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阳性发生率的差别.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6例(其中STEMI组304例及NSTEMI组72例患者)进行VLP检测.结果 STEMI组VLP阳性率为53.6% (163/304),NSTEMI组VLP阳性率为38.9% (2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3,P<0.05).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4.1% (27/191),VLP阴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0%(13/1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6,P <0.05).VLP阳性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2.178,95% CI为1.087 ~4.366,P<0.05).结论 STEMI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NSTEMI组.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患者.VLP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钾水平辅助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5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为STEMI组,5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 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患者为NSTEMI组,测定2组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及血钾水平,与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STEMI组发病≤6h、>6~12h、>12~18h、>18~24h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钾水平。结果 STEMI组中性粒细胞计数((9.65±0.43)×109)高于NSTEMI组((7.10±1.04)×109)和对照组((7.20±1.20)×109)(P均<0.05),血钾水平((3.37±1.11)mmol/L)低于NSTEMI组((4.22±1.09)mmol/L)和对照组((4.30±1.21)mmol/L)(P均<0.05);不同病程STEMI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水平((3.15±1.21)、(3.45±1.32)、(3.72±1.13)、(3.96±1.34)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NSTEMI患者相比,STEMI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钾水平降低,且血钾在发病6h内降低明显,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钾水平联合检测可作为辅助STEMI诊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J波、ST段墓碑型抬高、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临床确诊的1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ECG)及其相关资料,根据ECG结果分为J波组(n=57)、ST段墓碑型抬高组(n=52,其中26例兼有J波出现)和通常组(n=90),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分别与通常组比较QTd、J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QTd、JTd分别为(75.1+22.0)ms、(72.9±23.9)ms和(71.4±21.3)ms、(69.0±25.0),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59.0±17.9)ms和(53.3±18.4)ms,P均<0.01;J波组、ST段墓碑型抬高组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31.6%、28.8%,均明显高于通常组的10%,P均<0.01.结论:心电图心室复极异常指标J波、ST段抬高、QTd、JTd延长均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建立AMI患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方法选择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446例,符合纳入标准者均连续入选。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最低血清钾离子(K)浓度<3.5 mmol/L,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K<3.5 mmol/L)与正常血钾组(3.5≤K<5.5 mmol/L),分别为123例和323例。收集入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资料,规律随访评估预后。结果低钾血症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高于正常血钾组[21(17.1%)比32(9.9%)](P<0.05)。低钾血症组比正常血钾组患者全因病死率高[4(3.4%)比4(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低钾血症、临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无胸痛均是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低钾血症是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医生应给予高度关注、改善A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8例 AMI患者,根据心电图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例(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例(NSTE‐MI组),均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近期疗效。结果38例A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2.6 d ,治愈或好转出院34例(NSTEMI组18例,STEMI组16例),死亡4例(NSTEMI组1例,STEMI组3例),两组近期疗效评价NSTEMI组优于STE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NSTEMI适宜采取非溶栓常规药物治疗,而对有溶栓指征的STEMI患者宜尽早实施溶栓治疗,以免耽误治疗黄金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类型和特点.方法 111例老年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60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1例,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梗死血清标记酶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收集两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高峰值并比较,并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TEMI组60例,其中年龄>75岁13例(21.7%);NSTEMI组51例,其中年龄>75岁31例(6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7.63,P<0.05).STEMI组血清肌红蛋白、CK-MB、肌钙蛋白分别为(609.88 ±64.32)、(93.55±28.87)、(53.47±8.56) μg/L,均明显高于NSTEMI组[(126.31±30.74)、(32.17±11.34)、(10.14±3.01) μg/L,t值分别为48.66、14.27、34.37,P均<0.01].STEMI组60例患者血清CK-MB、肌钙蛋白水平均升高[均为100%( 60/60)];而NSTEMI组51例患者肌钙蛋白均升高[100% (51/51)],CK-MB升高仅31例[60.8% (31/51)],两组CK-MB升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0,P<0.01).STEMI与NSTEMI组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75%分别为30例(50.0%)和13例(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P<0.01).结论 不同年龄段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类型不同,高龄老年人更多见的是NSTEMI,明确老年AMI患者的临床类型并了解其临床特点,对指导疾病的早期诊断、降低漏诊率、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入院时体表心电图(ECG)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及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QTd、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两组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 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评价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壁运动特点,探讨其评价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5例初发确诊AMI患者(AMI组)及4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其中AMI组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非ST段抬高型(NSTEMI)亚组和ST段抬高型(STEMI)亚组(包括左室前壁、下壁及右室心肌梗死),比较各组常规超声参数及STI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大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STEMI亚组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射血分数(R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壁心肌梗死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比较未见明显差异;STEMI亚组LVEF低于NSTEMI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PSS)、峰值径向应变(RPSS)、峰值环向应变(CPS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STEMI亚组心外膜LPSS及CPSS均高于STEMI亚组,心内膜LPSS及CPS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TEMI亚组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右室LPSS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均显示,整体LPSS与LVEF相关性最好。结论 STI技术可准确评价不同类型AMI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特点,准确检测AMI的受累范围及程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缺血分级,探讨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方法 为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收治STEMI患者223例,纳入标准:(1)缺血性胸痛≥30 min.(2)心电图可见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3)发病时间≤12 h.排除标准:(1)有束支传导阻滞;(2)有左室肥厚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形态进行缺血分级:2级缺血组(134例):ST段抬高但QRS波终末部无改变;3级缺血组(89例):除ST段抬高外,QRS波终末部扭曲且常伴R波增高与S波消失.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方面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发病12 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和溶栓后2h,3级缺血组ST段抬高的幅度(∑ST)均显著大于2级缺血组(P<0.01),溶栓后2h,ST段回降率显著低于2级缺血组(P<0.01);3级缺血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显著高于2级缺血组(P<0.01);两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或室颤、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级缺血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高于2级缺血组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发病到溶栓的时间和入院时心电图∑ST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而3级缺血的预测意义最强.结论 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呈3级缺血,溶栓后易于出现ST段回降不良,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小乐  苏永才  邓斌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2012,27(19):1667-1670
目的 分析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与梗死面积及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评价BNP在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短期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非心力衰竭初发AMI患者82例,按照心电图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比较各组BNP水平;并按照BNP水平分为BNP<100 ng/L组,BNP≥100~200 ng/L组和BNP≥200ng/L组,比较各组MACE的发生率.结果 STEMI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NSTEMI组,(208.4±180.2)ng/L vs(93.6±76.8)ng/L (P<0.01).BNP≥200 ng/L组MACE发生率高于BNP≥100~200 ng/L组和BNP<100ng/L组(分别为46.2%,8.33%,3.12%;P<0.01).BNP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相关(HR=0.985,95%可信区间CI=0.973~0.996;P<0.01).结论 AMI患者的BNP水平越高,梗死面积越大,近期MACE发生率越高,高BNP水平是与住院期间和短期MACE发生率相关的危险因素.BNP测定有助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心血管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42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后48 h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A组(34例,发生恶性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的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差异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患者进行体检和心电图检查,冠脉造影。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65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80例。胸痛6h内,12h,5d测定血清BNP与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和对照组50例(冠脉造影狭窄〈50%)比较分析。结果:STEMI组与NSTEMI组的BNP高于对照组(P〈0.05),STEMI组BNP高于NSTEMI组(P〈0.05),且AMI患者BNP与肌钙蛋白相关。结论:通过不同时间BNP浓度与cTnI浓度的比较,二者可用于AMI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高血压并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56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或无左心室肥厚(LVH)将其分为LVH合并STEMI者(328例)为Ⅰ组,无LVH的STEMI者(241例)为Ⅱ组,另选平素血压正常的STEMI 60例为对照组。观察3组的心电图特征(PTF_(V1)负值,∑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对应性导联ST段下移,QTC间期,室性心率失常,梗死部位),并进行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结果Ⅰ、Ⅱ组的各项心电图指标(PTF_(V1),∑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对应导联ST段下移,室性心率失常)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Ⅰ组的各项心电图指标变化强度大于Ⅱ组(P0.05)。此外,Ⅰ、Ⅱ组的并发症(泵衰竭、心肌梗死扩展、住院病死)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组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最高(P0.05)。致死原因主要为泵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P0.05)。结论高血压LVH患者突发AMI时心电图多项指标明显异常。PTF_(V1)、∑ST段抬高振幅及是否伴发室性心律失常对预后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度分层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6例,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组35例,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组35例;健康对照组26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检测心肌cTn-Ⅰ.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心肌cTn-Ⅰ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ST抬高的心肌梗死组患者之间心肌cTn-Ⅰ的含量比较亦有差异(P<0.05).结论 心肌cTn-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升高,是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明确诊断为A M I的患者180例,依据S T段抬高与否,将AMI患者分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及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同时收集非急性心肌梗死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并分析血浆Lp‐PLA2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血脂谱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肌坏死标志物肌酸激酶‐MB和肌钙蛋白‐I水平在STEMI组升高最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和NSTEMI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均随着左室射血分数下降而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提示,血浆 Lp‐PLA2水平与左心室射室分数呈负相关( P<0.05)。结论 AMI后血浆Lp‐PLA2水平与患者心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血浆Lp‐PLA2水平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入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48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2002—01/2008—11在丹东市中心医院及丹东市第一医院住院的心梗患者且资料完整的296例进行分析,其中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38例。结果:STEMI患者组的完全闭塞率明显高于NSTEMI组,而侧支循环比率明显低于NSTEMI组。NSTEMI患者的单支病变所占比率明显低于STEMI患者,多支病变及C型病变高于STEMI患者,NSTEMI组〉90%的狭窄比率明显高于STEMI组。结论:对两组病变进行分析发现:NSTEMI的多支病变,C型病变及〉90%的严重狭窄率均高于STEMI,解释了NSTEMI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STEMI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16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1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786例急性心肌梗死连续病例分为NSTEMI组(216例)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570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比较:(1)STEMI患者数明显多于NSTEMI患者(P〈0.01),比率是2.6∶1。(2)老年患者(≥65岁)、无胸痛、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左主干冠脉病变患者、漏诊在NSTEMI组显著高于STEMI组(P〈0.05,P〈0.01)。(3)CTnT≥3.0ng/ml、接受冠脉造影检查、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冠脉旁路移植治疗、LVEF≤55%、室壁瘤(30d)患者在STEMI组显著高于NSTEMI组(P〈0.05,P〈0.01)。(4)吸烟、冠脉无明显病变、单支至三支病变、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Ⅱ~Ⅲ度AVB及死亡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恶性心律失常及年龄≥70岁分别是影响NSTEMI死亡的重要因素。结论NSTEMI患者年龄大、危险因素多、左主干冠脉病变多,接受规范治疗少,并发症及死亡率与STEMI患者相似,因此NSTEMI是不可忽视的预后不良的严重疾病。不典型的胸痛及心电图改变容易漏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冠状动脉 Gensini积分与血钾水平的关系,指导治疗方案,制定临床决策,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STEMI的患者128例,按照入院血清钾水平分为低于3.50 mmol/L、高于3.50 mmol/L 两组,监测其18导联心电图并记录 PCI冠状动脉病变结果,前壁根据Aldrich公式,下壁根据Clemmensen改良公式计算心肌梗死面积,运用 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 1 2 8例 STEMI 患者中,低血钾发生率为29.7%(38/128),其中广泛前壁 STEMI发生率最高42.1%(16/38),下壁累及后壁 STEMI发生率最低5.3%(2/38);低钾组梗死面积小于20%者14例,20%~30%者14例,大于30%者10例,低钾组梗死面积明显高于血钾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钾组冠状动脉 Gensini积分小于50分者6例,50~80分者12例,大于80分者20例,低钾组冠状动脉 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血钾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浓度与梗死面积、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STEMI患者中低钾血症发生与梗死面积、部位密切相关,多为前降支、近段病变.且梗死面积越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越易出现低钾血症。将血钾控制在适当水平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临床实践中观察到AMI早期常常发生心律失常,导致患者猝死.本研究通过对ACS患者发病时血钾的测定,观察AMI包括ST段抬高、非ST段抬高心梗和UA血钾浓度变化,探讨血钾对ACS患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