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治疗、监测特点。方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纠正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纠正试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确诊后用维生素K1治疗。结果应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较初入院结果显著缩短(P<0.01)。APTT异常率较低,PT异常率较高(95.5%)。PT与APTT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PT显著延长是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诊断的敏感指标。检测PT、APTT对于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一定价值。应用维生素K120mg2次/日静滴1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应用维生素K1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 这类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检测PT和APTT对于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应尽早给予患者维生素K1治疗。  相似文献   

3.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 (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2)治疗前后患者的PT、APTT、血红蛋白(H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杨旺  罗建明  林发全 《重庆医学》2016,(15):2092-2094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诊治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临床以全身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延长,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显著降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Ⅺ(FⅪ)和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不变.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凝血因子Ⅸ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凝血因子Ⅷ,Ⅺ,Ⅻ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治疗7d后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如患者有多部位反复出血表现,且PT、APTT明显延长,应高度怀疑灭鼠剂中毒的可能.灭鼠剂中毒患者需接受维生素K1长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序贯治疗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ADVK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有21例、23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及序贯治疗,对治疗后凝血常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Ⅸ、FX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T、INR、APTT、FⅡ、FⅦ、FX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IVKA-Ⅱ较治疗前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维生素K4治疗后3周T2时较对照组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K序贯疗法可有效治疗ADVKCF,对PIVKA-II及凝血常规、凝血因子进行监测有助于明确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加深对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认识,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的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疗效和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改变。结果临床特点以血尿、皮肤黏膜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多部位出血,经维生素K1治疗后24 h、3 d、7 d检测aPTT、P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治疗后3 d、7 d检测因子Ⅱ、Ⅶ、IX、X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P〈0.01)。结论维生素K1治疗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剂量要足够、疗程较长。对于不明原因多部位的出血,并有PT、aPTT明显延长者,应考虑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可能。  相似文献   

7.
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临床不多见,误诊率高。为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确诊的25例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人维生素K缺乏症的致病原因和实验室检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患者的致病原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过程.结果 7例患者中由于鼠药中毒引起2例,药物过敏引起2例,长期饮食习惯引起1例,不明原因2例;实验室检查显示PT、APTT延长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同时减低,又以Ⅶ因子降低最为明显;采用维生素K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成人获得性维生素K缺乏症发病率非常低,但呈现增多趋势,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提醒临床医生密切留意不明原因的出血病人,有条件的医院要尽早开展凝血因子活性检查,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常规与序贯治疗对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序贯治疗组(n=30),常规治疗组给予维生素K 1和K 4常规治疗,序贯治疗组给予序贯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周时2组凝血相关指标变化。结果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因子I(F I)、凝血因子VI(F VI)、凝血因子IX(F IX)、凝血因子X(F X)、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I),治疗前序贯治疗组为:(90.78±22.45)s、(96.92±23.14)s、(17.36±5.20)s、(5.36±1.39)、(9.19±3.48)、(7.10±2.65)、(26.14±6.59)、(17.11±6.70)、(1.20±0.43)AU/mL,常规治疗组为:(89.66±23.04)s、(95.80±24.75) s、(17.43±5.25)s、(5.38±1.34)、(9.21±3.40)、(7.12±2.60)、(26.17±6.50)、(17.14±6.53)、(1.22±0.44)AU/mL,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序贯治疗组为:(31.32±8.74)s、(40.55±8.79)s、(16.97±5.23)s、(2.18±0.23)、(84.24±16.36)、(72.55±18.63)、(70.51±10.72)、(82.35±15.84)、(3.28±0.79)AU/mL,常规治疗组为:(52.10±11.37)s、(52.14±13.65)s、(16.50±5.99)s、(3.57±0.48)、(64.57±21.15)、(51.88±21.67)、(61.78±13.56)、(62.57±21.18)、(2.46±0.58)AU/mL,治疗后PT、APTT、IN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 I、F VI、F IX、F X、PIVKA-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序贯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采用常规和序贯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短期治疗时间内序贯治疗措施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长效抗凝血灭鼠剂致隐匿性中毒12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长效抗凝血灭鼠剂致隐匿性中毒的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8 年7 月至2011 年4月在外院误诊后转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抗凝血灭鼠剂隐匿性中毒12 例患者临床表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首诊医院误诊情况及我院诊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临床表现隐匿,可表现为皮肤瘀斑、血尿、阴道流血、消化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显示PT 和APTT 明显延长;每日补充维生素K1治疗,止血效果明显。治疗前后PT 和APT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由于病史隐匿,中毒症状推后出现,并累及多个器官,容易导致误诊并危及生命。因此,详细的病史收集,全面体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一旦确诊为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维生素K1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测在继发性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心脏病组患者进行了m-Alb测定,同时与健康组结果作对比。结果m-Alb检测糖尿病组为3.7±5.26mg/dl,高血压组为7.5±8.18mg/dl,心脏病组为7.8±3.76mg/dl,健康组为0.66±0.48mg/dl,各试验组m-Alb增高百分率为糖尿病组48.9%,高血压组37.5%,心脏病组26.9%。结论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m-Alb检测,可以监测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