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苦瓜蛋白对BALB/C小鼠柯萨奇B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机制,以核因子κB为对象,来观察苦瓜蛋白的调节作用。从苦瓜果肉中提取苦瓜蛋白后,将动物分为5组:病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分别在实验的第0d,3d,7d,14d和第21d处死动物,提取核蛋白,在用BCA方法进行蛋白定量后作凝胶滞留分析(EMSA),测定核因子κB的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病毒对照组在第21天时仍然有一定量的核因子κB活化,且其活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高、低剂量的苦瓜蛋白对核因子κB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核因子κB几乎看不到活化,低剂量组比病毒对照组核因子κB活化程度明显降低;(3)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核因子κB只有低水平活化。结果提示,苦瓜蛋白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核因子κB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及其抑制因子IκB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力及其抑制因子IκBα的影响.方法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学说,炎症学说是A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学说。核因子-κB(NF-κB)是炎症反应中的主要转录因子,参与炎症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基因调控。NF-κB抑制蛋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活动,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探究中医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干预治疗AS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颅内出血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与抑制因子κBα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因子κBα(IκBα)的表达变化。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后6h、1d和3d实验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定量Ⅶ型胶原酶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NF-κB及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脑出血后6h,NF-κB蛋白表达增加,1d增加最为明显,广泛表达于血肿周围组织、远区皮质、海马等部位,并有核移位现象。在脑出血后6h、1d、3d,NF-κB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5、0·32±0·09、0·25±0·07,与正常对照组的0·08±0·01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脑出血后6h、1d、3d,IκBα吸光度值分别为0·15±0·06、0·12±0·04、0·14±0·05,与正常对照组的0·30±0·07比较,IκBα表达量均减弱,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NF-κB参与了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损害过程,而IκBα可能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0蛋白及其抑制蛋白IκBα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1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中NF-κBP50、IκB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NF-κBP50、IκBα蛋白的胞浆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但其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癌组织中IκBα蛋白的胞浆和胞核阳性率均高于NF-κBP50蛋白(P均<0.01),但无相关关系.结论 NF-κBP50、IκBα蛋白的胞核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郭红娟  朱光发 《国际呼吸杂志》2013,33(18):1402-1406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调控多种基因表达的核转录因子,其活化失调不仅与各种炎症性疾病有关,而且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NF-κB可能是抗癌药物治疗的靶点,为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脉心康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高脂血症组(模型组)、洛伐他汀组及脉心康组,相同遗传背景的同龄正常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原位杂交观察各组主动脉核因子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的强度。结果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核因子κB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明显降低(P<0.01)。光镜下发现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核因子κB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阳性表达细胞极少见;模型组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棕褐色颗粒较多见,且棕褐色颗粒染色均较深;脉心康组主动脉壁可见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胞质内阳性表达的棕褐色颗粒,但远较模型组少,棕褐色颗粒染色深浅较均匀。结论脉心康可降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核因子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核因子 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是一类多效性的核转录因子,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症肺炎的病理生理学涉及复杂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网络,NF-κB是导致网络激活、促进重症肺炎发展的中枢,更重要的是NF-κB途径的阻断可改善其异常的病理生理及预后.因此,将NF-κB作为重症肺炎治疗靶点是一个有价值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对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力及其抑制因子ⅠκBα的影响。方法: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MPA对于一般培养状态和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激活的内皮细胞的NF-κB的活力,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PA对NF-κB抑制因子ⅠκBα的作用。结果:PMA显著激活内皮细胞中的NF-κB活力,降低ⅠκBα的蛋白水平。MPA可以降低一般培养状态下和PMA激活状态下的NF-κB活力并抑制两种状态下ⅠκBα蛋白的降低。结论:MPA可以增加内皮细胞的ⅠκBα蛋白水平,降低NF-κB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β-淀粉样蛋白、核因子-κB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的病理改变,对β-淀粉样蛋白毒性作用机制,虽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尚不明了。核因子κB是一种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转录因子,近年发现它可与阿尔茨海默病相互作用而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核因子-κB的激活既可介导阿尔茨海默病致炎症介质产生、自由基生成增多、诱发细胞凋亡等病理损伤作用,又是β-淀粉样蛋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所需,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核因子-κB如何介导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治疗学提供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调节内皮祖细胞炎症因子的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方法采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内皮祖细胞炎症,以慢病毒为载体将血管生成素1导入内皮祖细胞中,使用特异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抑制核因子κB,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祖细胞中血管生成素1蛋白和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随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内皮祖细胞中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结果转染血管生成素1基因内皮祖细胞中能够成功表达血管生成素1蛋白,而经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抑制后核因子κB蛋白未见明显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组相比,血管生成素1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血管生成素1+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素1可能通过核因子κB信号传导通路影响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氯沙坦对球囊成形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及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采用内皮剥脱后高脂饮食 (含 1.5 %胆固醇 )喂养制作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然后对狭窄部位行球囊成形术。术后氯沙坦组给予氯沙坦 10mg/(kg·d)口服 ,对照组只喂生理盐水 ,4周后取腹主动脉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核因子κB、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巨噬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1的表达。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氯沙坦组内膜厚度 /中膜厚度比值、内膜面积 /中膜面积比值均显著减少 (P <0 .0 1)。氯沙坦组新生内膜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 (P <0 .0 1和P <0 .0 5 )。核因子κB及其靶基因产物细胞间粘附分子 1水平亦因氯沙坦的干预而明显减少(P <0 .0 1和P <0 .0 5 )。结果提示 ,氯沙坦明显抑制球囊成形术后内膜增生 ,其机制可能为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进而抑制核因子κB ,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细菌脂多糖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合成和核因子-kB活化的影响,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细菌脂多糖刺激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随刺激剂量和时间的变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核因子-Kb在单核细胞的激活随刺激时间的变化。发现核因子-kB在接受刺激15min-1h之间,随刺激时间的延长逐渐从胞质向胞核转移,1h达高峰。细菌脂多糖呈浓度依赖性(1-1000μg/L)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合成,肿瘤坏死因子α在刺激后1h出现,6h达到高峰,其合成出现在核因子-kB的活化后。以上提示细菌脂多糖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内核因子-kB来诱导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活性 ,研究核因子κB活性与C反应蛋白、斑块稳定型等的关系 ,以明确核因子κB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判断价值。测定入院时 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和 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 ,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 2周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 ,并行血压、血脂、血C反应蛋白等检查。结果发现 ,入院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的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为 0 .6 94± 0 .16 ,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入院两周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n =2 8)核因子κBp5 0吸光度值降低 (0 .15 7± 0 .0 5 9) ,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p5 0的吸光度值与血糖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r=0 .5 12 ,P <0 .0 1) ,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r=0 .771,P <0 .0 1)。结果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增高 ,可以反映斑块的不稳定型与破裂 ,并有助于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苦瓜蛋白对凋亡的关键酶半胱天冬酶 3及凋亡的调节作用 ,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方法从苦瓜果肉中提取苦瓜蛋白。将BALB/C小鼠分为 4组 :病毒对照组、正常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 ,分别在第 0天、第 3天、第 7天和第 14天各处死 5只小鼠 ,第 2 1天全部处死动物 ,心肌组织半胱天冬酶 3活性测定按照CAL BIOCHEM公司的试剂说明书进行 ,并稍加改正 ,凋亡鉴定按照Oncogene公司的TdT DNA裂解片断末端原位标记试剂说明书进行。结果发现 ,①病毒对照组第 7天开始出现半胱天冬酶 3活性 (0 .6 3± 0 .2 1pmol/min ,n =5 ) ,第 14天的活性 (10 .9± 1.5pmol/min ,n =5 )显著高于第 7天 ,第 2 1天的活性 (12 .6± 1.3pmol/min ,n =5 )又高于第 14天。②药物治疗组 ,只有一个第 2 1天的标本有半胱天冬酶 3活性 (0 .4 1pmol/min) ,其它两组均未检测到此酶的活性。③DNA裂解片断末端原位标记法发现 ,病毒对照组在第 7天心肌中有少数细胞凋亡 ,第 14天、第 2 1天凋亡细胞明显增多 ,在非病变区域可发现单个凋亡的心肌细胞。治疗组未发现凋亡细胞 ,其它两组也未发现凋亡细胞。结果提示 ,CVB3病毒性心肌炎中发现有明显的凋亡现象 ,凋亡和半胱天冬酶 3发现于第 7天 ,且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加重(增强 ) ;苦瓜蛋白可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以制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檗碱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每日灌服小檗碱。第5周麻醉处死,取右侧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因子кB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核因子кBp6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颈动脉血管内膜明显增生,内膜下和中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小檗碱组的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小檗碱组核因子кBp65阳性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19.58±2.60比2.00±0.93,P<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37.50±2.45,P<0.01)。小檗碱组核因子кBp65mRNA(0.42±0.0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0.61±0.1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0.57±0.1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8±0.04、0.20±0.04和0.33±0.05,P<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66±0.16、0.81±0.11和0.76±0.03,P<0.01)。核因子кB的活性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表达量明显相关(r=0.926,P<0.01;r=0.958,P<0.01)。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кB活性以及降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而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核因子κB活化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与蛋白激酶Cα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检测不同阶段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与蛋白激酶Cα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核因子κB活性呈逐渐增高趋势 ,在4周时即有升高 ,其峰值出现于 12周时 (与对照组相比P <0 .0 1) ;其三个不同时相点的核因子κB活性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 4周时可见低水平的表达 ,12周时呈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以新生内膜及中膜为主。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 4周时可见较弱的蛋白激酶Cα蛋白表达 ,主要在新生内膜 ,12周时蛋白激酶Cα蛋白呈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以新生内膜及中膜为主。原位杂交检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 4周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RNA表达明显上调 ,阳性信号主要集中于新生内膜 ,12周时则呈强阳性表达 ,表达部位以新生内膜及中膜为主。不同阶段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蛋白激酶CαmRNA表达变化其分布和强度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mRNA相类似。通过上述实验结果 ,结合细胞增殖调控的理论基础 ,我们推测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后 ,动脉壁血管细胞受多种因素刺激而激活蛋白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和核因子κB抑制因子激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并用正常血糖—高血浆胰岛素钳夹技术评估。胰岛素抵抗大鼠给予辛伐他汀10mg/(kg.d)治疗。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和核因子κB抑制因子激酶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饲料喂养组大鼠葡萄糖输注率明显低于基础饲料喂养组[0.76±0.28mg/(kg.min)比4.26±0.70mg/(kg.min),P<0.01]。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高脂未治疗组大鼠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0.25±0.12比0.29±0.11,P>0.05),但均明显低于基础饲料喂养组(1.18±0.12,P<0.05)。辛伐他汀治疗组大鼠脂肪组织中核因子κB抑制因子激酶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高脂未治疗组(0.15±0.03比1.21±0.03,P<0.05),与基础饲料喂养组差异无显著性(0.15±0.03,P>0.05)。除外辛伐他汀干预作用后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与核因子κB抑制因子激酶mRNA的表达负相关(r=-0.97,P=0.000)。结论辛伐他汀不能增加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但能使升高的核因子κB抑制因子激酶mRNA表达水平得以恢复,这可能得益于辛伐他汀调脂作用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建立兔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观察损伤病灶内血管内膜增生状态,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即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白三烯B4(LTB4)的表达水平,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否具有通过抗炎而稳定斑块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36只新西兰雄性健康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治疗组,每组12只。每组再分为A、B、C 3个亚组,每个亚组4只。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高脂组与治疗组给予高脂饲料,两周后行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对照组仅暴露颈动脉但不损伤内膜(即假手术);其余两组进行空气干燥术损伤动脉内膜;治疗组于术前3天开始给予ATRA灌胃。分别于术后1、2、4周处死A、B、C 3个亚组动物,取病变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测量所取血管横截面的内膜面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兔血清PAF与LTB4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未见内膜增生,PAF及LTB4有正常少量表达;高脂组内膜增生明显,管腔狭窄甚至变形,管壁不规则脂质斑点形成,PAF(281.3±14.6 ng/L)及LTB4(42.79±0.18 ng/L)表达显著增多(均P<0.05);治疗组内膜增生程度介于对照组与高脂组之间(P<0.05),PAF及LTB4的表达水平亦介于对照组与高脂组之间(P<0.05)。结论 ATRA可以显著抑制动脉内膜损伤病灶内膜增生,其机制可能与ATRA抑制PAF的激活和表达,减少炎性趋化因子LTB4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