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 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了解黑龙江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在就诊及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卫生费用支出情况及对家庭造成的经济负担,为相关部门制定帮扶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黑龙江省5个地市12所康复机构的314名ASD儿童的主要抚养人进行调查和访谈.结果 黑龙江省ASD儿童年均康复治疗总费用为6.44万,其中城镇为6.38万元,农村为6.53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患儿交通膳食费用、房屋租住费用均高于城镇患儿(P值均<0.05).ASD儿童康复治疗总费用占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93.7%,其中城镇为173.9%,农村为219.6%,农村明显高于城镇(Z=-3.250,P<0.01).无论城乡,康复训练、交通膳食2项支出占收入(85.1%,98.2%;54.4%,79.9%)和支出(33.0%,32.4%;21.5%,26.7%)比例最大,其次为房屋租住、就诊和药物治疗.调查对象中有118名(37.6%)享受惠民补助.结论 ASD儿童康复治疗费用给患儿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应该进一步扩大本地区惠民补助的覆盖率、提高救助金额,最大限度减轻ASD患儿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3.
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为改善孤独症儿童预后,对孤独症儿童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方法]将60例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儿童在接受评估后制定训练计划,同时培训家长,之后家长根据计划在家庭进行训练,特别强调根据孤独症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环境布置和视觉安排,按照预定的常规、程序时间表以及由上述训练要素构成的个人工作系统开展训练。要求每周7d,每天训练6h,于训练开始前以及6月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孤独症儿童量表的总分由训练前的76.2分下降至54.9分(P<0.01),量表的语言、社会交往、感知觉和行为四个分项目的分数也均有显著下降(P<0.05),表明通过训练在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异常感知觉状态和异常行为得到减少。[结论]以家庭为基地的结构化教育能够有效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2例儿童孤独症患儿进行评估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训练中应用结构化教育模式,将视觉线索应用到各个活动场所,强调作息时间和教学环境的结构化,强调工作组织的结构化。每周5 d,每天6 h,共训练6个月。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及C-PEP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2例患儿孤独症儿童量表平均总分由训练前的(96.09±18.95)分下降到(54.91±14.10)分(P<0.001),量表中言语、社交、感知觉、行为四个分项目得分显著下降(P<0.001)。C-PEP评估功能发展平均分值由训练前(28.00±11.08)提高到(48.00±11.27),年龄当量提高(9.00±5.32)个月,扣除生理增长6个月,实际年龄当量增长(3.00±5.32)个月。【结论】结构化教育治疗对孤独症是一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洁  张玉玲  关玉  宋双双 《中国校医》2020,34(4):312-314
目的探讨机构联合家庭新康复模式对儿童孤独症早期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孤独症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为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模式,观察组接受机构联合家庭新康复模式,比较2组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中文版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ATEC(语言、社交、行为、感知觉)评分、ABC评分(56.31±5.24)较对照组(65.92±4.57)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C-PEP评分(57.34±5.53)较对照组(49.15±4.6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构联合家庭康复模式可有效改善孤独症患儿的早期社会功能,减轻其临床症状及心理障碍程度,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家庭健康教育处方对农村地区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入院当天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进行心理测评,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的11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月-2012年4月实施健康处方前的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2013年1月开展患者入院家庭健康处方的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入院家庭健康教育处方,两组患者出院时重新测评SAS、SDS并比较。结果:出院时,观察组的SAS、SDS得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入院家庭健康教育处方可以改善农村地区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ASD儿童长期、高强度的康复训练大大增加了其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严重影响家长的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现阶段中国ASD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养护负担、亲职压力等现状以及目前国家针对ASD的救助和帮扶政策,提出了减轻ASD患儿家庭疾病负担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供相关人员了解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情绪问题会影响儿童情绪行为的发育,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关于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结果。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与情绪症状对母亲自身养育能力的影响作用;之后研究方向逐渐转向亲子互动,母婴依恋等交互影响方面;近年来关于儿童自身适应性和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将通过外在环境和内部生理改变两方面来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功能,并导致儿童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情绪问题,这些影响作用也可能会通过新的代际基因传递持续发挥作用。而存在抑郁或焦虑情绪的母亲,若能在养育过程中与儿童保持良好的互动,使用倾听和鼓励等支持性的养育行为,以及在面对儿童时努力抑制自己的负性情感,有可能阻止精神症状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9.
卢云  王艳娟  吴晓庆  陈娟  郑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5253-5255
目的: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9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及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评估疗效。结果:经过9个月的结构化训练,48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及自理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后,48例患儿的语言、社交、感知、行为4方面得分及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患儿C-PEP评估各项目分值较训练前显著提高。结论: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晶  陈莉 《中国学校卫生》1997,18(4):289-290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目拟家庭因素调查表对770名在校初中学生进行调查,其焦虑和抑郁检出率纷别为38.83%和59.35%,以轻度为主;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良的家教方式、与父母关系不和、父亲文化素质低等是初中生产生抑郁、焦虑的重要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4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增加社会适应性而进行结构化教育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方法,对87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研究,其中46例为研究组,在专业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结构化教育训练,其余41例为对照组,未接受该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父母全程参与。6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于治疗前、3个月末、6个月末分别有专业医师指导患儿看护者采用ABC量表、ATEC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与训练前相比,研究组治疗结束后ABC量表得分、ATEC量表总分及各项得分均降低,其中ABC量表得分、ATEC量表总分、ATEC量表语言项得分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余各项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量表、ATEC量表及各项得分也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及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结构化教育对孤独症儿童症状的改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非倒退型与倒退型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及发展特点。【方法】对1999~2006年在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接受教育的275名孤独症学生进行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克氏行为量表(Clancy Behavior Scale,CABS)测量。【结果】非倒退型孤独症患儿中,高龄组比低龄组语言能力明显改善,但感觉、行为问题增加;倒退型孤独症患儿中,高龄组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异常程度增加。倒退型孤独症患儿症状比非倒退型严重,低龄组表现为社会交往方面问题较大,高龄组除了交往问题,还有模仿能力更加异常和反抗学习。【结论】倒退型与非倒退型孤独症儿童临床特征、发展模式有所不同;应提高倒退型孤独症患儿的模仿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其与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以期全面干预ASD儿童及其家庭。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于泉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5~6岁孤独症儿童71名,并同期入组性别、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学龄前期儿童71名;对所有被试进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版)评定,同时由其母亲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定。结果 1)孤独症男童组的CBCL总分、交往不良、多动、违纪、社交退缩和攻击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80、-9.417、-5.745、-5.109、-8.869、-3.510,P<0.001),体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Z=-2.767,P=0.006)。ASD女童组的CBCL总分、多动、残忍、社交退缩、分裂强迫和攻击性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3.726、-3.356、-2.292、-4.339、-2.226、-2.476,P<0.05)。2)两组ASD儿童母亲的SAS、SDS总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Z值分别为-6.848、-3.126、-6.385、-2.183,P<0.05)。3)ASD男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男童的CBCL总分、多动、违纪、攻击性、体诉、抑郁、强迫因子分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ASD女童母亲的SAS、SDS总分与ASD女童的攻击性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学龄前期ASD儿童存在较多的情绪行为问题,其母亲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情绪;两者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应对学龄前期ASD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及其母亲的焦虑抑郁情绪予以关注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孤独症儿童膳食及营养状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的营养状况,以便临床能有效地进行监测和干预。 方法 募集孤独症儿童及正常发育儿童各53例,由家长完成受试儿童3 d的膳食记录评价膳食摄入情况,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评价血清营养素水平,并进行体格检查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 结果 两组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B6、锌和钙的摄入水平与我国该年龄段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相比较均<80%,表明我国儿童上述营养素普遍摄入不足;而维生素B1、B2和叶酸的摄入水平两组儿童均属于边缘不足(为该年龄段儿童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的81%~100%);孤独症儿童维生素C和钙摄入不足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儿童血清锌水平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孤独症儿童血清钙和叶酸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发育儿童,且血清钙水平还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孤独症儿童的ZWA、ZBMIA及BMI指数,及6岁以下孤独症儿童ZWH均明显高于正常发育儿童,但两组儿童生长问题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发育儿童均存在营养缺乏情况,但孤独症儿童更为严重,特别是钙、锌、维生素C和叶酸的缺乏较正常发育儿童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叶酸对参与结构化教育的孤独症儿童的辅助治疗效果,为进行靶向营养干预及综合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方法。随访66名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孤独症儿童,遵循自愿原则分为叶酸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Scale,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s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和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 3)对其3个月前后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ABC、CARS、ATEC量表总分均降低,PEP 3量表各项得分(除行为特征 非语言外)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后各量表差值显示,叶酸干预组孤独症儿童ATEC量表中的语言交流项、PEP 3量表中的认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项的差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在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同时补充叶酸,对认知和语言交流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参与结构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国内外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焦虑评估工具心理测量学属性进行系统评价,为该领域实践和研究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11个中英文数据库,筛选以ASD儿童(年龄<18岁)为对象并且文献主题为焦虑测量工具的编制和/或性能评价的原始研究文献,基于选择健康测量工具的共识标准(COSMIN)对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31篇英文文献、16个ASD儿童焦虑测量工具,其中10个工具为典型发育儿童制定,5个工具专为ASD儿童编制,1个工具为同时测量典型发育儿童和ASD儿童焦虑而研制。所有测量工具中,孤独症儿童焦虑量表(ASC-ASD)测量学属性最佳。结论 ASC-ASD是目前最为推荐的ASD儿童焦虑评估工具,尚未发现国内关于该工具的研究文献,可优先考虑对其进行翻译修订、评价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There is debate about the type and intensity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that is most helpful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problem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home‐based programme provided over 12 months resulted in sustained improvement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ur 12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ea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 and families who benefited most from the intervention were also studied. Metho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59 children, aged 3–5 years, attending two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entres in Melbourne, Australia. Intervention Half of the subjects received an additional home‐based programme consisting of 40 weekly visits. Main outcome measures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and 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Revised, Preschool Behaviour Checklist, Bayley Behaviour Rating Scale and Behaviour Screening Questionnaire. All tests administered pre‐intervention, following the intervention and 12 months later.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Family stress, support and empowerment. Results Fifty‐four children completed the assessments 12 months after conclusion of the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ment in aspec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hildren who received the extra intervention was sustained 1 year later (P= 0.007) while significant behavioural differences post intervention were not. Analyses of the data by the Reliable Change Index indicate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occurred in non‐verbal areas. In contrast to the control group who deteriorated, language skill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mained stable. Improve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tress in the families. Conclusion Improvements following the provision of a home‐based programme to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were sustained 1 year later. Children from highly stressed families appeared to benefit most, reinforcing the importance of involving families in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