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究Wnt信号通路中ZNRF3和RNF43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意义。方法收集41例B-ALL患儿初诊(ND组)及化疗第33天的骨髓样本。初诊时依据危险度分为低危组(n=13)、中危组(n=17)和高危组(n=11)。41例患儿于化疗第33天骨髓均达到完全缓解(CR),定为CR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D组、CR组ZNRF3及RNF43 mRNA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ND组ZNRF3、RNF43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CR组明显减低(P<0.05)。低危组ZNRF3、RNF43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危组(P<0.05)。结论初诊时ZNRF3和RNF43低表达可能与儿童ALL发生相关,其相对高表达可能与低危险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从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临床四方面对Ph^+ALL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Ph^+ALL发生率为7.1%,核型主要以Ph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嵌合(3/6)治疗后基本消失,免疫分型以B型为主(6/6),其它系列抗原以CD2,CD13,CD34高表达,形态学以L1多见(5/6),临床上以年龄大,白细胞计数高,治疗效果差及缓解持续时间短为特点,提示,Ph^+ALL是一组恶性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3.
Livin蛋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ivin蛋白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法(SP法)检测Livin蛋白在40例ALL和同期住院20例非白血病儿童的骨髓组织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儿童ALL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ALL患儿40例骨髓组织中L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较对照组(5%)明显增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16例患儿骨髓组织中7例完全缓解,其L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未完全缓解者(P<0.05)。结论Livin蛋白在儿童ALL骨髓组织中高表达,Livin蛋白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和化疗耐受机制过程。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前Seeger等首先合成氨基喋呤,Far-er等试用后证明它可使儿童急性白血病短暂缓解,从此揭开了用化疗治疗儿童致死性白血病的序幕。20年前Aur等对3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  相似文献   

5.
6.
患儿 男 ,8岁半。因面黄、发热 1周入院。入院前 1周开始发热 ,体温 38~ 39℃ ,伴寒战 ,面色苍黄 ,精神食欲差。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 1 9× 10 9/L ,血红蛋白 6 8g/L ,血小板6 0× 10 9/L。骨髓常规检查示原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占 0 86 ,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体检 :体温 38 5℃ ,贫血貌 ,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 ,心音有力 ,肝肋下 3cm ,脾肋下 4cm ,质韧边钝。入院复查骨髓 ,仍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占 0 84(L2 型 ) ,骨髓组化染色糖原染色阳性为 5 0 % ,积分值 5 6 ,POX阴性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Wnt信号通路中散乱蛋白(DVL)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取33例新发ALL患儿为病例组,根据危险度将ALL患儿分为低危组(n=14)、中危组(n=5)和高危组(n=14);2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为对照组。采集病例组患儿初发及诱导治疗第33天时,以及对照组骨髓血各2 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骨髓血细胞DVL1、DVL2、DVL3 mRNA表达。结果 病例组初发期DVL1、DVL2、DVL3 mRNA表达水平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缓解期DVL2 mRNA水平升高(P < 0.05)。DVL2 mRNA表达水平在病例组初发期及缓解期均高于DVL 1、DVL 3 mRNA (P < 0.05)。高、中危组DVL1、DVL2 mRNA表达水平高于低危组(P < 0.05)。DVL2 mRNA表达水平在低、中、高危组均高于DVL1、DVL3 mRNA (P < 0.05)。结论 Wnt通路中DVL,尤其是DVL2的表达变化可能对儿童ALL的发病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细胞周期中存在节点 (checkpoint) ,对细胞周期起重要调控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位于G1期 ,称为起始点(START)。周期蛋白D作为细胞周期G1期的主要正性调节因子 ,可以推动细胞进入S期。已证实其过度表达可促使细胞越过节点的控制 ,并与多种恶性肿瘤有关[1] 。目前的研究主要限于对周期蛋白D1和实体瘤的研究。本实验检测了 30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中 3种周期蛋白D(D1、D2和D3 )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材料及方法1 标本 :30例ALL病例按FAB标准诊断 ,并经免疫分型证实。其中男 19…  相似文献   

9.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危险分层可用以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但临床特征提示预后良好以及早期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仍占复发和死亡患者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研究与复发相关的基因异常将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治愈率.CRLF2基因的异常表达与JAK变异、BCR/ABL1样信号、IKZF缺失相关,其高表达与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高危复发及不良预后相关,但其预后价值尚有争议.该文阐述CRLF2基因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儿科6年来收治的9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临床总结和分析,初治57例,复治40例。初治组中43例采用VDLP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完全缓解(CR)率为100%,复发率为6.9%(3/42),2例为骨髓复发,1例为睾丸白血病复发,无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本采用VDLP方案诱导缓解的另14例初治病人CR率为75%。复治组中VDLP再诱导缓解的CR率为69.2%。非VDLP丙诱导缓解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检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在临床上的意义,探讨其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一种胞浆与胞膜、特异与敏感的标志相结合,CD45/SSC双参数图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FCM)对67例儿童B系ALL在诱导治疗结束时(诱导第28~37d)进行MRD监测。结果:67例随访病人低危组为18例,中危组为35例,高危组为14例,MRD在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高危组的MRD(+)率明显较低、中危组高(P<0.005)。MRD与起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MRD在早期治疗反应上也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MRD与复发及中位无事生存期密切相关,MRD(+)组复发率明显较MRD()组高(P<0.05),MRD(+)组中位无事生存期也短于MRD()组(P<0.005)。结论:检测MRD有助于了解疗效以及初步判断其预后以便调整治疗策略,是目前随访儿童AL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免疫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儿童ALL初治、缓解、难治、复发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观察nm23-H1基因与免疫表型的关系。结果:①初治患儿nm23-H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完全缓解组(P<0.01);完全缓解组nm23-H1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组nm23-H1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完全缓解组(P<0.01),与初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难治组均为高表达。 ②T-ALL的nm23-H1阳性率高于B-ALL(P<0.05),且T-ALL的nm23 H1表达水平高于B-ALL(P<0.05)。结论: nm23-H1的表达水平随儿童ALL的病情发展而变化,在初治、复发及难治ALL具有高表达,nm23-H1高表达者预后差,易复发;nm23-H1在T-ALL具有高表达,可能是T-ALL的缓解率低、预后差的原因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881-88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泼尼松诱导试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的价值。方法:126例ALL初治患儿按ALLXH99治疗方案行泼尼松诱导试验,口服泼尼松(60mg/m2)7d和氨甲蝶蛉加阿糖胞苷鞘内注射1次后外周血涂片计数幼稚淋巴细胞数。若幼稚淋巴细胞数<1000/μL,为泼尼松反应良好;如幼稚淋巴细胞数≥1000/μL,为泼尼松反应不良。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生存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生物学特征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双尾)。结果:110例患儿表现为泼尼松反应良好,16例患儿表现为泼尼松反应不良;5年无事件生存率(pEFS)分别为73%±5%与4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1)。结论:泼尼松诱导试验简单,易操作,可方便地评估早期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儿童急性B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lineage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各有效抗原组合的发生频率及其与临床预后顺素相关性.方法 对289例初发B-ALL患儿的骨髓标本进行每组4个抗原,共9个抗原组合检测,统计各有效抗原组合的发生频率并与国外报告进行比较,分析各抗原组合在临床预后因素分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1)327例初发B-ALL患儿中,289例存在至少1组可用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的有效抗原组合,其覆盖率为88.4%.(2)不同有效抗原组合的发生频率不同,以TdT组频率最高,为70.59%.(3)部分有效抗原组合与临床表型以及治疗反应相关,CD58组和TdT组与良好预后因素相关,而CD66c组和CD38组与不良预后因素相关.结论 B-ALL不同有效抗原组合的发生频率不同,在中国患儿中的表达与国外报道有差异.TdT组有高表达频率,可作为简化的MRD检测目标组合.发生频率较高的4个抗原组合可以为无初发时MRD记录的患儿的疗效评估和治疗强度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部分有效抗原组合对临床预后产生影响,可能为B-ALL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约占整体儿童白血病的75%,其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占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80%以上。半个世纪以来,利用新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分子生物靶标并用于精准的疾病预后分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总生存率逐年提高。随着对远期生活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强,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从诱导治疗到维持治疗强度在不断优化,包括髓外白血病治疗去除放疗也有尝试,并获得成功。优化治疗的实现也得益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相关新技术的发展、规范化临床队列及与之相应的生物样本库建立。该文对近年来精准分层的实施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降低强度优化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免疫分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139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或静脉血2~3 mL,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分析。结果:139例ALL患儿中,B-ALL 103例(74.1 %),T-ALL 24例(17.3 %),T/B双表型ALL 12例(8.6 %)。B-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9(90.3%)、CD10(83.5%)、CD20(27.2%)。T-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3(79.2%)、CD7(66.7%)、CD5(33.3%)。B/T-ALL主要表达的T系抗原有CD7(50.0%)、CD5(41.7%);B系抗原有CD19(50.0%)、CD10(33.3%)。139例ALL患儿中,3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My+),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3、CD33、CD14、MPO等。139例ALL患儿中,31例表达CD34;而My+ ALL中CD34阳性表达(15.6%)明显低于My- ALL(24.3%)。139例ALL患儿中,82例表达HLA-DR。CD10、CD34、HLA-DR在标危、中危、高危型ALL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y+ ALL组性别、出血发生率与My- AL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分型可正确区分儿童ALL的来源。CD10、CD34、HLA-DR抗原表达与ALL的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雪  郭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11):1213-1218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like ALL)是一组基因表达谱与费城染色体阳性ALL(Ph~+ALL)相似的B-ALL(B-lineage ALL)亚群,涉及一系列细胞因子受体基因及激酶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的相关基因改变,并常伴淋系发育相关转录因子异常。Ph-like ALL在高危组儿童B-ALL的比例高达15%,其临床特征与不良预后相一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联合化疗显著改善儿童Ph~+ALL预后提示基于Ph-like ALL分子遗传学异常的精准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该文结合近年Ph-like ALL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儿童Ph-like ALL的基因改变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Lymphoblastic lymphoma-leukemia (LBLL) most commonly presents with mediastinal masses (50–75%), while pleural and pericardial effusion may also be present. Lymphadenopathy usually in the neck, axilla or supraclavicular regions, is considered as another typ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disease. This is a case report of a six-year-old boy with unusual huge enlargement of maxilla, mandible and soft palate as well as gingival hypertrophy which led to secondary respiratory and feeding difficulties. Morphologic and flowcytometric evaluation of bone marrow aspiration showed that it was a T cell type acute leukemia which may be due to dissemination of a lymphoblastic lymphoma and considered as a case of lymphoma-leukemia. After appropriate treatment, th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 relieved significantly and he is in complete remission for about one year.  相似文献   

19.
20.
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31例ALL、10例ALL缓解(CR)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p73 mRNA检测,并进行p73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分析;10例非肿瘤患儿为对照组。结果31例初发ALL p73 mRNA表达阳性率为64.5%,强度为0.316;10例ALL-CR组阳性率90.0%,强度0.641;10例对照组患儿均表达p73 mRNA,强度0.685。CR组和对照组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ALL组(P0.05),CR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73阴性表达与高危年龄(≥10岁)、外周血高白细胞数(≥50×109/L)、T细胞型、高危临床分型、早期诱导缓解治疗反应差等临床特征相关(P0.05),与性别、FAB分型无关(P0.05)。结论儿童ALL患者p73 mRNA的表达率较低,p73 mRNA的阴性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儿童ALL p73基因阴性表达者可能预后不良;p73基因检测对儿童ALL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