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和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检出情况.方法 在健康人群胸部螺旋CT检查中,对40例确诊有肺部结节患者进行对比,所检出结节按直径分为≤5 mm组(第1组)、5~10 mm组(第2组)、≥10 mm组(第3组).结果 两组肺部结节所见均有良好的一致性,均能清晰的显示肺结节的形态、大小及细节.结论 采用低剂量CT扫描检出肺结节,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延长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在腰椎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搜集行腰椎螺旋CT检查的患者120例,分成A、B、C、D组4组,除管电流外,其余参数均相同,A组用常规管电流320 mAs扫描,B组用200 mAs扫描,C组用100 mAs扫描,D组用50 mAs扫描。对4组管电流技术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及图像噪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组DL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的DLP值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椎间盘层面MPR重组图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与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VR重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L3~4、L4~5、L5~S1椎间盘水平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00 mAs管电流扫描所得的椎间盘层面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且大大降低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所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eng MW  Zhao HL  Xu J  Ge YL  Shi MG  Peng Y  Zhang JS  Hu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1462-1466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低管电流扫描方案.方法 研究分两步.初步研究筛选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送检的可疑主动脉病变或动脉瘤术后随访病例(夹层动脉瘤除外)共58例患者扫描70例次.包括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壁内血肿、主动脉粥样硬化和腔内隔绝术后随访病例.随机选取10例为常规剂量175 mAs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 kg,65~75 kg,>75 kg 3组,分别采用低管电流为25、50、75 mAs,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CTDI)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不同低剂量组的主动脉图像满足诊断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第2步筛选西京医院临床送检60例可疑各型夹层动脉瘤,按体重同样分为3组:<65 kg,65~75 kg,>75 kg,分别采用低管电流为50、75、100 mAs,记录并分析相应CTDI和DLP,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结果 初步研究采用25、50、75 mAs的CTDI仅为常规剂量175 mAs的11.3%、29.0%和42.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25 mAs组的诊断符合率仅为60.0%,50、75 mAs低剂量组的图像满足诊断率均为85.0%,未达到100%.第2步研究采用50、75、100 mAs的CTDI分别为常规剂量的29.0%、42.7%和57.3%,各低剂量组DLP与常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图像满足诊断率均达到100%.轴位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结论 16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扫描满足诊断的最低管电流根据不同体重可采用50~100 mAs.夹层动脉瘤应采用略高于其他主动脉病变的管电流.100 mAs的低管电流则可满足任意体重及任意主动脉病变的成像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管电流联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于儿童胸部低剂量CT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88例行胸部CT平扫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50 mAs)和低剂量(25 mAs)扫描。常规剂量组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记为A组;低剂量组分别行FBP、iDose4-1、iDose4-3、iDose4-5迭代重建(IR),依此记为B、C、D、E组。测量并计算每组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以评价图像客观质量;由2名副主任医师职称的放射诊断医师按5级评分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价;记录CT扫描仪剂量报告中提供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图像主客观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剂量组ED较常规剂量组降低52%,25 mAs联合FBP重建组图像主客观质量较常规剂量组降低且为低剂量组中最低(P<0.05);25 mAs联合iDose4-1迭代重建组图像主客观质量不及常规剂量组(P<0.05);25 mAs联合iDose4-3迭代重建组图像主客观质量与常规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mAs联合iDose4-5迭代重建组图像主客观质量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儿童胸部低剂量CT扫描时,采用25 mAs联合iDose4-3迭代重建技术,可获得与常规剂量组相当的图像质量,同时使辐射剂量降低52%。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将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2例患者CT诊断良性肺结节29例,诊断符合率为96.67%;诊断恶性肺结节21例,诊断符合率为95.45%。良性肺结节和恶性肺结节患者增强扫描后的强化CT值较增强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良性肺结节患者平扫CT值和增强CT值与恶性肺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孤立性肺结节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直径小于20 mm)的多排螺旋CT(MSCT)的不同影像学征象,探讨不同MSCT征象的联合应用对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4例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病变患者MSCT扫描资料,从病灶的边缘、形状;结节的密度、强化类型、钙化方式几方面总结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病变的CT表现。使用SPA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在病变形状规则与否、边缘清晰与否、有无包膜、有无微钙化、强化边缘规则与否上经χ2检验表明具有显著性(P<0.05)的差异;密度均匀与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可以反映甲状腺实性小结节的形态、大小、密度、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同MSCT征象的联合应用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不同低剂量平扫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研究价值。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怀疑为泌尿系结石的120例患者,30例采取常规剂量(120 kV,机器自动管电流调节),其余90例分3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别以不同低剂量(120 kV,120 mA、90 mA、60 mA)平扫,将所得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行后处理,综合各项图像资料分别作出诊断,并对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不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平扫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不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根据不同的BMI采用64排螺旋CT以不同的低剂量平扫对泌尿系结石进行诊断是可行的,在准确诊断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CT低剂量扫描参数与其图像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不同管电流和不同螺距对同一动物的肝脏行CT扫描,毫安分别选择20-300m A的不同数值,螺距选用0.516和1.375两种,分析管电流和螺距与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关系。结果由20m A至300m A,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呈线性比例增加,20m A-140m A是300m A所得CTDIvol/DLP值的6.67%-46.7%;在管电流不同m A值的情况下,螺距0.516:1得到的CTDIvol、DLP有统计学差异(P0.05),螺距1.375:1得到的CTDIvol、D L P有统计学差异(P0.0 5)。结论CTDIvol与电流大小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电流的变化来控制CTDIvol的大小,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电流在250-300m A,螺距为1.375:1,可使辐射剂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部孤立室徽小结节(直径≤1cm)的CT片象,研究微小肺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直径≤1cm的7例肺癌和17例良性结节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肺癌出现较多的CT征象有分叶征,短毛刺征,棘突征,空泡征,血管供应征及周围血管增粗征,有6例同时出现上述三个以上基本征象,而良性结节只有2例出现,良性结节表现最多的征象是边缘光滑的类圆形结节,结论:微小肺癌已具有肺癌的基本CT征像,薄层CT扫描有助于微小结节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李炯  吕秀玲  朱凯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25-926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婴幼儿肺部检查中的应用及辐射剂量的防护价值。方法在行肺部螺旋CT扫描检查的婴幼儿中,随机抽取针对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检查的患儿各50例,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测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进行比较。结果两者图像质量比较,所得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婴幼儿肺部病变的诊断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剂量扫描检查中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螺旋CT低剂量扫描检查不仅显著降低了婴幼儿的辐射剂量,起到了明显的防护作用,而且与常规剂量的扫描检查相比,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朱晓松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1838-1839
目的:探讨以孤立结节为表现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结果:28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孤立结节,25例有分叶征、21例边缘毛糙、13例有空泡征和(或)细支气管充气征、15例有血管集束征、20例有胸膜凹陷征、5例有病灶胸膜侧模糊影。结论:CT特别是增强扫描对孤立结节性小肺癌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肺内孤立性结节在X线胸片与CT上的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4cm肺内孤立性结节30例,全部病例先摄X线胸片再做CT扫描,对〈2cm结节再做薄层扫描。结果:下列征象对恶性病变诊断有帮助: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中征,而均匀致密的钙化,结节边缘光滑、规整,都以良性病变为多见。结论:通过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病例常规X线胸片与CT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中央型肺癌并支气管阻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合并阻塞性肺不张的中央型肺癌患者53例,行平扫加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与并发的阻塞性肺不张的动态强化差异。对增强扫描实质期的全肺容积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肿块的空间影像解剖。结果平扫时肿瘤实性部分边界不清。动态增强扫描时肿瘤呈轻~中度强化,而不张的肺组织呈逐渐、持续强化。动态增强扫描各期能够分辨肿瘤与实变肺组织边界的例数分别为:肺动脉期14例,支气管动脉期48例,实质期29例,三期的差异有显著性(x^2=44.52,P〈0.01),其中支气管动脉期可判断肿瘤范围的比率最高。三维重建显示肿瘤包绕、破坏支气管壁,支气管腔狭窄及截断,断端表现为平直、杯口或锥状。26例左右肺动脉及/或其分支血管壁受侵蚀或包绕,呈向心性或偏心性狭窄甚至闭塞。结论对于中央型肺癌并发支气管阻塞者,利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可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肿瘤阻塞支气管的情况,以及肿瘤与外周结构的解剖关系,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下肢血管成像(CTA)检查中,联合应用低管电压及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间,因下肢血管疾病在长沙市第一医院进行下肢CTA的患者共90例,按照管电压不同将其分为120 kV组、100 kV组、80 kV组,每组30例,其余扫描条件及比较剂注射方案完全一致.对三组患者的图像进行重建、测量和图像质量评分,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120 kV组、100 kV组和8 kV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8.2±0.9)mGy、(6.7±1.0)mGy和(5.9±1.1)mGy,有效剂量(ED)分别为(5.2±0.7)mSv、(3.9±0.8)mSv和(3.5±0.7)mSv,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120 kV组相比,100 kV组患者的ED下降25.0%,80 kV组与100 kV比较,ED下降10.3%.120 kV组图像评分1~4分的分别为0例、0例、9例、21例,100 kV组分别为0例、0例、11例、19例,80 kV组分别为0例、2例、15例、13例.120 kV组与100 kV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0 kV低管电压联合ATCM技术能在保证临床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病,其致病菌为新型隐球菌。该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主要侵犯肺脏及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侵犯腹部实质脏器及皮肤黏膜。多发生在细胞免疫缺陷患者中。但近年来发现,在无任何基础疾病的免疫正常人群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隐球菌感染,尤以肺部感染更多见,在临床上常被误诊。笔者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免疫正常成人的肺隐球菌的CT表现,寻找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在诊断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柴瑞新  张晖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8):917-919,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动脉瘤(PA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肺动脉瘤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单纯肺动脉干动脉瘤3例,主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动脉瘤2例,单纯左肺动脉动脉瘤2例,主肺动脉及左肺动脉动脉瘤2例。2例合并有贝切赫特综合征(Be—hcet’sDisease。BD)。3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1例合并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AnomalousPulmonaryVenousConnection,PAPVC)及肺动静脉瘘(Pulmonaryarteriovenousfis—tula)。3例为特发性。胸痛4例,咯血3例,呼吸困难2例。结论:MSCT可明确诊断肺动脉瘤,其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7.
彭刚 《医学综述》2012,18(8):1146-1148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以肺泡腔及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内堆积过量的磷脂蛋白样物质为特征的弥漫性肺部疾病,其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以"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影和"碎路石征"为特征。支气管肺泡灌洗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发病机制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陈泽谷  张晓飞  韩向君 《医学综述》2012,(19):3279-3280,3288
目的研究MSCT在百草枯中毒肺损伤中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的MS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中毒早期(1~3 d),部分轻症患者可不出现肺部异常改变;中、重度患者可显示为以肺通气增强、毛玻璃样密度为主的影像学特征,以中下肺野及肺叶外带为著。中期(4~7 d),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伴支气管轨道征、肺实变及肺渗出性病变为主。中后期(>7 d),CT可显示病变呈迁延性改变,肺渗出实变、肺纤维化为主要影像学表现。结论 MSCT征象可反映百草枯中毒致肺部损伤的演变过程,对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肺部炎性假瘤CT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肺部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炎性假瘤的CT资料。结果:肺部炎性假瘤22例中,主要的CT表现为直径2cm~5cm16例;位于双肺下叶12例;边缘光滑12例、模糊10例,浅分叶征9例,粗长毛刺8例,均无深分叶,边缘"刀割征"5例,"桃尖征"4例;周围增粗迂曲的肺纹理7例、小索条及小斑片影8例,邻近胸膜呈条状增厚9例;增强扫描明显高度强化15例。术前正确诊断4例。结论:肺部炎性假瘤误诊率高,上述CT征象有一定诊断或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