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全懂  李松  杨华 《临床荟萃》2015,30(12):137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表达水平与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关系,评价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或颈动脉斑块的入院患者126例,同时记录患者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 Hcy 及 hs-CRP 表达水平。结果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声学特点,126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7例、稳定斑块组44例及易损斑块组45例。3组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损斑块组血浆 Hcy、hs-CRP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2.32±8.60)μmol/L,(9.78±3.16)mg/L,(3.28±0.31)mmol/L]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4.26±4.22)μmol/L,(4.32±3.56)mg/L,(2.32±0.44)mmol/L]及内膜增厚组[(14.02±4.61)μmol/L,(4.22±2.37)mg/L,(2.28±0.60) mmol/L ],稳定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 Hcy、hs-CRP 及 LDL-C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Hcy、hs-CRP 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905、0.870,P <0.01),Hcy、hs-CRP 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越不稳定。结论血浆 Hcy、hs-CRP 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测定其表达水平可能对斑块易损性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7-2588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LDL和颈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和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机体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Hcy、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的水平;对比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结果;对比病例组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患者Hcy水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与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Hcy、TC、TG、LDL、FB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IMT为(1.37±0.15)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cy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正常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患者(P0.05);多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发斑块及无斑块患者(P0.05);单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均与Hcy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升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脂康与脑心通联合应用对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与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300例,给予血脂康2粒,每日2次,口服;脑心通2粒,每日3次,口服,疗程半年。疗程结束后检测血脂和颈动脉IMT增厚与斑块形成的变化,并与服药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服药后患者TC,TG,LDL及HDL与服药前比较均有所变化,且颈动脉IMT厚度及斑块也有所减轻,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脂康与脑心通联合应用能有效调控血脂,具有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的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6例,根据14 C尿素呼气试验分为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同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Hp感染组又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分析Hp感染和血清Hcy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非Hp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类型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9,P=0.000 3)。在Hp感染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血液Hcy水平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并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与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40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动态血压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G、TC、LDL、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D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高血压药物对于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明显,可较好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中Hp阳性患者90例(Hp阳性组),Hp阴性患者90例(Hp阴性组)。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颈动脉超声诊断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63例、稳定性斑块组64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53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Hp阳性组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均明显高于Hp阴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的Hp阳性患者均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Hp感染会引发Hcy水平升高,以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以及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出现,最终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入选的样本经过颈动脉超声的评估,分为三组: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中膜增厚组、中膜增厚伴斑块组。分别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 mental statue examination, 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在定向力、注意力与计算力、回忆能力方面得分均低于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组在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得分均显著低于颈动脉内膜厚度正常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逐渐增厚对老年人认知功能有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了解该种作用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①选择2002-03/2003-0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4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5mg/次,3次/d),罗格列酮4mg/d组(给予罗格列酮4mg/次,1次/d)和罗格列酮8mg/d组(给予罗格列酮8mg/d),每组8例。本实验共进行6个月。根据罗格列酮治疗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下降的情况又分为2亚组:反应亚组(n=10,下降>1%为反应亚组)和非反应亚组(n=6,下降<1%为非反应亚组)。②于服药前,服药后3,6个月分别测定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浆胰岛素、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及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和体质量指数。血浆胰岛素采用双相、双步时间依赖性荧光免疫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运用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运用CA-1500全自动血栓/止血测定系统枸橼酸抗凝血浆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应用高分辨B-型超声仪测定。③各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应用HotellingT2检验。应用Pears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因素。结果:实验过程中无因肝肾功能改变以及药物不耐受而退出试验者,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治疗3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其余指标无显著改变。罗格列酮治疗组在治疗3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胰岛素下降,但治疗6个月时才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空腹胰岛素明显低于治疗3个月后(P<0.01),罗格列酮4mg/d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3个月后明显减少(P<0.05),其余指标于治疗3和6个月后差异不明显。②反应亚组和非反应亚组治疗3和6个月后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除胰岛素抵抗指数外上述各项二亚组间差异不明显。反应亚组治疗3和6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低于治疗前(P<0.01),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非反应亚组(P<0.05~0.01),反应亚组治疗6个月后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低于非反应亚组和治疗3个月后(P<0.05~0.01)。反应亚组治疗6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非反应亚组和治疗前(P<0.05,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只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298,P<0.05),而与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改变不相关(r=-0.018,-0.21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也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只与C反应蛋白相关(回归系数b=0.435,P<0.05),而与糖脂代谢指标无关。结论:罗格列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主要依赖于其降糖外作用,并可能与抗炎作用有关,此作用无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0例T2DM病人(T2DM组),根据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120例T2DM病人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40例、IMT增厚组30例、IMT斑块组50例(又根据超声IMT检查结果分为2小亚组:稳定斑块组36例、不稳定斑块组14例)与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MT增厚组、IMT斑块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呈正相关(r=0.670、0.665、0.666、0.702、0.678、0.675、0.686、0.704,均P〈0.01)。结论T2DM病人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30例(糖化血红蛋白≤7%)及控制不良组33例(糖化血红蛋白〉7%);选取健康者35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查三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发生率。同时测量空腹血糖和空腹血清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血糖控制不良组HOMA—IR、IMT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5),且IMT与空腹血糖、HOMA—IR呈正相关(r=0.624,r=0.458,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高HOMA—IR组较低HOMA—IR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2例糖尿病患及30例正常人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值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 72例糖尿病患颈动脉IMT值明显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42例,发生率为58.3%,与正常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糖尿病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检测糖尿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对糖尿病患脑梗塞的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强化治疗后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在预防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的监测作用。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管理的206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干预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常规组,比较干预前及24个月后2组患者间血糖、血脂、PWV、ABI和颈动脉超声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经2年的强化治疗,干预组与常规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PW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血压达标患者比不达标患者的PW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病程(<5年)者HbA1c达标者较不达标者PW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V、ABI和颈动脉斑块测定能客观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监测、防治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80例ACS患者和健康体检者86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结果两组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CS组中正常8例,增厚15例,生成斑块57例,3组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各组患者hs-CRP水平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颈动脉斑块生成者中稳定斑块者与不稳定斑块者hs-CRP间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血清网膜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S-T2DM组(n=34)和2型糖尿病无AS(T2DM-non AS)(n=30)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网膜素水平,记录病程、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测定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CHO)等生化指标,颈动脉斑块检测采用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AS-T2DM组血清网膜素水平(4.34±1.55) ng/L低于T2DM-non AS组(10.86±2.66) ng/L(P<0.05).网膜素水平与BMI成明显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r=10.270,P<0.05),与年龄、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TG、LDL-C、CHO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提示网膜素的升高可能在T2DM合并AS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选取T2DM患者405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受试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动脉IMT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mm)200例及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205例,分别测定hs-CRP、FBG、HbA1C.结果 IMT增厚组hs-CRP、HbA1C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P<0.01);T2DM患者hs-CRP、HBA1C与IMT具有相关性(P <0.01、P<0.01),且hs-CRP与HbA1C也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hs-CRP及HbA1C与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硬化(CAS)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将该院603例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非硬化组和硬化组,计算CAS的患病率,分析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与CAS的相关性。 结果 入选患者CAS的发生率为57.5%。两组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CAS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合并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应尽早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血尿酸与CAS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2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正常组、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病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病程、血清HbA1c,HDL-C,LDL-C和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高FBG和LDL-C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FT3,HDL-C,TBIL和25(OH)VD是保护因素。结论:血清FT3,25(OH)VD和TBIL水平下降促进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0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IMT≥1.2 mm或IMT>周围正常值50%以上,动脉硬化,n=193)和对照组(IMT<1.2 mm,非动脉硬化,n=113)。比较两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及胱抑素C)水平及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IMT。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斑块严重程度、不同斑块性质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及胱抑素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严重斑块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高于轻、中度斑块患者(P<0.05)。经Spearman相关性水平分析,脑缺血患者斑块严重程度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3145,P<0.05)。观察组硬斑、软斑、混合斑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IMT会明显增大,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用于预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严重程度,以便及时治疗,防止产生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