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畸形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85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统计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病率,并分析冠状动脉畸形的CT表现.结果 852例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8例,检出率为0.9%.其中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3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3例,右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畸形的存在以及相互间的解剖关系,可作为冠状动脉畸形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楼皂苷I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重楼皂苷I处理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后,通过细胞计数法计算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速度,MTT法测定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活性,RT-PCR测定钙粘蛋白和Caspase3mRNA表达.结果 重楼皂苷I减慢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生长速度,降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活力,降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钙粘蛋白mRNA表达,增加Caspase3 mRNA表达.结论 重楼皂苷I抑制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及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1年我院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与表现形式. 结果:1524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患者21例,检出率为1.38%,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1例)与冠状动脉瘘(10例),这两种畸形的发生率相似,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瘘,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畸形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0 308例,判断其有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情况存在,并判断不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类型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10 308例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73例,检出率为0.71%,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0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5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存在起源异常8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同侧冠状窦60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且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患者中69.2%引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狭窄,较冠状动脉起源于同侧冠状窦患者(38.3%)更易引起斑块形成和冠状动脉狭窄.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能够准确判断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的开口、走行,它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发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21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组,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对其中两例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例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121例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分支,发现冠状动脉管壁钙化59例,软斑块形成27例,其中64例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资料,其中左冠状动脉瘘1例,右冠状动脉瘘20例.最常见的瘘入心腔为右心室.10例行冠状动脉瘘切线缝合,其余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瘘在诊断明确后,均应及时手术.体外循环下直视冠状动脉瘘修复术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形态,分析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分支,提高临床手术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双源CT检查的2530例受检者的影像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方法,对冠状动脉正常走向与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225例患者检查显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284支.变异包括冠脉主干起源变异121例,其中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5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24例、右冠状动脉发自左冠状窦17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状窦4例、左冠状动脉发自后冠状窦2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副冠状动脉37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18例;冠状动脉瘘9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136例.1720例患者左窦房结动脉异常起源818例.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先天性变异检出率,准确评价冠状动脉正常及变异改变,清晰显示变异血管分支细节,对手术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目前已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人术后随访是临床跟踪判断疗效的关键.目前,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通畅性及再狭窄的主要依据为有创性导管法行冠状动脉造影(SCAG)检查.本文分析3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资料,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冠状动脉畸形的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多平面重组(MPR)等方法分析760例64层冠状动脉成像资料,总结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和CT表现.结果 1273例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其中发生于右冠5例,左冠2例.冠状动脉肌桥130例,副冠状动脉25例,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全面的显示冠状动脉的异常起源、走行和终止.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对壁冠状动脉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结果:冠状动脉CTA共检出壁冠状动脉12例,检出率为23%,其中10例为前降支(83.3%),2例为回旋支(16.7%).壁冠状动脉长8~210mm,平均长度25mm.壁冠状动脉深度为1.2~3.1mm,平均厚度2.5mm.结论:冠状动脉CTA是一种诊断壁冠状动脉的可靠、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 109例符合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的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例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78例,检出率为12.76‰.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55例,占总例数的9.00‰;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18例,占总例数的2.95‰.结论:冠状动脉CTA是显示和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在冠状动脉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对冠状动脉内腔结构的显示能力,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接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进行了仿真内镜重建.重建冠状动脉756支.结果:(1)756支冠状动脉中568支冠状动脉获得了满意的仿真内镜图像,成功率75%.(2)88处冠状动脉狭窄仿真内镜检出76处,检出率86%.(3)24例冠状动脉支架、4例移植血管及8例冠状动脉瘘均被检出.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能够显示大多数病例冠状动脉内腔结构,不失为一种无创性的、简便、低廉的可用于冠状动脉腔内检查的手段,尤其在冠状动脉钙化严重及畸形的病例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7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病人进行回顾,分析年龄、β阻滞剂的使用、电解质、右冠状动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因素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结果70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新发心房颤动15例,发生率21%,其中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12例(30%),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3例(10.7%),15例心房颤动病人有4例未用β阻滞剂,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病人平均年龄62.3岁,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组病人平均年龄63岁.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原因较多,可能与高龄,心肌缺血,右冠状动脉病变,围手术期停用β阻滞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形及分布异常,一般认为是在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能发育完全造成的,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较低.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罕见,具有潜在危险性.本文报道1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与右冠状动脉共同开口于右冠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随访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护理配合.方法 护理全程配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在恢复期用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扩张、瘤的变化差异.结果 356例KD患者,其中147例检出有冠状动脉损害,占41.3%,99例冠状动脉扩张.占27.8%,48例冠状动脉瘤,占13.5%(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7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11例).对119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2年,仍有19例患儿存在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的28例患儿,冠状动脉管径均回缩至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1例冠状动脉管径仍>8mm(较急性期略缩小),7例转为中小型冠状动脉瘤,3例转为冠状动脉管径扩张,管壁增厚,其中1例并发冠状动脉开口狭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门诊随访需要良好的护理配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统计该科2004年7月~2009年6月的1658例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做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1658例,成功率98.5%.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13例,成功率97.5%.国手术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4例,6.9%.结论 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确切安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和材料对6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心脏冠状动脉CT成像.男32例,女28例,年龄28~76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进行了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术做对照,分析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灵敏度为81.35%,特异度为96.43%.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很高,作为一项非创伤性技术,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重要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面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等.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分析并计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及阴性预期值.结果 所有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取得满意的图像,在对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2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50%)诊断的敏感度为96.4%(137/142),特异度为96.8%(274/283),阳性预测率为93.8%(137/146),阴性预测率为98.2%(274/279).结论 双源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冲云  刘志 《重庆医学》2004,33(11):1721-172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和临条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SCT对18例患者(其中3例为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2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其余为冠心病可疑者)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并行CT冠状动脉成像,有3例CT检查后做了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MSCTCA左冠状动脉主干显示最清晰,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显示较清晰,基本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但部分图像有运动伪影的干扰.结论 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MSCT是诊断和随访冠状动脉疾病很有意义和潜力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在健康体检中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二代宝石能谱CT对本院24名体检人员行冠状动脉CTA体检筛查.结果:24名年龄在42~59岁之间的受检人员中阳性(即发现异常表现者)17人,阳性率70.8%,其中冠状动脉变异2人,冠状动脉斑块5人,冠状动脉心肌桥10人,心肌灌注较差1人.结论:4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阳性率,应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开展冠状动脉CTA体检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