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B型利钠肽浓度对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作用。方法荧光免疫法测定90例呼吸困难患者血浆BNP浓度,心脏超声测定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漂浮导管法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按美国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HF患者根据出院时血浆BNP浓度分为BNP<400 ng/L组和BNP≥400 ng/L两组,对两组患者因HF 30 d内再次住院率进行对比。结果HF组患者血浆BNP浓度(569±222)ng/L明显高于非HF组患者(52±10)ng/L(P<0.01),随着HF的加重,血浆BNP浓度逐渐升高。HF患者BNP浓度与PCWP呈正相关(r= 0.55,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62,P<0.01)。如以100 ng/L为正常参考值,BNP诊断HF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91.7%,排除HF的阴性预测价值为96.7%。不同原发病患者血浆浓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院时血浆BNP浓度≥400 ng/L组30 d内因HF再次住院率升高(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可作为HF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不同心功能分级、高血压、心房纤维颤动、水肿、肾功能、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2011年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291例,基础疾病为高血压痛、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功能按NYHA分级分为Ⅰ~Ⅳ级;采用单克隆抗体金标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他生化指标,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NT-proBNP除与心功能分级(NYHA)、EF、年龄、肾功能、高血压、房颤、水肿、血红蛋白浓度相关,同时与住院时间相关.结论:心功能分级(NYHA)、EF、水肿、高血压等临床指标同NT-proBNP一样与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具有相关性,对该病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分级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慢性心衰患者246例,健康对照组30例,慢性心衰患者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方案将心功能分为Ⅰ~Ⅳ级,分别测定各级患者和健康对照组BNP浓度,对受试者进行BNP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各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并比较Ⅲ级、Ⅳ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数周前后BNP浓度。结果 BNP诊断心力衰竭的诊断界值(cut off)为98.5pg/mL,诊断灵敏度为84.6%,特异性为94.5%;不同分级衰竭组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3(P<0.01);Ⅲ级、Ⅳ级患者治疗数周后BNP水平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接近30%。结论 BNP是诊断心力衰竭的最佳心肌标志物,可以作为评价心脏功能分级的一个客观指标,帮助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5.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5):108-109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0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常规予以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阿司匹林等治疗。治疗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50mg/d,共2周。记录每例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发作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及治疗前后心电图(ECG)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治疗组(P〈0.05),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下降明显,ECG指标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效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绞痛发作,是临床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缺血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etic peptide.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的心脏激素。最初由日本学者Sudoh T等从猪脑中分离出来,所以又叫脑钠肽。它与心房肽(ANP),血管内皮细胞分泌(CNP),肾小管合成和分泌(RNP).树眼睛蛇毒液中存在(DNP)同属利钠肽家族成员。BNP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抑制ACTH释放,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反应.参与调节血压、血容量、盐平衡等作用,最近研究显示BNP还有抑制心肌纤维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抗冠脉痉挛等作用。BNP的基因存在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末端,通过mRNA转录为BNP前体(proBNP),储存在心肌的一些分泌颗粒中,当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时,proBNP释放出来并分解为无活性的氨基末端proBNP和有活性的BNP。 相似文献
7.
笔者选择了2005年5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7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并采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死率很高。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发生血栓及栓塞的危险性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血栓弹力图(TEG)是应用TEG仪描记血液凝固过程而形成的图形,广泛应用于凝血功能检测,是检测血液高凝状态、低凝状态等的简单快捷有效的方法,逐渐成为临床上常用的监测凝血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质量、限酒戒烟、抗凝、调脂、抗血小板等治疗,观察组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LVEDD、CO以及LVEF。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DD明显降低(P<0.05),CO以及LVEF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O和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比较满意的治疗有效率,并且能有效改善LVEDD、CO以及LVEF。 相似文献
11.
作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0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5岁~80岁,平均64岁.病程2~6年,平均4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2.
将2011年12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2%,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输出量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每组15d,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能显著心善心功能,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除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治疗下,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80mg,每日一次静脉输注。两组皆连续观察4周:两组病人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缺血改善的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5%、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在心力衰竭(HF)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接诊的心衰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进行血浆BNP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测定研究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并与治疗前相较,同时随访0.5年,统计随访心脏事件复发情况,并对比分析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研究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根据心功能分级水平测定结果可知,心功能越差的患者其BNP水平越高(P0.01);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有所下降,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随访复发25例,未复发95例,其中未复发组患者BNP水平要明显低于复发组(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NP水平明显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指标,同时治疗后BNP水平会明显下降,而且随访复发时又会显著升高,故而能作为治疗及预后的指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B型利钠肽(BNP)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其临床应用是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BNP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与心肌梗死(AMI)、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密切关系,本文就BNP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水平在预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98例CHF患者进行随访[(17.62±3.71)月],记录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与非事件组,分析不同BNP水平在预测CHF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事件组的年龄、收缩压和左心室舒张末内经(LVEDD)明显高于非事件组(P0.05),BNP水平[(1156.85±838.16)ng/L]显著高于非事件组[(716.45±182.07)ng/L](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40.85±6.72)%]显著低于非事件组的[(46.42±5.64)%](P0.01)。以98例CHF患者BNP水平的中位数758 ng/L为分组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作不同BNP水平患者在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曲线,可见BNP758 ng/L组的随访曲线明显高于BNP758 ng/L组,计算Log-rank值为15.22(P=0.000);以BNP中位数对CHF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中位数以上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中位数以下患者的3.1倍(P0.01)。结论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BNP水平显著增高,BNP水平在预测CHF患者的预后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将80例冠心痛、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予以调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控制血压和血糖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60mg/次,1次/d,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状况。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2.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60.0%;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62.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3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血管刺激,调整滴速后,症状缓解,未中断药物治疗,余未出现明显任何不良反应。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血脂及控制血压和血糖等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hBNP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硝酸甘油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用药前后心输出量(C0)、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和外周血管阻力(SVR)的变化,以评价rhBNP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rhBNP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7%,rhBNP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x2=14.472,P=0.000);2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O、CI、SV均显著增加(P均<0.05),SVR明显降低(P均<0.05),且rhBNP治疗组治疗后CO、CI、SV及SVR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显著(P均<0.05).结论 应用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129例老年患者,根据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客观检查作出诊断,并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方案将心功能分为4级.比较非心衰和心衰老年患者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血清NT-proBNP水平均呈偏态分布.不同性别、同一性别、不同年龄的体检健康者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衰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心衰组右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NT-proBNP呈负相关(P<0.05);以900、1 800 pg/mL为临界值,LVEF以50%为临界值,其诊断心衰的灵敏度分别为87.7%和46.8%.结论 NT-proBNP检测结果可靠,检测水平与NYHA分级及LVEF有良好的相关性,NT-proBNP检测比LVEF更灵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