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Qinming 2312S/M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相比较。方法对25例安装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变化进行记录,并与其它三组(各25例)分别安装进口单腔起搏器美敦力RES01、圣犹达2402或百多力Axios S的患者相应的起搏参数进行比较,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4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阻抗和波幅)相互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临床疗效不亚于同类型进口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产FD-20生理性体外式心脏起搏器纠治阵发性心动过速10例,其中室上性8例,室性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作者对该起搏器的疗效,终止心动过速的方式、模式、循环周期及脉冲组合、部位的选择和适应范围等提出了讨论。认为该起搏器之疗效为国产任何一种临时起搏器所不及,特别适于心脏术后临时起搏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42例具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患者,21例(A组)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电极(百多力setrox S60);21例安置进口起搏器,匹配相同的电极。术中、术后2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P/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起搏器能较好匹配进口主动电极,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80岁,10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一台双腔起搏器,预计起搏器电池寿命1年,24 h动态心电图发现心室起搏功能不良,给予旷置原双腔起搏器,植入一台无导线起搏器(Micra)。双腔起搏器程控为AAI起搏模式,起搏频率50次/分;Micra为VVI起搏模式,程控频率45次/分。术中、术后心电图表现为两种起搏方式与自身传导形式的特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5.
1例82岁,男性患者。因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术中测试起搏参数后保留原有电极导线。术后无感知和起搏。经程控起搏器双极起搏为单极起搏后,其感知和起搏功能恢复。提示更换起搏器前有必要知道原有起搏导线的类型,以免起搏器依赖病人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6.
长期心脏起搏的患者,有部分并发心房颤动,尤其是VVI起搏者。本文主要阐述VVI起搏术后心房颤动与血心钠素和室房逆传的关系,为选择适当的起搏器和起搏方式以及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减少起搏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双腔起搏器起搏后心房起搏观察及程控随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起搏治疗的质量 ,术后起搏器随访进行起搏程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双腔起搏器术后心房起搏状况及起搏程控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1 资料与方法选择安装不同系列及类型双腔起搏器患者 66例 ,均为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9月本院住院的患者 ,年龄 60 7±15 2 (2 7~ 81)岁 ,术后当天、1周及 3个月内每月复查一次心电图 (ECG) ,以后6个月~ 1年复查 1次ECG ,了解心房、心室起搏及感知工作情况 ,若为自身心律予磁铁频率起搏观察 ,若心房起搏不明确用相应起搏程控器予心房感知心房起搏按需型起搏方式 (AAI)起搏观…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83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置单腔(VVI)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2周间断发现起搏器带动不良,经不断提高起搏阈值,均可起搏心脏。随访观察6周后起搏阈值降至正常范围,提示术后起搏阈值异常增高,应考虑为起搏器安置术后急性期阈值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例一岁零八个月幼儿,经20天药物和临时起搏治疗未恢复窦性心律而经心内膜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前超声双侧锁骨下静脉直径4 mm和预安装起搏器处皮肤脂肪厚度6 mm;术中穿刺腋静脉,预留适当长度电极以备成长之需。选择体积较小的圣犹达MicronyⅡ2525T SSIR起搏器。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三个月起搏器工作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起搏器的正常起搏功能、起搏功能障碍及可能发生的自身心律失常。方法分析84例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随访者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结果①83%为正常起搏功能,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假性室性融合波;双腔起搏器中的上限频率+模式转换、心室安全起搏;单腔起搏器中的起搏器滞后功能;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②17%起搏功能障碍,包括室房逆传、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③81%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纤颤、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安置永久起搏器后起搏心电图变得复杂,只有对正常起搏及起搏器故障的心电图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及时正确处理,以避免起搏器故障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PV)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及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观察98例植入DDD/R起搏器患者(打开MPV功能组49例,关闭MPV功能组49例)术后3、6、12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房颤负荷百分比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减少(P<0.05);两组在植入起搏器术前术后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打开MPV功能起搏器组在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减少房颤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关闭MPV功能组。  相似文献   

12.
观察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M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本院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安装Qinming 2312M心脏起搏器和百多力PhilosⅡS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0例,每组75例。在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起搏器的参数,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及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R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心脏起搏器有着重量轻、外形尺寸小的特点,而且起搏理论寿命较进口心脏起搏器长。结论:Qinming2312M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相当,且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起搏阈值分析与低能量起搏安全性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起搏阈值进行分析研究,随访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中、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起搏阈值测试,并于术后3个月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2倍,随访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时间为1~6年,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电极的起搏阈值。结果106例起搏器均安全起搏。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无差别,心房电极高于心室电极,激素电极明显低于非激素电极。结论经长期随访观察证明,为节省能耗延长起搏器寿命,长期采用低能量起搏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处接触不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 ,6 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未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 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 ,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 ,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 ,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 :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 ,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15.
218例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起搏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18例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20例发生起搏功能异常。其中起搏电极导管脱位4例(1.8%),电极断裂1例(0.5%),绝缘层破损3例(1.4%),感知功能障碍10例(4.6%),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2例(0.9%)。通过调整有关起搏参数或更换起搏器和/或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儿童植入永久起搏器已有40余年历史,由于该人群有其特殊性,如年龄较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基础疾病构成与成人不同等,故在起搏植入方面与成人不尽相同。起搏植入适应证方面,儿童植入起搏器最常见的适应证可概括为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③先天性或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脉冲发生器选择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血管较细,多选择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待患儿长大,血管条件合适后再选择升级为DDD(R)起搏系统;年龄较大、血管条件合适的患儿多选择植入更为生理的DDD(R)起搏系统。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其引起的机械不同步等问题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生理性起搏位点的选择及易化起搏系统拔除方面考虑,主动电极更为适合儿童患者。考虑到患者生长发育的需求,导线预留在儿童患者中尤为重要。合适的起搏频率及相对特殊的程控方法,比如A-V间期、频率应答功能等在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更为生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23岁,“起搏器植入术后14年,突发晕厥2 h”入院。既往曾行室间隔修补术、三尖瓣成型手术及Glenn手术。14年前曾植入心内膜双腔起搏器,5年前因心内膜起搏器起搏不良行传统心外膜途径起搏电极植入。此次入院后经检查显示原心外膜起搏导线脱位。入院后首先选择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失败,最后通过全麻下左侧腋下小切口入路应用3830电极代替传统心外膜电极植入到患者左室肌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下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窦性停搏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电极参数。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21年7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因房颤RFCA术后窦性停搏植入起搏器者(RFCA-SA组)32例和SSS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SSS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心房和心室电极的感知和起搏阈值。结果 术中、术后3个月和1年,RFCA-SA组患者心房感知低于SSS组,心房起搏阈值高于S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患者心室感知和心室起搏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房颤RFCA术后窦性停搏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感知和起搏参数劣于单纯SSS患者。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68岁,因双腔起搏器术后5年,反复寒战、高热3个月入院。起搏器囊袋表面皮肤完好。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起搏电极导线及瓣膜赘生物形成。诊断为无囊袋感染的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选择外科开胸移除起搏装置,彻底清除赘生物,同时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复发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术后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的患者为观察组,共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64.56±8.64)岁。选择同期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且起搏阈值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66.73±7.5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和术后24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及电极移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植人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LVEDD、LVESD)和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LVEDD、LVESD)和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与心功能,即超声心动图参数明显相关。改善患者心功能可减少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