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腰臀部3种类型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19例骶尾部压疮,创面范围为11 cm×10 cm~17 cm×14 cm,依其大小、形态、位置,分别采用双侧臀上动脉、第4腰动脉及单侧腰臀部巨型角形瓣等3种类型穿支皮瓣移位修复.结果 所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10个月~7年,皮瓣无臃肿,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无压疮复发.结论 根据穿支动脉分布状况、压疮大小及位置分别设计以上3种类型穿支皮瓣,血供丰富可靠,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供区可直接缝合,是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的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创面的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对22例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对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其中男14例,女8例;骶部压疮17例,外伤2例,烫伤2例,恶性肿瘤1例;皮瓣面积最大11cm×22cm,最小4cm×5cm。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术后3~12个月随访,皮瓣外观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均满意,骶部正中软组织增厚,有效地避免压疮再次形成,且耐磨擦,髋关节无功能障碍,术后1年皮瓣均获不同程度保护性感觉。结论臀上动脉浅支岛状肌皮瓣操作方便,易切取,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不影响关节功能,患者容易接受,是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和/或伴有骨外露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皮瓣血运可靠、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面下内侧蒂臀部深筋膜皮瓣联合皮瓣下持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修复骶尾部压疮时,设计以创面下方内侧为蒂的臀部深筋膜皮瓣联合皮瓣下持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压疮12例,皮瓣切取面积6 cm×5 cm~13 cm×7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0例切口一期愈合,2例切口延期愈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创面下内侧蒂臀部深筋膜皮瓣联合皮瓣下持续负压吸引修复骶尾部压疮是一种方法简单、易掌握、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朱邦中  曹东升 《安徽医学》2010,31(5):415-417,F0003
目的探讨超长小腿内侧胫后动脉穿支和带神经筋膜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筋膜皮瓣转轴点,在小腿内侧设计超长的筋膜蒂皮瓣,皮瓣大小范围5.0cm×10.5cm~25.0cm×6.0cm。转移修复足踝部、足底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8例筋膜皮瓣长度均在16cm以上。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修复效果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皮瓣感觉获得一定程度恢复,足底负重行走及耐磨功能正常。结论以内踝上4.0~7.0cm处胫后动脉较粗大的筋膜蒂穿支血管,切取位于小腿内侧逆行筋膜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可靠,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成活率高。可修复较长距离的足底、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修复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黄新  刘良 《广西医学》2012,34(7):893-894
目的 探讨改良旋转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和效果.方法 对旋转推进皮瓣进行"Z"形皮瓣改良,应用该改良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9例,缺损面积1.5 cm×2.5 cm~4.0 cm×6.5 cm,切取皮瓣面积2.0 cm×3.0 cm~4.5 cm×7.0 cm.结果 本组39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未见皮瓣瘀血坏死或表皮坏死;随访6~8个月,术后皮瓣的肤色、质地及柔软度与周围皮肤一致;面部功能恢复正常,供区平整,切口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改良旋转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带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临床体会.方法:用带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6例.皮瓣切取范围5cm×5cm~15cm×10cm.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4例6个月~3年,皮瓣外观功能均良好,质地接近正常,负重后无溃疡发生.结论:足跟部为负重区,对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要求较高,以质地接近的皮瓣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健侧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桥式交叉修复患侧前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的可行性,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7月2009年11月,对足部压砸伤术后远端坏死12例患者应用健侧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部远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2cm×8 cm~16 cm×12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例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应用臀大肌皮瓣进行修复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我院 2003~ 2011年16例应用带臀上动脉浅支或臀下动脉皮支的臀大肌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结果 16例患者均一期修复成功,切取肌皮瓣面积16 cm ×10 cm~ 10 cm ×8 cm,随访 6个月~ 2 年,肌皮瓣生长良好,无复发.结论 术前重视心理支持,积极改善患者营养,做好体位训练是保证病人康复的重要前提,术后加强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皮瓣血运,耐心做好防复发宣教是骶尾部巨大压疮行臀大肌皮瓣修复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9年4月~2008年4月,对踝部、后足部软组织缺损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1--72岁,平均38岁.软组织缺损部位:踝部,6例;后足,8例.缺损原因:外伤,12例;慢性溃疡2例,合并骨质及肌腱外露者11例,合并感染者3例.均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切取皮瓣范围5cm×6cm~1cm×18cm.结果: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及植皮后创面二期愈合.术后14例皮瓣经2月~21月随访,均有一定程度的感觉恢复,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单侧臀大肌上部、下部肌皮瓣,单侧全臀大肌肌皮瓣,双侧臀大肌旋转推进皮瓣转移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16例;其中9例褥疮及1例长期窦道患者,先行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手术控制感染,再行肌皮瓣转移手术.结果 所有肌皮瓣均全部完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5年,仅1例出现轻度伸髋障碍,其余患者外形及功能均满意,无复发.结论 应用臀大肌皮瓣转位治疗骶尾部软组织缺损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最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扣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97.2%,临床症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89.2%,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本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有良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4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 ~120(96±18.1)min,术中出血量10 ~30(16±8.6)mL.住院时间3~9(4.6±1.3)d.14例均获随访,时间2~12(6.9±4.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10(7..9±1.8)分,术后为0~3(1.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DI术前为52.0%~85.1%(78.1±17.3)%,末次随访时为10.8% ~24.1%(16.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7.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传统后路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分析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采用经皮腰间盘切除术治疗19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0~32月,平,平均21月,优11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在具有再次开放手术适应症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初次手术行单节段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和开窗术者中一侧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观察目标性干预护理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者所选的护理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人.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护理,观察组行目标性干预护理,患者在出院时,调查护理满意度.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后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不同护理干预下,观察组总满意度100% ,对照组总满意度81. 7%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目标性干预护理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腰椎功能恢复较常规护理效果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其对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和对照组(常规术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住院时间及治疗费。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治疗费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P<0.05)。 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夫精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C)联合体质指数(BMI)、血清抗缪勒管激素(AMH)对人工授精助孕结局的预测效能。 方法选取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不孕症女性136例,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组,分析两组BMI、血清AMH、TPMSC水平,及其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效能。 结果妊娠组AMH、TPMSC高于未妊娠组,BMI低于未妊娠组(P<0.05)。BMI、TPMSC、AMH均对IUI妊娠结局具有一定预测效能,三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独预测。 结论BMI、血清AMH、TPMSC三者联合对预测IUI助孕结局有较高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