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宿迁地区2~15岁年龄组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布按年龄组分别定义血压升高组和血压正常对照组进行分析。以问卷结合体格检查的形式,询问调查对象家长获得高血压家族史、饮食习惯、行为方式等相关因素并测定身高、体重、血糖(Glu)和甘油三酯(TG)等指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地、超重、高出生体重、高血压家族史、血糖异常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存在明显关联(P0.05);而TG异常、母亲怀孕时患妊高症、低出生体重和交通方式与血压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家族史、超重和生活在城市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密切相关。结论超重、高血压家族史、血糖异常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农村人群尿酸( uric acid,UA)水平与血压变化及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宜兴市徐舍镇5个村40岁以上农村居民2 400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调查表收集基本人口学资料等相关信息,同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并检测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结果 (1)实际参与调查人数为1 899人,应答率为79.13%,收集有效问卷1 897份,有效率为99.89%;高血压患者中服用降压药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未服用降压药者(均有P<0.05).(2)相关分析显示,尿酸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均存在统计学关联(均有P<0.05),但校正年龄、性别、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体质指数后进行的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尿酸与SBP、DBP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者之间的血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者与尿酸水平正常者之间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服用降压药与尿酸升高有关,排除降压药物影响并校正混杂因素后,尿酸水平与血压变化及高血压无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兰州市7~18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血压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兰州市4 200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血压测量,并调查睡眠时间.采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睡眠时间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男生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15,4.402,P值均<0.01);在7~12,13~15,16~18岁3个年龄组中,无论男女,睡眠时间充足学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睡眠时间不足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调整了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与收缩压、舒张压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JP值均<0.05).结论 兰州市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血压之间存在关联性,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可能有助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分析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单纯腹型肥胖、复合型肥胖与血压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为高血压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广州市11个区的15所小学和15所中学的13 004名7~18岁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方差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肥胖类型与血压水平[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血压偏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协方差分析显示,男生和女生中不同肥胖类型学生间SBP和DBP平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男生中,超重肥胖、复合型肥胖的SBP、DBP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学生(P值均<0.01);女生中,血压水平在不同类型肥胖的变化趋势大体为复合型肥胖>腹型肥胖>超重肥胖>正常体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复合型肥胖与血压偏高风险的关联性最强(男生:OR=4.40,95%CI=3.61~5.36;女生:OR=5.25,95%CI=4.16 ~ 6.64).在男生中,超重肥胖者的血压偏高风险亦高于正常体重者(OR=2.68,95%CI=1.31 ~5.49),但腹型肥胖者与血压偏高之间未见统计学关联.女生中,腹型肥胖和超重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肥胖是引起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复合型肥胖学生中引起血压升高的风险最高,其次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  相似文献   

5.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血压的关系,为减少和预防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潍坊市852名初中生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问卷调查,并测量初中生的身高、体重和血压.结果 PSQI量表的7个成分中,不同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障碍组初中生间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与收缩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入睡难易组间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等因素后,初中生睡眠质量与舒张压(β=2.18)、收缩压(β=2.50)存在统计学关联(P值均<0.01).结论 初中生血压与睡眠质量相关.改善初中生睡眠质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清尾加压素(UⅡ)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的关系,为妊娠高血压发生机制的探索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检的妊娠高血压孕妇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该院年龄、孕周相近,且居住在同一社区的血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孕妇的基本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UⅡ水平,采用1∶1配对资料的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Ⅱ与妊娠高血压的关系。结果两组孕妇的初检孕周、初检收缩压、初检舒张压、初检血糖、初检谷丙转氨酶、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孕次、尿蛋白阳性率和内皮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UⅡ水平与初检血压、入院血压均有统计学关联(P0.05)。1∶1配对资料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内皮素、初检血糖、初检谷丙转氨酶、初检血压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高UⅡ水平(OR=7.718,95%CI:3.150~18.911)是妊娠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尾加压素水平升高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血压升高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本院体检的学龄期儿童568例,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分为血压正常组和血压升高组。收集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母亲是否存在妊娠期高血压、出生体重、居住地及体质量指数;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对两组患儿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68例学龄期儿童中,血压升高286例(血压升高组),收缩压均值为(110.37±7.05)nnn Hg,舒张压均值为(72.14±6.21)mm Hg;血压正常282例(血压正常组),收缩压均值为(87.21±7.59)mm Hg,舒张压均值为(53.62±6.80)mm Hg。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家族史、出生体重、居住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日常运动情况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居住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日常运动情况是学龄期儿童血压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本市学龄期儿童血压升高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超重、居住地在市区及血糖血脂异常儿童血压升高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2~17岁我国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偏高的流行情况,探讨体格测量指标(BMI、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血压偏高之间的关联关系,为相关部门制定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1991-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资料完整的5 554名12~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定义采用2018年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发布的“7~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行业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偏高与4个体格测量指标的关联关系。结果 1991-2015年我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及单纯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9.67%、1.57%和6.41%。瘦和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三个亚组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8.79%、17.88%和27.45%,单纯收缩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39%、3.03%和5.88%,单纯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5.99%、10.91%和12.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及单纯舒张压偏高的风险随BMI增大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中国12~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人群中血压偏高检出率较高。预防和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有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探讨母亲妊娠期和围生期因素对儿童血压的影响,为深入探讨妊娠期与围生期相关因素对儿童血压的长期影响机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无锡市1993-1995年建立的出生队列于儿童期进行随访,并对其进行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随访到2 256名年龄在10~13岁的儿童.正常出生体重组儿童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为(100.40± 10.58)、(65.45±8.95)mm-Hg;高出生体重儿童的SBP和DBP分别为(99.81±9.96)、(65.02±8.65)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0,1.33,P值均>0.05).调整性别、儿童期年龄、儿童期体质量指数(BMI)和生活行为因素,将母亲妊娠期和围生期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模型,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时职业为“其他”儿童的儿童期收缩压较低;在正常出生体重组,非第1胎儿童的收缩压较高,儿童收缩压随着出生时身长的增加而增加,母亲产时有妊高症儿童的收缩压较高,且血压升高的风险增加(OR=3.13,95%CI=1.33~ 7.32);在高出生体重组,母亲产时有妊高症儿童的血压较高,血压升高风险也增加(OR=2.96,95%CI=1.44~6.08).结论 母亲产时妊高症是儿童期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控制孕妇妊娠期血压升高或妊高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中小学生血红蛋白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为制定高血压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广州市11区101所中小学校的34 75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红蛋白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男、女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2%和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85,P<0.01).相关分析显示,仅贫血组女生的血红蛋白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06,P<0.01),其余贫血组学生的血红蛋白与血压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值均>0.05);非贫血组学生的血红蛋白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总人群、男生、女生中,血红蛋白水平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起正向作用(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红蛋白水平Q2组的同年级学生比较,血红蛋白水平Q4组的小学生、Q3和Q4组的初中和高中学生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P值均<0.05).结论 在非贫血人群中,血红蛋白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男性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及血尿酸(UA)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1017例男性体检者按UA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按具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数目不同分为5组(MS0,MS1,MS2,MS3及MS4),分析临床资料。结果高尿酸血症组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患病率高于正常尿酸组,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S0~4组间UA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尿酸血症组的体重指数(BMI)、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肌酐(Cr)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正常尿酸组,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UA与年龄、BMI、TG、TC、Cr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男性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杭州市某社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肥胖、血压、血糖和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3年杭州市四季青社区参加体检的18岁以上居民2 288人进行调查,分别按该人群中男性和女性血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法将男女性各分为4组,测定体重指数(BMI)、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尿酸(UA)等指标.结果 在男性人群中,SBP、DBP、WC、TC和TG均随着血UA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而HDL-C则显著降低(P<0.05);在女性人群中,年龄、SBP、DBP、WC、FPG、TC、TG和LDL-C均随着血UA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而HDL-C则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男性人群中,BMI、SBP和TG与血UA水平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女性人群中,BMI、TG和FPG与血UA水平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高尿酸血症与中心性肥胖、血压高、血糖高及血脂异常等MS组分之间有密切关系,血UA水平与女性的相关性更强.因此,有效地控制血UA水平是预防和治疗MS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但体脂肪含量(BF%)偏高的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940名,选取BMI介于18.5~25kg/m^2者407名。利用生物电阻抗(BIA)原理进行BF%测定,按BF%≥25%(男)或BF%≥35%(女)定义为NWO组,BF%〈25%(男)或BF%〈35%(女)者为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检出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WO组发生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度(OR)。结果男性、女性NWO检出率分别为13.13%、14.91%。随年龄增长NWO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趋势χ^2=6.90,P〈0.05)。NWO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97、2.44、2.54、5.09、2.71和3.9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3.90,P〈0.05)。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及高尿酸的检出率NWO组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6.76、5.58、14.50、11.97、10.97和8.76,P〈0.05)。NWO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186、2.120、2,088和4.175倍。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NWO组高尿酸的发病风险降低为对照组的3.491倍。结论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具有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腰围(WC)及腰臀比(WHR)在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例(男1947例,女2006例)。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对照组(3724例)和高血压组(22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结果高血压组BMI、WC、WHtR、WHR、SBP及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4个指标(BMI、WHtR、WC及WHR)均与SBP和DBP呈正相关,BMI与SBP和DBP的偏相关分析r’最大(r’分别为0.3228和0.2358)(P〈0.05)。4个指标预测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以BMI最大,分别为男性0.715(95%C10.659~0.771)和女性0.702(95%C10.646~0.757)。以SBP和DBP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腰围、WHtR和WHR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BMI均第一个被引入方程。结论BMI是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检人群的饮酒行为与血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血脂的关系。 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者3911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饮酒行为,并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血脂,分析饮酒行为与血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 超量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高于不饮酒组和适量饮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量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不饮酒组和适量饮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量饮酒组和大量饮酒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异常率均高于不饮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量饮酒与血压、空腹血糖、血尿酸和血脂异常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BACKGROUND: Canada is facing a childhood obesity epidemic.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BP) is a major complication of obesity. Reports on the impact of excess adiposity on BP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ave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studies. We evaluated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obesity, physical activity,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BP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THODS: We analysed cross-sectional data for 1850 children aged 6 to 17 yea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 Cycle 1, 2007-2009. Systolic BP (SBP) and diastolic BP (DBP) were age-, sex-, and height-adjusted to z-scores (SBPZ and DBPZ). Body mass index (BMI) z-scor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rowth standards.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relevant variables on SBPZ and DBPZ. RESULTS: For most age/sex groups, obesity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SBP. Being obes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BP in adolescent boys only. The BP effect of obesity showed earlier in young girls than boys. Obese adolescents were estimated to have an average 7.6 mmHg higher SBP than normal weight adolescents. BMI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BP among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oderately active adolescent boys had higher SBP (3.9 mmHg) and DBP (4.9 mmHg) than physically active boys.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showed effects on SBP and DBP in younger girls and adolescent boys. Both family income and parent education demonstrated independent associations with BP in young children.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early impact of excess adiposity,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on BP. Early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childhood obesity can, among other things, reduce exposure to prolonged BP elevation and the futur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青岛市35岁以上高尿酸血症人群与一般人群血糖、血脂指标的差异。[方法]2009~2011年,在青岛市抽取部分城乡35岁以上居民进行体格检查和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检测高尿酸血症748例,一般人群5 165人。高尿酸血症组的PBG、TC、TG、UREA、CREA值均高于一般人群,HDL-C低于一般人群(P<0.01);2组GLU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SBP、DBP、WC、HIP高尿酸血症组均高于一般人群(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血脂、血尿素、肌酐值与体重、血压高于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腰围(WC)及腰臀比(WHR)在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例(男1947例,女2006例)。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对照组(3724例)和高血压组(229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结果高血压组BMI、WC、WHtR、WHR、SBP及DB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4个指标(BMI、WHtR、WC及WHR)均与SBP和DBP呈正相关,BMI与SBP和DBP的偏相关分析r’最大(r’分别为0.3228和0.2358)(P〈0.05)。4个指标预测高血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以BMI最大,分别为男性0.715(95%CI0.659~0.771)和女性0.702(95%CI0.646—0.757)。以SBP和DBP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腰围、WHtR和WHR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BMI均第一个被引入方程。结论BMI是预测青少年高血压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的儿童青少年中腰围(WC)对血压偏高的预测作用,为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1993-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横断面合并数据,选取BMI正常的7~17岁儿童青少年9 038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指标包括性别、年龄、WC、收缩压、舒张压和血压偏高患病率。校正性别和年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水平随WC水平增加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患病率随WC水平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患病风险。结果 随着WC水平的增加,BMI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率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收缩压/舒张压:96.0/63.1 mmHg~102.4/68.0 mmHg;血压偏高率:6.9%~21.8%,P均<0.001),结果均独立于性别与年龄。以WC25组为参照组,随WC水平的增加(P25≤WC50,P50≤WC75,P75≤WC90和WC≥P90),血压偏高的患病风险分别为1.39,1.70,2.21和3.10(P均<0.01),结果独立于性别与年龄。结论 WC可作为预测BMI正常的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指标。BMI指标应与WC指标联合应用,从而更有效的预防儿童血压偏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