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瘫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 是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脑瘫的定义及演变、病因、诊断年龄、分型、合并症、诊断策略等方面研究进行探讨, 以期对脑瘫诊断规范化和防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尹凤 《工企医刊》2009,22(2):17-19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的治疗时机、高危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康复中心2005年12月13日~2006年11月11日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病例资料。结果:多数患儿于1岁以后就诊,1岁前就诊的只占25%,6个月以内的只有1例,住院病人以痉挛型四肢瘫多见,多数患儿伴有早期症状,如易惊、异常哭闹或异常安静、喂养困难,好打挺,4个月~5个月不会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手口眼不协调等,影像学检查异常率高达87%,高危因素中仍以早产、窒息、病理性黄疽最常见。结论:脑瘫病因复杂,但对于有早产、窒息、病理性黄疸等高危因素的小儿,结合其早期症状、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减少病残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786例脑性瘫痪高危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产期的各种高危因素往往是脑性瘫痪的重要病因 ,这些因素可能是多个重叠 ,也是早期脑性瘫痪诊断的重要线索。对已确诊的 786例脑性瘫痪患儿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 ,报告如下。1 调查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1993~ 1999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脑性瘫痪专科门诊及住院康复患儿 ,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 〔1 ,2〕共 786例 ;男性 5 16例 ,女性 2 70例。 <8月龄 30 5例 ,<12月龄 36 1例 ,<18月龄 16 5例。痉挛型 5 2 6例 ,手足徐动型 12 4例 ,混合型 86例 ,软瘫型 5 0例。1.2 方法 由参加专业培训的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登记 ,调查内容〔3~ 6…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73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明确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情况,以便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27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改变以及伴发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73例患儿以痉挛型54.2%最多见,其次为肌张力低下型14.3%和混合型13.9%,强直型最少见0.7%。围产期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42.5%、新生儿窒息35.9%、早产27.5%、低出生体重32.6%;250例脑性瘫痪共计有500余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每个患儿平均大于2个高危因素。头颅CT或头颅MRI异常率达90.4%,脑电图异常率37.4%。伴发疾病异常率为78.8%,其中以语言障碍及智力低下最多见,分别为67.0%、64.7%,癫痫为20.5%,视觉障碍最少5.6%。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脑性瘫痪患儿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的异常率较高,对脑性瘫痪及癫痫的病因及预后可能有提示作用。脑性瘫痪患儿多合并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等并发病。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各种原因构成高危因素,将其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因素。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早期进行脑瘫综合康复治疗,不仅能促进脑损伤的恢复,控制疾病发展,还能使患儿获得正常的运动功能或减轻残疾程度。小儿脑瘫在早期表现不典型,部分症状与一些营养发育性疾病类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双)胎脑瘫儿童高危因素与脑瘫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32个家庭60例多(双)胎儿童产前母体因素、产时及新生儿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应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测查,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多(双)胎儿童脑瘫发生率为81.6%,其中有1种、2种、3种及4种以上高危因素的脑瘫发生率分别为73.3%、80.0%、85.7%、100.0%(t=12.976,P=0.011)。脑瘫高危因素依次为低出生体重(88.3%)、早产(73.3%)、窒息(21.6%)、先兆流产(21.6%)、高胆红素血症(15.0%)、缺氧缺血性脑病(13.3%)、蛛网膜下腔出血(8.3%)、早破水(13.3%)、孕早期感染(11.6%)、低血糖(10.0%)、妊高征(10.0%)、宫内窘迫(3.3%)、器械助娩(3.3%)。所有脑瘫患儿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其中6月以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患儿总有效率为100.0%,1岁以后开始综合康复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45.0%(t=21.103,P=0.000)。结论:多(双)胎儿易发生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等高危因素,且所合并的高危因素越多其脑瘫发生率越高(P<0.05)。早期发现和早期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8年3月就诊的227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27例脑瘫患儿中男性是女性的3.05倍,常见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感染,有1种或1种以上高危因素的占94.3%,农村较城市多。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低体重,防止新生儿窒息发生;孕期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提高家长及医务人员对早期诊断的认识等都是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脑瘫患儿286例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分析,总结脑瘫的发病原因.方法对确诊的286例脑性瘫痪患儿,从病史及临床诊断中分析其脑瘫的发病原因.结果在多种发病因素中,以早产儿及新生儿窒息发病率最高,分别为34.62%和30.07%,有34.26%的婴儿发病有2种或2种以上因素同时存在.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注意新生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防止新生儿窒息和防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以及减少一切有损新生儿的因素,都是预防脑性瘫痪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了解脑瘫患儿家庭社会因素及就诊过程中医疗保健服务利用现状,寻找影响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及门诊康复治疗12 ~24个月的脑瘫患儿207例,通过与患儿家长访谈后填写调查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脑瘫早期的诊断率为37.20%,母亲学历、居住地、是否及时就诊、就诊医院级别、是否对高危儿有认知五种因素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85.99%患儿有高危病史,其中只有6.18%患儿纳入高危儿管理.39.13%患儿曾历经在县级以上医院多次辗转就诊后明确诊断.结论:脑瘫患儿是否能得到早期诊断与母亲及医务人员对脑瘫的认知程度、儿童保健管理及高危儿管理是否规范有关;加强脑瘫知识宣传,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及高危儿母亲对脑瘫患儿的识别能力,切实做好儿童保健、高危儿的管理以利于脑瘫患儿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0.
儿童脑性瘫痪60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脑性瘫痪(脑瘫)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探讨综合干预措施。[方法]对1997~2004年在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行病残儿医学鉴定的60例脑瘫患儿的病史资料和辅助检查报告进行分析。[结果]60例脑瘫儿,按瘫痪形式分为痉挛型42例、手足徐动型12例、肌张力低下型2例、混合型4例,按受损部位分为四肢瘫26例、双瘫15例、截瘫3例、双重性偏瘫8例、偏瘫6例、三肢瘫2例。有2种合并症的20例,3种合并症的28例,4种合并症的12例。出生低体重、早产、窒息和先天颅脑畸形是脑瘫最常见的发病原因。[结论]脑瘫严重危害小儿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以降低脑瘫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0例病例组脑瘫患儿与40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两组进行比较,经多因素分析得出,单胎、家庭月收入≥3 000元、孕前健康、在医疗保健单位产前检查等为保护因素。胎龄<37周、新生儿患有疾病、夫妻经常发生口角、非城镇户口、在新装修房子结婚怀孕、不良孕产史、孕期失眠、感到有压力为危险因素。 结论 通过对脑瘫高危因素研究,关注脑瘫高危因素,进一步预防高危因素的发生,从而降低脑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整理分析婴幼儿出生时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引起小儿脑瘫的产科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南宁1998年登记在册的150806名婴幼儿(1~6岁)的临床资料,对引起脑瘫的产科主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单胎脑瘫发生率为0.65‰,双胎发生率为48.00‰,三胎发生率为535.71‰;单胎、双胎和三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6.74,P<0.01)。在有感染发生的689例中,脑瘫发生率为110.30‰;无感染发生的150117例中,脑瘫发生率为0.17‰(χ2=493.82,P<0.01)。在出生体重<2000g的2078例中,脑瘫发生率为10.11‰,出生体重≥2000g的5350例中,脑瘫发生率为2.99‰,出生体重越低的新生儿脑瘫发生率较高(χ2=154.15,P<0.01)。结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感染是引起脑瘫的主要因素,其中胎数越多,脑瘫发生率越高;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脑瘫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儿童脑瘫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脑瘫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6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0~6岁维吾尔族脑瘫患儿286例,与相同年龄段的维吾尔族健康儿童572名作比较,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瘫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影响脑瘫发生涉及遗传因素、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多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该种族儿童脑瘫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近亲结婚、脑病家族史、母孕期感染、母不良孕产史、胎龄<32周、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重度黄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儿童脑瘫的发生涉及多种危险因素,应积极加强对各危险因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以降低儿童脑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The energy intakes of 13 children [seven girls, six boys, mean age 10 years (s.d. 4; range 4–15 years)] with cerebral palsy attending a residential school were measured by 3-day weighed dietary record. Energy intake averaged 340 kj/kg per day (s.d. 93; range 102–424)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group mean 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 (271 kj/kg per day, s.d. 70; range 144–395). The mea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day to day energy intake was 14%, and food energy not consumed (plate waste and food unsuccessfully ingested) averaged 22% of energy intake. Within the group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of marked differences in energy intake between different diagnostic types of cerebral palsy or between children of different feeding/eating ability, although the sample size was too small to detect small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in intake. Energy intake was somewhat higher than that reported in some other studies, but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he unusually high energy intakes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in some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Irania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CP). Participants were 274 (male?=?62%; female?=?38%) children with CP, 6- to 12-years old (mean?=?1.64) and their parents. Several standardized measures were used to assess social participation, ga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of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ype of CP, Manual ability level and cognitive level (IQ) appear to be strong predictor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between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其与临床分型、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149例0~6岁脑性瘫痪住院患儿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值,计算其低体重、发育迟滞、消瘦及贫血率;并分析营养不良各项指标与脑瘫类型、临床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之间的关系。与正常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低体重、发育迟滞、消瘦及贫血率分别为:31.54%、33.55%、41.28%、28.85%,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均明显较正常儿童高。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及痉挛型进行比较中,低体重及消瘦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迟缓与贫血在这两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其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6.6%、31.43%、24.76%、28.57%。营养不良与脑性瘫痪的分级在低体重、发育迟缓及消瘦分组中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不良比正常学龄前儿童明显高。加强其营养不良的干预力度是非常有意义及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屈光状态和斜弱视情况及特点,制定多学科的综合康复计划,促进患儿的视力能康复。方法对4~14岁的122例(244眼)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眼位检查,散瞳验光等检查,并记录详细的既往病史。结果本组脑瘫患儿中屈光不正220眼,发生率90.2%,其中80%经屈光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并以复性远视散光、远视和混合散光为主。屈光不正状态在痉挛型和其他类型脑瘫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斜弱视发生率13.1%,其中痉挛型脑瘫占50%,主要病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结论重视脑瘫患儿的屈光矫正,特别是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痉挛型是斜弱视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脑瘫类型。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是继发于婴幼儿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姿势和运动发育障碍。近20年来,人们不仅只关注脑瘫儿童的肢体残疾问题,还会关注其营养健康问题。已有的研究发现脑瘫儿童存在多方面的营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脑瘫儿童的预后,还会影响脑瘫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预期寿命。脑瘫儿童的营养问题已被康复临床所关注。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多维度分析影响脑瘫儿童营养状况的因素,希望为脑瘫儿童的临床营养干预提供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刘晓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60-5461
目的:通过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选取某社区25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患儿15例,对照组患儿10例。观察组患儿进行社区化管理康复培训,对照组患儿进行普通家庭式康复训练。利用GMFM级别评分对患儿进行粗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儿经过6个月的个体化社区管理康复化训练后,其GM-FM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有效的社区化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有助于脑瘫患儿身体功能的恢复,目前越来越受到社区脑瘫家庭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