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临床上的高度重视,使本病确诊率不断提高,而且大部分病例能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改善了预后。本文总结1989年4月~1998年11月间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22例病人的资料,并就其病因、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病人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7~55岁,平均37.5岁,其中45岁以下者15例。发病前数日腹泻、感冒各1例,产后6~10d发病4例,经期及口服避孕药后发病各1例,4例辅助检查分别发现中耳、乳突、鼻窦等炎症,而病人无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策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加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多数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40例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0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7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例,基本痊愈36例,好转4例.结论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颅内高压为突出表现,借助头部CT、MRI、MRV等技术有利于早期诊断,对症、对因采取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联合介入溶栓进行早治疗对于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少见类型。本文对13例脑静脉窦血栓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1 1 临床表现 本组 17例 ,男 13例 ,女 4例 ,年龄 19~ 4 6岁 ,平均 4 0岁 ,病程 2d~ 3年不等 ,急性发病 6例 ,亚急性发病 6例 ,慢性发病 5例 ,伴头痛恶心呕吐 16例。复视、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乳头水肿 6例 ,癫痫发作 3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5例 ,锥体束征阳性  相似文献   

5.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31岁,主因头痛、双眼胀痛伴呕吐7d于2002年5月7日入院.内科查体无异常.眼底检查:双侧视乳头边界不清,无出血、渗出.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39.5g/L,白蛋白17.5g/L;24h尿蛋白定量4.2g/d;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腰穿:脑脊液无色透明,压力260mmH2O,常规、生化正常;头颅CT:右侧枕叶略高密度影.头颅MRI:双侧枕叶矢旁皮层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横窦、矢状窦流空效应消失.全脑血管DSA显示上矢状窦后部、横窦显影不完全.入院诊断: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②肾病综合征.入院后给予颈动脉穿刺注射尿激酶25万U等抗凝治疗,10d后,复查腰穿压力为165mmH2O(正常),继续口服华法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4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方法及各项护理措施实施情况。结果 44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1例死亡。结论给予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积极有效的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张灏  殷鑫浈  张宝荣 《浙江医学》2007,29(3):235-23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为少见脑血管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以往多因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常误诊漏诊,误诊率高达50%[1]。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及检查技术的进步,本病确诊率不断提高,而且大部分病例能得到早期诊断、治疗,大大改善了预后。本文对我科2001年10月~2006年月收治的9例CVST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e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较特殊,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1].由于本病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常规颅脑CT及实验室检查典型表现较少,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达50%[2].现将本院2000年8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杨俊  张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839-3839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YST)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的特殊类型,临床上常因缺乏特殊的及特异的临床特征易导致误诊,现将我们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CVST病人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急性起病(<1周)38例,亚急性起病(1周至1个月)31 例,慢性起病(>1个月)11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67例.病变累及单个静脉窦32例,累及多个静脉窦48例.头颅CT平扫直接征象显示率15.00%,间接征象显示率21.25%.头颅MRI/MRV阳性率100%.72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钙凝治疗,有效率85.00%,复发率1.25%.结论:CVST多见于中青年,起病形式多样,病因复杂,感染、产褥相关及口服避孕药是最常见的病因.头痛是最多见的症状及首发症状,临床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结合MRI/MRV可明确诊断,抗凝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4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2例继发t产后大出血,2例继发于感染.结论 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主要与妊高征、血液高凝状态和感染等因素有关,孕产妇不明原因出现突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神经症状,应行头颅MRI或DSA检查确诊,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雁  彭斌  李舜伟  邵素君  游咏 《北京医学》2001,23(6):326-328
目的 回顾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概述其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总结1990-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铁路总医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结果 本组患者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05‰,发病年龄13-50岁,男女之比为10:3,RSA检查敏感性较高,药物治疗对降低颅内效果不佳。结论 为协助诊断,发病≤2周者可行CR或MRI+MRA检查,发病2-4周者宜行增强CT或MRI检查,发病>4周者或经CT、MRI/MRA检查未能确诊者应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9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25,平均发病年龄(46.7±14.9)岁;主要诱因为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失语、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症状,可孤立或联合出现。仅有2例患者的头颅CT平扫显示病变静脉窦内高密度及条索征等直接征象。7例患者的头颅MR显示病变静脉窦内流空信号消失,随时相不同呈现不同信号影,增强扫描示"8"征。8例患者的头颅MRV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头颅MR+MRV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脱水降颅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007年诊断为CVST的3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CVST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肢体无力、抽搐。1例为孕妇,予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2例患者合并脑出血,仅给予抗血小板和对症治疗。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生活自理。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颅高压征,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应注意CVST,及时行头颅MRI和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即使合并脑出血,应坚持长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魏华  李晓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465-2467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10例患者中9例为初产妇、1例为经产妇,发病年龄:22岁~33岁,发病孕周:28周+5~35周+6,发病时期:妊娠晚期3例,产褥期7例,其中术后24 h内6例。头痛、视觉障碍、抽搐、肢体活动受限等为主要临床症状。10例患者均行MRI+MRV检测,7例患者上矢状窦栓塞。10例患者均积极给予抗凝对症治疗,均病情好转出院。围生儿7例痊愈出院。结论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妇女出现头痛、视觉障碍、抽搐、肢体活动受限等体征时,需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行MRI+MRV检测有助于诊断;病情危重时及时选择终止妊娠去除病因并积极抗凝,是治疗重度子痫前期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