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与肺炎严重程度及其他基础辅助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105例住院CAP患儿临床资料,并对整体样本及不同亚组内重症和非重症CAP组间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重症组CAP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水平高于非重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8ng/L vs. 4.2ng/L,P=0.581),而IL-2、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及IL-17A水平在2组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亚组内,病程<14d组,重症CAP患儿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7ng/L vs. 4.04ng/L,P=0.169);而病程≥14d组,重症与非重症CAP患儿血清IL-6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仅在重症CAP亚组和病程<14d亚组,IL-6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呈显著正相关(r=0.521,P=0.008和r=0.467,P=0.000)。结论 血清IL-6水平可作为较短病程CAP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辅助指标,而对病程迁延或慢性病程者其临床参考价值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因哮喘急性发作就诊的患儿49例.依据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儿分为轻度发作组、中度发作组和重度发作组.对比三组患儿人口学资料、血清25-羟维生素D及总IgE水平,并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与总Ig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共筛选入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49例,轻度发作组20例、中度发作组15例和重度发作组14例.三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年龄、身高和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来看,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中度(15.30±4.97) nmol/L和重度(13.87±3.33) nmol/L发作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发作组(35.77±13.64) 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发作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虽略低于中度发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血清总IgE水平来看,虽然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发作程度的加重,总IgE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与总IgE之间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提示低水平维生素D可能与儿童哮喘发作程度的加重及总IgE水平增高有关.足量维生素D可能通过下调总IgE而降低急性发作的程度,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儿童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997年12月至2000年12月该院NS患儿共1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8例NS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者共63例(占31.8%),其中HAP占医院感染中的52.4%(33/63),位居第一。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性别、临床分型、外周血白细胞、血IgA、IgM、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定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AP组的住院天数长于对照组[(44.6±7.6) d vs(23.9±9.3 )d]、严重水肿者多于对照组(51.5%vs 26.8%),血白蛋白及IgG的水平低于对照组[(11.46±3.37)g/L vs(22.91±8.67)g/L,(2.72±1.32)g/L vs(6.81±1.89)g/L],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者也多于对照组(45.5% vs 19.1%),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结论 NS患儿并发HAP的危险因素有较长的住院天数,严重水肿,白蛋白明显下降,血IgG的下降及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毒病原谱,探讨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109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气道抽吸物标本,其中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100例。采用RT-PCR、PCR或巢式PCR方法对呼吸道病毒进行核酸检测。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调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标本中,病毒总检出例数为82例(82%),其中RSV检出率最高(37%),其次为HBoV(25%)和HRV (18%)。2种及2种以上病毒协同感染32例(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及RSV感染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分别OR=6.623,P<0.01;OR=1.672,P<0.05),月龄为保护因素(OR=0.475,P<0.01)。结论:RSV是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毒病原;合并基础疾病及RSV感染是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月龄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D3(VD)水平与儿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在2014—2016年重庆地区已建立的1212例儿童心血管病队列中随机抽取260例学龄儿童,收集人口学信息和运动情况,完成体格检查,检测血清VD等生化指标,其中168例满足标准纳入研究。根据血清VD四分位数(P25=34.98,P75=45.80)分为血清VD低(<35 nmol/L,42例)、中(35~45 nmol/L,76例)和高组(>45 nmol/L,49例)。运用协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VD与肥胖、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高血糖、高甘油三酯和代谢综合征的儿童血清VD平均水平分别低于非肥胖、血糖正常、甘油三酯正常、无代谢综合征的儿童(34.9±7.2 vs. 43.4±9.8、 35.8±7.5 vs. 41.0±9.9、35.8±9.5 vs. 41.0±9.7、34.7±7.5 vs. 41.0±9.8 nmol/L),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母乳喂养时间、出身体重、每日锻炼时间、家庭收入、父母教育年数后,血清VD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体重指数(BMI)、腰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0.289、-0.379、-0.484,P<0.05,血清VD<35 nmol/L的儿童患肥胖、高血糖、高三油甘脂和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分别是血清VD>45 nmol/L儿童的14.5(95%CI:4.3~49.6)、4.6(95%CI:1.1~20.5)、4.1(95%CI:1.1~15.8)和6.1(95%CI:1.1~35.9)倍,P<0.05。调整BMI后,血清VD水平与高血糖、高甘油三酯和代谢综合征均无关。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血清VD水平低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并倡导在儿童期行VD补充。  相似文献   

6.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提升, 发现更多的CAP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目前已知影响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的因素很多, 其中包括病毒亚型、病毒毒力、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也有研究发现病毒载量与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相关, 不同的病毒载量水平对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的影响各不相同, 与病毒种类、亚型、病毒标本采集部位、年龄、性别、合并感染等相关性也各不相同。该文综述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肺炎的病毒载量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AD)疾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52例AD患儿,以AD严重程度评分(SCORAD)评估AD严重度,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 (OH)D],分析AD严重程度与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52例AD患儿中,男81例、女71例,中位年龄3.5岁。轻度、中度、重度AD患儿分别为51例(33.6%)、80例(52.6%)、19例(12.5%)。血清25(OH)D充足55例(36.2%),不足65例(42.8%),缺乏32例(21.1%)。AD患儿SCORAD评分与血清25(OH)D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47,P=0.567),与血清总IgE呈显著正相关(r=0.244,P=0.003),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239,P=0.004)。结论 AD儿童中血清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者较多,但AD的严重程度与血清25(OH)D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反复喘息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哮喘门诊就诊的反复喘息婴幼儿(6~36个月)61例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取同期保健门诊健康婴幼儿(6~36个月)97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 D的水平,完成病史采集、查体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反复喘息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14.38±4.35)μg/L,低于对照组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24.07±11.05)μg/L(F=33.39,P<0.001);反复喘息组血清25-羟维生素D≤20μg/L的发生率90%,而对照组1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特应性过敏体质、吸烟接触史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0μg/L是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 OR=9.89,95%CI 3.15~23.11)。结论婴幼儿反复喘息与血清低水平的25-羟维生素D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华儿科杂志》2022,(6):557-561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儿维生素D缺乏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 VVS组为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122例患儿;对照组为同期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进行体检、无不适症状的130名健康儿童。根据维生素D诊断标准把VVS组患儿分为维生素D非缺乏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所有入组儿童进行常规评估, 包括详细的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及血清25(OH)D水平测定。VVS组患儿进行直立不耐受(OI)症状评分, 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大汗、注意力不集中10个症状。比较VVS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 比较VVS组患儿维生素D非缺乏组、缺乏组、严重缺乏组之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清25(OH)D水平和症状评分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F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VVS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OI症状总评分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VVS组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31±...  相似文献   

10.
11.
了解本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微生物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 167例年龄在28 d至8岁间的CAP患儿,于入院4 h内分别采集呼吸道分泌物和静脉血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用于细菌培养,并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肺炎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结果:在1 167例CAP患儿中,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细菌30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3.6%,革兰阴性菌占46.4%。前5位细菌分别为:肺炎链球菌(35.1%),大肠埃希菌(11.7%),金黄色葡萄球菌(8.8%),肺炎克雷伯菌(6.5%),卡他莫拉菌(5.8%)。产酶菌株在前5位细菌中占30.1%。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为24.1%(281/1 167),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率最高,为19.3%(225/1 167)。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肺炎链球菌的混合感染率最常见(35.2%)。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结论:肺炎链球菌与呼吸道合胞病毒为本院儿童CAP的主要病原体;多数病原微生物在1岁以下患儿中的感染率高于1岁以上患儿。[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184-18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病原分布及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12月住院治疗的1 613例CA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鼻咽抽吸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道7种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1 613例患儿中,有810例细菌检出阳性,阳性率为50.22%,其中检出副流感嗜血杆菌346株(40.8%),肺炎链球菌252株(29.7%),卡他莫拉菌62株(7.3%);病毒阳性者559例,阳性率为34.66%,其中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342株(58.3%),副流感病毒3 102株(17.4%),腺病毒84株(14.3%);MP阳性者481例,阳性率为29.82%;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519例(32.18%),以细菌、病毒混合检出为主(47.4%)。结论 副流感嗜血杆菌为重庆地区CAP住院患儿感染的首位细菌病原,RSV为首位病毒病原,支原体感染亦较为普遍,混合感染以细菌、病毒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依据病原体不同将98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48例)、病毒感染组(29例)以及支原体感染组(21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细菌感染组依据患儿的入院情况分为轻症感染组(36例)和重症感染组(1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同时免疫比浊法检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细菌感染组CD64指数和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CD64指数和CRP水平较轻症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经过有效的抗菌治疗后,CD64表达水平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D64指数与CRP呈正相关(r=0.545,P<0.01)。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D64、CRP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8和8 mg/L,CD64指数的特异性(90%)远高于CRP(74%)。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测定有助于肺部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并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维生素D 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 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15 年6 月1 日至7月10 日采集102 名足月单胎新生儿脐静脉血及其孕母静脉血,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25(OH)D 水平。结果 孕母维生素D 不足者39 例(38.2%),缺乏者25 例(24.5%)。新生儿维生素D 不足者27 例(26.5%),缺乏者66 例(64.7%)。不同血清25(OH)D 水平孕母组新生儿25(OH)D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母25(OH)D 水平与新生儿维生素D 水平呈正相关(r=0.914,P<0.001)。孕母25(OH)DROC 曲线预测新生儿维生素D 缺乏(≤ 15 ng/mL)的曲线下面积为0.962,95%CI: 0.930~0.994,P<0.001。孕母血清25(OH)D ≤ 27.55 ng/mL 为界值预测新生儿维生素D 缺乏的灵敏度为97.2%,特异度为80.3%。结论 新生儿维生素D 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 水平正相关;孕母维生素D 水平可预测新生儿维生素D 缺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婴幼儿联合检测痰液及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探讨其在鉴别婴幼儿CAP病原学性质方面的意义。方法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我院儿科病房婴幼儿CAP病原学诊断明确的435例恩儿,根据病原性质分为3组:细菌感染组243例(混合细菌感染归人此组),病毒感染组10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86例。比较分析痰液及血清PCT水平,同时检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结果细菌感染组CAP患儿痰液PCT(8.44±1.08)ng/ml,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0.32±0.12)ng/ml和支原体感染组(0.24±0.1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5.03,P〈0.01);血清PCT检测水平细菌感染组(6.69±1.36)ng/ml,亦高于病毒感染组(0.37±0.22)ng/ml及支原体感染组(0.42±0.2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0.46,P〈0.01);而病毒感染组与支原体感染组间痰液PCT、血清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痰液、血清PCT〉0.5ng/ml为临界值,细菌感染组痰液、血清PC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3%vs73.66%,x^2=13.92,P〈0.05)。痰液、血清PCT诊断婴幼儿细菌性CAP的敏感性分别为86.83%和73.66%,特异性分别为86.98%和88.54%,联合检测痰夜、血清PCT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02%和94.27%。结论联合检测痰液及血清PCT,对明确婴幼儿CAP病原体性质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嘉兴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本院的800例肺炎患儿做痰细菌培养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的抗原测定,并抽取血样检测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副流感病毒IgM抗体.对病原学阳性的202例患儿再根据不同病原分为3组:细菌感染组109例,病毒感染组5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39例.检测3组患儿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800例肺炎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25.25%(202/800),其中肺炎链球菌46例(22.77%,46/202)、流感嗜血杆菌32例(15.84%,32/202)、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2.48%,5/202)、肺炎克雷白杆菌8例(3.96%,8/202)、大肠埃希菌12例(5.94%,12/202)、肺炎支原体39例(19.31%,39/202)、呼吸道合胞病毒48例( 23.76%,48/202)、腺病毒1例(0.50%,1/202)、流感病毒3例(1.49%,3/202)、副流感病毒2例(0.99%,2/202),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3例(1.49%,3/202),肺炎链球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3例(1.49%,3/202).1岁以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高发年龄;肺炎链球菌各个年龄组均可感染,主要发生在1~3岁;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6岁以上的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3组患儿的PCT分别为(7.78±6.14) ng/ml、(0.39±0.56) ng/ml、(0.20±0.34) ng/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嘉兴地区小婴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婴幼儿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年长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通过年龄、临床表现并结合PCT检测可初步经验性推测可能感染的病原,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Childhood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worldwid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PGs) may be limited by method of development, scope of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supporting evidence.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dentified, appraised and compared the recommendations of CPG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ediatric CAP using the AGREE II tool.The systematic review yielded 1409 non-duplicate results, of which 14 CPGs were appraised. Four of the fourteen CPGs were deemed high quality. Most CPGs were considered low-medium quality with ‘rigour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bility’ the weakest domains. These area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eriving CPGs in the future. Recommendations were generally similar across all guidelines; however, there was notable heterogeneity in three areas. This suggests the need for further evidence to guide management decisions on oxygen saturation thresholds for admission, the utility of investigations such as acute phase reactants, and the duration of antibiotic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A prospective one year study was performed on 62 children admitted at the Alt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with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for the prevalence ofMycoplasma pneumoniae andChlamydia pneumoniae. Diagnosis of infection withM. pneumonias was based on serological tests viz microparticle agglutination test for detection of IgM antibodies an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st for antigen detection from throat swabs (sensitivity 85.7%, specificity 93.3%). The indirect solid-phase enzyme immunoassay for detection of IgG antibodie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C. pneumoniae (sensitivity 88.8%, specificity 75.8%). Seventeen patients (27.4%) were found to have serotogical evidence ofM. pneumoniae infection whereas only 4 (6.4%) patients were seropositive forC. pneumonia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M. Pneumoniae pi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AP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Thus specialized laboratory testing for these agents should be more widely used thereby affecting empiric antibiotic regimens.  相似文献   

19.
降钙素原作为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是反映机体感染程度的一个生物学指标,可对细菌感染进行预测判断.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因,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胸片和血常规,但仍缺乏特异性,降钙素原在儿童的诊断和预测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该文主要就降钙素原在儿童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3岁佝偻病患儿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与佝偻病相关性,初步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在佝偻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病例组(佝偻病患儿)62例与对照组(正常健康儿童)6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两组之间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比较两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病例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4.1 ng/mL vs 16.1±6.9 ng/mL;P<0.05)。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病例组FF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53% vs 25%),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1,P<0.05),病例组F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3% vs 57%),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1,P<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有相关性,提示其在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44-5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