RBC输注167例,占95.98%,FFP 7例,占4.02%。输血目的:输RBC纠正贫血151例,占90.42%,提高血液携氧能力16例,占9.77%;;输FFP妊娠期补充营养1例,产后和手术出血扩充血容量6例。结论:产科输血不能仅靠血红蛋白(Hb)检测值的高低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应根据孕产妇的年龄、身体状况、分娩时机和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有无缺氧应为是否需要输血的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6):99-102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管理中的作用,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8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40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均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并实施输血管理,观察组加做TEG检测并指导成分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24 h凝血功能变化及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输血后24 h的PT值、APTT值、TT值比输血前均下降,FIB值均上升,且观察组的指标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后24 h的血栓弹力图检测的R值、K值较输血前明显下降,Angle值、MA值、LY30值、CI值较输血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制品使用情况,观察组FFP、RBC输注量低于对照组,CRYO、CP输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TEG检测指导成分输血,可达到精准输血,快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FFP的使用量,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治疗患者给予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月~与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治疗,按照FFP、cRBC输注比例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输注FFP:cRBC=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输血后,丙组患者的a PTT、PT明显短于甲乙两组患者,Fbg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患者,甲、乙组与丙组对应凝血指标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明显(P及住院时间每两组对应指标相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 05)。甲、乙、丙三组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 以FFP:cRBC=1:1的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效果最佳,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指标(SCT)指导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出血量、输血量和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浙江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96例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EG组(T组)和SCT组(C组)。2组均于手术期间每次自体血液回输结束时、手术结束后24 h内患者引流量>300 mL/h时检测HB,若<70 g/L,输入异体RBC;同时2组在上述时点分别检测TEG或SCT,按TEG或SCT结果输入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PLT)及纤维蛋白原(FIB)。记录2组围术期出血量、输液量、自体血液及异体血液(RBC、FFP及PLT)输入量;记录2组气管插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24 h内因出血过多再次手术例数、死亡例数及住院天数。 结果 2组围术期出血量、输液量、自体血液及异体RBC输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组围术期FFP及PLT输入量小于C组(均P<0.05);2组气管插管时间、ICU驻留时间、术后24 h内因出血过多再次手术例数、死亡例数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TEG指导CPB心脏手术围术期输血可以减少患者FFP和PLT输入量,不影响出血量、RBC输入量及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02-10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输血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研究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研究组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检测,对两组应用不同方法检测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两组血制品的输注量,分析血栓弹力图对输血管理的影响。结果研究组需输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应用血栓弹力图后,检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检测过程中,应用血栓弹力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准确地判断出产妇需要输注的血液制品及输注量,及时治疗的同时降低了血液制品的消耗,减轻了经济压力,从而提高了患者临床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不合理输注原因,减少FFP不合理输注。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人民医院493例输注FFP的病历资料,输注目的;比较合理输注组和不合理输注组在输注FFP前及输注后8h内凝血酶原时/d(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检查结果。结果输注FFP患者中,合理输注者为63.61%(314/439),不合理输注者为3631%(179/439);合理组PT、APTT值输注后明显低于输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理组输注前、后PT、APTT值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补充蛋白、扩容及增加营养者为目的是导致FFP输注不合理的最主要原因。非大量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即使输注FFP也不会改善凝血功能。为促进临床输血安全性的提升,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需要临床上加强FFP的输血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创伤性颅脑损伤行急诊开颅手术的患者199例,按是否使用自体输血分为自体血组108例和异体血组9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自体血组输注含凝血成分血制品比例少于异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冷沉淀少于异体血组(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PT、PT-INR、APTT、FIB、TT计数均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但两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输血不影响创伤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接受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两组均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决定是否输注悬浮红细胞(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SRBC)。试验组在TEG结果指导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对照组则根据临床经验决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记录术中失血量、术中SRBC与FFP的输注量、术中输液量、尿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血常规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等。 结果 试验组的术中失血量、SRBC和FFP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rin,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FIB含量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可以减少成分输血量并减少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韩亚楠 《中国民康医学》2022,(1):186-188+192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静脉输液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83.40±6.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6±6.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为(84.72±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4±5.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患儿可降低输液外渗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评分和家长满意度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质量监控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需输血病人248例为观察组,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需输血病人24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由输血科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按照标准输血流程操作;对照组按照常规输血流程操作。比较2组输血过程中差错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病人满意度,比较护士对输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输血过程差错率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观察组病人输血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输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输血护理中进行质量监控,可强化对输血过程和关键环节的控制,有助于保障输血安全,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