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对照组采用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有所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芒针透刺拮抗肌结合肌张力平衡促通技术疗法在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芒针透刺拮抗肌疗法。  相似文献   

2.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2组患者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d、治疗30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5d后2组上肢Ashwort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0d后2组Ashworth评分比较则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15、30d后2组下肢Ashworth评分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致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痉挛状态评级、生活能力(ADL)和患肢运动能力(PMS)评分均有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痉挛MAS评级中Ⅰ级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致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病人随机分成针刺抗痉挛组和针刺常规组,选用不同穴位,分别于治疗2周、4周后用改良的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MAS)进行评分,以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抗痉挛组MAS评分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2周后MAS评分有减小趋势,治疗4周后抗痉挛组MAS评分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4周后MAS评分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常规组MAS评分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MAS评分无明显减小趋势。结论: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治疗足够的疗程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取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方超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1):733-734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组44例,B组36例和C组28例。三组患者均按常规处理及抗抑郁药物治疗,A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B组采用单纯头针治疗,C组采用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Hamii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评分量表(MES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评分及Barthel(BI)指数。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70例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及其他严重疾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分别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观察组采用电针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行电针技术进行治疗,以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定两组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分别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上肢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电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5例采用经筋排剌法配合皮肤针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AS)、简化的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7%,治疗组为9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结论:经筋排刺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及对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0T);试验组除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每项训练各进行30min,每天1次,每周5次,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训练前、训练后2周及训练后4周时分别进行手握力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MA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力指数(MI)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手握力、改良Ashworth评定(MA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力指数(M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者的手握力及MI评分均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和肘、腕屈肌MAS较训练前有均有显著好转(P〈0.01),对照组较训练前亦有改善(P〈0.05),试验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肘、腕屈肌MAS较对照组亦有改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肌痉挛及改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钱巧丽  林邢波  陈小燕 《新中医》2023,55(22):192-19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艾灸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 取80 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疗法 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改 良Ashworth 量表(MAS)、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 指数(MBI) 评分。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2 组腕屈肌群、肘屈肌群、肩内旋 肌群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腕屈肌群、肘屈肌群、肩内旋肌群MAS 评分均低于对照 组(P<0.05)。2 组FMA-UE、M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FMA-UE、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艾灸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较好,能降低患 侧上肢各肌群的肌张力,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脑外伤、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对照组仅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运动疗法。比较在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按粗大运动功能量袁(GMFM)中的D和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步行能力。结果:MAS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外科各项常规治疗。观察组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高压氧治疗、体位疗法、运动疗法、针灸治疗等康复治疗。结果: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治疗后2组均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增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率观察组为62.00%,对照组为40.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恢复满意率观察组为96.00%,对照组为80.0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改善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Fugi-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5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Bobath疗法及电针等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作业疗法和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定患者上肢综合运动功能,Barthel(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FMA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作业疗法结合高压氧治疗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上肢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科基本治疗和康复科基础治疗(包括肌力训练、降张训练、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拮抗肌配合强迫疗法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单纯加用强迫疗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肌张力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TEF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结合强迫疗法的治疗方法较单纯运用强迫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拮抗肌电针法。治疗前、治疗28天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M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果:治疗后,两组MAS、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交互抑制"电针拮抗肌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腧穴治疗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78例脑卒中致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腧穴疗法。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6.9%,治疗组有效率92.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腧穴治疗脑卒中致上肢肌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取肩髑、曲池、合谷、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行热补针法,留针20min,共治疗3星期。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星期进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cheH旨数评定量表评估。结果:治疗组显著进步14例、进步12例;对照组显著进步6例、进步11例、无进步7例,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nhel指数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1.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Banhel指数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加芍草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治疗,观察组给予巴氯芬联合新加芍草汤治疗,比较2组疗效、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及疗效均比对照组高,改良Ashworth量表法(MAS)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卒中后肌痉挛给予巴氯芬联合新加芍草汤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肌张力,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成独取足少阳经穴组和常规取穴组,每组40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自身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独取足少阳经穴组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独取足少阳经穴组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