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胰腺炎(CP)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细胞(hUMSC)的不同浓度移植治疗CP小鼠模型,比较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病理状态,并检测移植治疗后小鼠的体重、血糖浓度以及胰淀粉酶浓度。【结果】hUMSC移植治疗可以减轻CP小鼠胰腺炎症,且移植细胞浓度增大后这种治疗作用更明显。【结论】hUMSC治疗小鼠CP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及生长特性,对疾病治疗的机制及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目的:比较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带源、胚胎肝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5代时分别进行细胞形态观察,细胞群体倍增时间计算,细胞表面标志鉴定,诱导分化能力检测。另外将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继续培养至第10,15代,绘制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结果与结论: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对数生长期均为梭形,旋涡状生长,均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的能力。两种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均为S形。第5代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4.37±0.31)h,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5.63±0.38)h,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10代和第15代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分别为(52.6±0.53)h和(53.27±0.92)h,与第5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基本相同,肉眼观察胎肝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比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稍小,增殖较快,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外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体系下生长状态差异显著,因此选取一种更适合的培养基相当必要。目的:对比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3种培养基中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检测细胞免疫表型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能力。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贴块法收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T75培养瓶培养传代后,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种入到含体积分数为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和Mesen PRO RSTM培养基中,培养第1,3,5,7天进行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并检测其成骨及成脂肪诱导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培养出的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44、CD73、CD90、CD105,不表达CD29、CD31、CD34、HLA-DR。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可见胞浆中有大量红色小脂滴;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成骨样细胞团,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形态均匀,而其他2种培养基中的细胞集落密集程度和形态都不如前者好。在培养传代细胞时,可优先选择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背景:以含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在着进一步应用的障碍。目的:建立无血清培养体系原代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取脐带华通氏胶(Wharton’s Jel y),采用机械法将组织胶切碎,1-3 mm3大小,分别培养到含胎牛血清完全培养液中以及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第11,14,17天收获细胞并进行相关检测。在符合2006年制定的干细胞最低评估标准的基础上,以集落形成单元指标评估何种培养体系能获得较多高质量的原代细胞。结果与结论:无血清培养体系相对于经典的含血清的培养体系而言,细胞生长速度更快。另外,培养第11天,集落形成实验表明无血清培养体系下能获得更多的集落。因此,无血清培养体系可以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为替代含血清培养体系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它导致严重的神经后遗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脊髓轴突再生能力的有限性,恢复的可能性是极小的。由于过去认为中枢神经组织不可再生,以往对于SCI的治疗显得束手无策。但随着现代干细胞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使基于再生的治疗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具有可行性。脐带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derived stem cells,UCMSCs)是存在于脐带沃顿胶和血管周围组织中的一种干细胞。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足月新生儿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进行传代培养、扩增,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对培养至第3代的hUCMSC进行免疫表型测定,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hUCMSC外观呈梭形和多角形,并可见细胞核;高表达表面标志CD44,CD73,CD105,不表达CD34,CD45,CD31和HLA-DR;能够进行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短而粗的微绒毛突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不同的细胞形态:一种处于静止期,细胞核大,圆或卵圆形,仅有1个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少;另一种处于相对活跃期,同一个细胞内可以看到1个或2个细胞核,细胞器数量丰富、结构清晰,并可见扩张的线粒体。结论:从脐带中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两种不同状态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背景:为避免脐带采集过程中发生细菌污染,常在脐带采集液中加入抗生素,实验旨在探索可以抑制污染同时又不会对细胞生长增殖造成影响的新型抗生素。目的:观察美罗培南抗生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使用传统添加青霉素链霉素(终浓度均为100 U/mL)的脐带采集液采集的标本为对照组,使用添加美罗培南(终质量浓度为1.0 mg/L)的脐带采集液采集的标本为实验组,分别采集脐带标本100份,统计两组标本采集液的阳性率。两组脐带分离培养后取第3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以及检测成骨、成脂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实验组的采集液污染率为3%(3/100),对照组的采集液污染率为20%(20/100),可见含有美罗培南的采集液标本污染率明显降低。使用含有美罗培南的采集液采集脐带,经培养后获得的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分化能力以及细胞表型均正常,且细胞增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因此该抗生素可用于脐带采集液。  相似文献   

8.
背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很难有效解决患者免疫耐受机制缺失的问题。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再生修复实质组织器官和免疫调节的生物学特性。目的:探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对裸鼠胸腺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向Foxn1-/-的BABL/c裸鼠体内注射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2×106/只,分析治疗后裸鼠胸腺残基的组织结构变化、胸腺上皮细胞的分布及成熟度,以及发育后的胸腺成熟淋巴细胞输出功能,并探讨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结果与结论:胸腺残基出现了清晰的皮髓质结构,胸腺上皮细胞数量增加并且胸腺输出功能增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增多。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植在胸腺组织内并且表达多种促进胸腺发育的细胞因子,尤其是对胸腺发育非常重要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结果表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为裸鼠胸腺的结构发育和功能成熟提供合适的微环境,促进裸鼠胸腺残基的发育和功能成熟,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到目前为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肌肉注射到体内后各器官的短期变化反应已有相关报道,但多次肌肉注射后,健康大鼠各器官远期变化的研究极少。
  目的:观察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
  方法:健康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悬浮液--0.01 mol/L PBS),培养液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DMEM培养液),上清液组(肌肉注射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上清液),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低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0.25×105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1.0×105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高剂量组(肌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0×105个)。每只大鼠四肢各注射0.2 mL,共0.8 mL,于实验第1周和第4周分别注射1次,注射前后留取空腹血作生化检查。实验第8周末解剖大鼠,作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病理切片。
  结果与结论:所有大鼠肌肉注射前后的肝功、肾功,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的病理切片均在正常范围内。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脏、肺脏、脑、脾脏、肾脏及注射部位肌肉无不良影响。说明在一定的肌注剂量范围内,大鼠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并比较与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采集正常足月剖宫产胎儿脐带,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液或含10%胎牛血清培养液培养.观察不同培养液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增殖分化潜能及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无血清MesenCult(R)-XF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6.57±0.7倍,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平均传代倍增4,59±0.45倍(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MSC均表达CD44、CD90、CD73、CD105抗原,不表达CD31、CD45、HLA-DR及CD34等抗原,表达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5±5.2)%均为G0/G1期细胞,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62±3.1)%为G0/G1期细胞(P>0.05);两种培养液培养的人脐带MSC均可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脐带MSC按1 000、5 000、10 000、20 000个细胞/孔接种密度与反应细胞和刺激细胞共培养的每分钟闪烁值(CPM)分别为(6.43±0.47)×104、(4.30 ±0.38)×104、(1.97±0.13) ×104和(0.24±0.03)×104,含血清培养液培养的MSC与不同密度的混合淋巴细胞共培养的CPM值分别为(7.85 ±0.07) ×104、(5.64 ±0.12)×104、(3.09±0.18)×104和(1.73±0.05)×104.结论: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均为MSC,有传代增殖潜能,传代可达临床治疗MSC细胞量,并可避免异种蛋白致敏.  相似文献   

1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不同冻存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冻存条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冻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HUC-MSC传代培养增殖后,设立4个因素和3个水平,分为9个实验组,分别观察不同冻存条件下对各组HUC-MSC的存活率、回收率、免疫抗原CD34和CD44的影响.结果 第9组HUC-MSC解冻复苏后,其存活率、回收率以及免疫抗原CD44积分值均高于其他组(P<0.01),冻存前后其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细胞免疫抗原CD34均为阴性.结论以90%血清+10%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冻存液,取106/mL以下浓度的HUC-MSC放入厚壁聚乙烯泡沫盒中,立即封存置-80 ℃冻存24 h,再投入液氮中冻存,为最佳冻存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涛  李敏  徐佩茹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555-2558
背景:目前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实验较多,主要从改善培养基成分、脐血细胞的分离方法以及首次换液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整,目前尚未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培养体系。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适宜培养条件。方法: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取健康产妇的脐血,比较不同换液时间、不同培养基、不同体积分数的胎牛血清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首次第5~7天换液、低糖DMEM、IMDM培养基有利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但还不能认为含体积分数为30%胎牛血清与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在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方面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丝裂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是通过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而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实验拟观察验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产妇分娩后的脐带血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各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脐血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扩增,并经形态学、细胞表面分子测定及定向分化功能加以鉴定.将1.0×105,0.75×105,0.5×105,0.25×105,0.1×105,0.05×105,0.02×105,0.01×105的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到经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ELISA法测定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 结果:①不同数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细胞剂量依赖性,以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0.75时抑制作用最强.②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随着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多,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渐增高.③将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 =0.85).结论: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细胞剂量依赖性.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顾蔚  顾健 《中国临床康复》2013,(6):1135-1140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取材方便、无污染、易扩增、无伦理学差异、多向分化等优点被作为用于组织工程学及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目的: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机制进行阐述。方法:以“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oming mechanism or home,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归巢特点”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3至2012年,选择内容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献为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共纳入3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多向分化等优势使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使众多疾病的治愈成为可能,其中向缺血或损伤组织炎性归巢的特征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的关键。了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特点,研究其归巢机制,使其高效归巢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细胞治疗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背景:体外扩增是目前解决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不足问题的丰要手段.已有许多关于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不同细胞因子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而单独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仍很少.目的:观察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的体外培养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2007-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采集健康足月分娩胎儿脐带9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的方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化实验进行鉴定.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应用3种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细胞计数法、集落培养计数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法对扩增后细胞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比较.RT-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第14天后,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因子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组;CD34+细胞总数为培养前的(4.19±1.37)倍,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培养第7天和第14天,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CD38-细胞亚群比例均高于另两组.RT-PCR结果显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表达干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早期干细胞效应因子.结论: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危质干细胞可有效地对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更有利于保持较早期干、祖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而日益受到关注。目的:综述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潜能。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umblical cord blood,mesenchymal stem cells,potential,differentia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关于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5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虽然很多实验已经证实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成功向多种细胞系分化,但对其了解程度尚浅。如果能掌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特点,那么很可能用它来修复许多骨缺损、心肌缺损等。目前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分离纯化技术、分化方向的调控、体外扩增、免疫原性等方面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寻找最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比较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细胞表型及多项分化功能方面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1]实验材料:脐带血30份及正常骨髓30份均取自正常自愿捐献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及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0.20自体血清,1m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三四天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经胰蛋白酶 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并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别.结果:[1]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形态即成长梭形,第3代后与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2]培养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检测与脐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显示,CD166、CD29、CD54表达增高,CD13、CD34、CD45表达降低.[3]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成功率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快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后期培养过程中脐带血来源问充质干细胞增殖慢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且分化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速度、培养成功率上虽然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在细胞表型及分化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条件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①用复方枸橼酸血液保存液和肝素钠两种不同的抗凝血剂保存的人脐带血,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新鲜脐带血,获取的单个核细胞,经椎虫蓝染色进行活细胞计数,比较所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②用不同密度1×109L-1,2×109L-1,5×109L-1接种单个核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培养的细胞免疫表型。③分别用高糖和低糖DMEM培养液(含体积分数0.1的胎牛血清)培养单个核细胞,其他条件相同,从72h后对所形成的细胞克隆进行计数,对两种培养基形成的细胞克隆和生长状况进行比较。结果:①不同抗凝血剂抗凝的人脐带血所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及细胞生长状态:用肝素钠抗凝血剂保存的人脐带血所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细胞生长状态明显优于用复方枸橼酸血液保存液保存的人脐带血(P<0.05)。②不同接种密度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生长状态及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表型:较低密度接种细胞并不能形成大量贴壁细胞,而以5×109L-1密度接种,72h后单个核细胞开始贴壁并开始形成细胞克隆,在10d后出现梭形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形态逐渐形成均一梭形。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培养的细胞为非造血间充质干细胞。③两种培养基形成的细胞克隆数和生长状况:在10d以后,用低糖DMEM组培养的单个核细胞形成的细胞克隆数与高糖DMEM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肝素钠作为人脐带血保存液能获得大量的单个核细胞,有利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②5×109L-1细胞接种密度有利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③用低糖DMEM作为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有利于细胞克隆的形成和维持,对保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移植前保存的问题,而临床保存介质对移植前细胞活性的影响直接关乎移植后疗效,目前却缺乏对临床介质保存效果的系统性研究。目的:评价临床常用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在4℃与室温(25℃)条件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人血白蛋白溶液)中保存2,4,6h,观察上述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凋亡,死亡率、多向分化能力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无论在4℃还是室温条件下,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介质中的活性均在短期内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此外,不同保存介质引起细胞死亡而非凋亡,且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经不同介质保存后,细胞出现DNA损伤,但其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未受明显影响,提示细胞核DNA损伤为细胞活性下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