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具有自发淋巴道和血道双途径转移的小鼠可移植性宫颈癌瘤株27号(U27)。于小鼠右肋部进行皮下移植。结果表现,移植瘤细胞越多,肿瘤发生率越高,肿瘤生长速度也更快,反之亦然。看来肿瘤转移发生率的高低与移植瘤细胞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带瘤动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肿瘤转移的机理和预防以及阻断转移的方法,首先需要建立肿瘤转移的实验动物模型。理想的肿瘤转移模型最重要的条件是转移发生率高而且稳定。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株可移植的淋巴道转移模型,国外虽然有一些,但转移率不高。至于可移植性肿瘤自发淋巴道合并血道同时有双向转移的瘤株,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一株我室自己建立的小鼠可移植性瘤株子宫颈癌27号自发转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Ca761/L是将615系小鼠实体型乳腺癌株(Ca761/S)在体外培养而建成的一个小鼠乳腺癌细胞系,它是一个生长迅速而稳定的悬浮培养的瘤细胞系,迄今已在体外培养二年,传至150余代。其细胞形态以中圆形为主,多为单核,电镜下显示恶性细胞的征象并可见到A型病毒样颗粒。细胞化学(DNA、RNA、SDH、5′AMPase、ACP等)的观察结果与电镜所见相符。培养至第5天细胞可增长27.4倍。分裂指数以第3天最高达18‰。瘤细胞核型为45或43,-2X,tri12±tri17,+M1~5。≥7μg/ml ConA就产生凝集反应,甚至不加ConA也可能出现自发凝集。将5×10~6浓度细胞经不同途径接种于615系小鼠,成瘤率达100%。无一例自发缓解且保存其转移特性。支原体检测阴性。因此,Ca761/L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室用甲基苄基亚硝胺灌喂近交系615小鼠而诱发建成的可移植性小鼠前胃癌(FC),经过几年的连续传代后,已发生了自发性血道转移。为了研究癌细胞转移机制的需要,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小鼠前胃癌的体外培养和建系工作,经过传代培养,目前已达132代,并对其细胞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研究。现简要报道如下: MFC细胞系是用小鼠前胃癌小块培养法培养成功的,培养液为RPMI1640。MFC细胞贴壁生长,但失去接触抑制,常形成多层的细胞团。细胞形态呈多形性,为园形、椭园形、多角形等上皮样细胞,大小不一,核/质比例大,核园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电镜下,细胞表面有丰富的微绒毛,细胞的一侧常伸出大量的丝状伪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小鼠宫颈癌腹水瘤u_(14)和经本教研室活体筛选出的倾向于肺转移的u_(14)A-P_(11)和倾向于淋巴转移的u_(14)-AL_(10)两亚株,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的体内方法和与经胰酶不同处理的BALB/C小鼠腹膜组织共同培养的体外方法,对三种瘤细胞的侵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证明,三种瘤细胞体内转移倾向的差异与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基质和小鼠腹膜基质的侵袭能力成正相关,表明瘤细胞转移的器官倾向性与瘤细胞的侵袭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将小鼠器官块移植至其腹腔扩散盒内可存活5天,心脏比肾脏易于存活。人鼻咽癌细胞株与小鼠器官接触培养6小时后,瘤细胞开始紧贴于器官块表面,以丝状伪足或微绒毛与器官细胞相连接,然后伸出伪足开始向内侵入;24小时后可侵袭到器官细胞实质内;3天后器官细胞出现变性及轻度坏死,但瘤细胞仍存活良好。瘤细胞形成巢样结构,少数出现核分裂相,说明瘤细胞有繁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是用人肺腺癌细胞系(LTEP-a-2)在NiH-nu/nu裸小鼠背部皮下接种,成功地建立了一株可移植性瘤株模型。以1×10~6和1×10~7瘤细胞悬液接种于动物皮下,先后2次共接种16只裸小鼠,结果有11只动物发生肿瘤,瘤发生率为68.8%。以生长良好的肿瘤进行传代,各代均利用其上一代皮下生长的实体瘤的瘤小块或瘤细胞悬液进行移植,历时2年共传15代。实验共用62只裸小鼠,肿瘤总发生率为(54/62)87.1%。第1代肿瘤的潜伏期较长(26~117天);经传代后潜伏期逐渐缩短,第5代以后趋于稳定,潜期伏  相似文献   

8.
1971年,本室应用小鼠L6565白血病小鼠的胸腺悬液,给昆明种小鼠腹腔接种,建立了SRS腹水型瘤株,迄今已传344代。由于能在多种品系小鼠中100%生长,传代方法简便,并已证明瘤细胞内、外含有大量致白血病活性的A型及C型病毒,所以为国内不少单位作为实验研究的模型。为了探讨该瘤株细胞的特性,曾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和宿主的相互关系,以及探讨转移形成的机制,而建立了一个淋巴道转移的动物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所用小鼠腹水癌(H_(22))细胞侵袭力强,转移率高(10~6为100%),瘤细胞可以计数;模型可重复性强;有较长的转移潜伏期(10天以上)。因此,可以排除直接注入淋巴管内的可能性。本实验及另外两个实验证明,淋巴结内癌细胞转移及播散的过程符合自然转移的一般规律,在3个不同部位接种(脚垫、腋窝及大腿皮下)均可形成淋巴结的转移灶(图6)几乎未见肺转移。此外,H_(22)瘤细胞可以在小鼠多个品系体内生长、繁殖和转移,因此提示它可能是一个异基因型瘤株。  相似文献   

10.
L_(7712)是国内近年来新建立的一株可移植性腹水型小鼠白血病模型,为了考察该瘤株的特点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这一新瘤株,我们对L_(7712)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再观察。结果表明:L_(7712)是615近交系小鼠的一株同基因型瘤株。在615小鼠及其杂交第一代小鼠中均能100%接种成功(后者的平均存活时间略长,P<0.01),无自发缓解,生长稳定,不受小鼠年令和性别的影响;该瘤株接种简便,可以用腹水原液作1:10—1:100的稀释后进行常规传代;通过皮下,肌肉内(腹腔)、静脉(眶窦)等不同途径接种均能100%发病,甚至口服也能使部铲(40—90%)动物发病;随着接种细胞数的减少,平均存活时间相应延长,在10~6—10~3瘤细胞的剂量范围内,两者基本上成一直线关系(r 在0.80—0.93之内,P<0.01)。  相似文献   

11.
<正> EB病毒与淋巴瘤 19858年,Burkitt报道了一种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后来进行了活检组织体外培养,1963年两株瘤细胞分别在伦敦及尼日利亚培养成功,其中由Epstein-Barr培养的一株在电子显微镜下见瘤细胞  相似文献   

12.
将人类鼻咽癌细胞株与小鼠心脏的器官块在生物膜(肾包膜)包裹下进行器官培养,在7、3、5天的不同培养时期取出标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证实了瘤细胞向器官靠拢、紧贴,伸出伪足和向器官内浸润的微细表面特征。瘤细胞在靠拢器官细胞后,首先伸出比正常数多而长的微绒毛和丝状伪足,以其末梢分枝的微小器官像鹰爪般的抓住器官细胞的突起部份,使两者  相似文献   

13.
将小鼠网织细胞肉瘤LⅡ移植到近交系615小鼠的皮下和腹腔内,本实验对其病理学特征作进一步的观察。皮下移植的实体瘤呈结节状,组织学检查瘤细胞弥散分布,肿瘤异型性明显,瘤组织内间质和血管都很稀少,瘤细胞体积较大,多有胞浆突起,HE染色胞质淡红染或呈空泡状,偶见吞噬红细胞现象;细胞核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核分裂象多见,有较多病理性核分裂象。腹水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细胞核同实体瘤,电镜观察瘤细胞表面可见大量微绒毛,呈褶皱状及泡状突起;细胞质内有较多的溶酶体,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肿瘤组织内嗜银纤维较多,或见弯曲纤细的网状纤维穿插于瘤细胞之间。非特异性酯酶细胞化学染色胞浆内呈弥漫强阳性。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网状纤维和非特异性酯酶的存在,以及原代肿瘤的组织发生来源,进一步确认该瘤株是组织细胞型恶性淋巴瘤(组织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我室在1983年2月建立了昆明种小鼠自发性可移植性胰腺腺泡细胞癌的动物瘤株。开始用于转移及抗转移、抗癌药的研究工作。为了进一步研究胰腺癌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我们将小鼠体内的胰腺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建立了胰腺癌细胞株。并对该细胞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生长和转移行为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中用15~250μmol/L姜黄素分别处理HCa-F细胞48h,以MTT法检测HCa-F细胞的生长活性;以生长曲线评估姜黄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姜黄素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体内实验中,于615小鼠腹腔、足垫接种HCa-F细胞,通过ip给药的方法,观察姜黄素对腹腔接种HCa-F细胞的615小鼠生存率的影响和对HCa-F细胞在615小鼠淋巴道转移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可抑制HCa-F细胞的生长,对HCa-F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23%~82.23%,呈剂量依赖性,IC50为51.48μmol/L。以非细胞毒性最大剂量15μmol/L姜黄素作用48h后,HCa-F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增加,生长速度受到抑制,细胞周期被重新分布,阻滞于S期。姜黄素ip给药50mg/kg抑制小鼠腹水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率从70%下降到40%。结论姜黄素可抑制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细胞株(HCa-F)的增殖与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可稳定传代的肾透明细胞癌小鼠肺转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出肾透明细胞癌特异性鼠肺转移细胞亚株,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用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RCC05-TXJ,体外扩增培养制成细胞悬液后注射于NOD-SCID小鼠颈背部皮下,成瘤后取出瘤组织接种于另外NOD-SCID小鼠的肾包膜下,待有肉眼可见瘤块后,处死小鼠并取出肿瘤组织接种于新NOD-SCID小鼠的肾包膜下,反复数轮,直至出现稳定的鼠肺转移模型。此时取模型鼠肺转移组织,一部分继续接种于新鼠肾包膜下,反复数轮,尝试以转移组织诱导肺转移;另一部分进行原代培养,细胞经体外扩增纯化后制成悬液接种于新鼠肾包膜,数轮循环至产生肺转移,筛选能产生稳定鼠肺转移的细胞亚株。整个筛选过程均观察记录原位成瘤、淋巴及肺转移形成情况,并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及CA9(肾癌标志)、CD133(干细胞标志)表达检测。结果:以RCC05-TXJ细胞株接种所致NOD-SCID小鼠颈背部皮下肿瘤组织作为移植瘤材接种鼠肾包膜在第2轮即出现鼠肺转移,此后3~6轮以鼠肺转移组织移植肾包膜下,均能成功诱导转移。以鼠肺转移组织原代培养RCC细胞均获成功,第6轮原代培养细胞扩增纯化后制成的细胞悬液(RCC05-TXJ-L)接种于鼠肾包膜下,出现特异性肺转移,重复2轮实验结果稳定。RCC05-TXJ-L细胞具有生长速度快(传代时间约为2 d)、原位成瘤时间短(1周左右)、接种后转移性较强、CA9及CD133表达升高等特点。结论:RCC05-TXJ在NOD-SCID小鼠体内多轮反复筛选可建立稳定的肾细胞癌鼠肺转移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的肺转移性细胞亚株RCC05-TXJ-L可稳定诱导NOD-SCID鼠产生肺部转移。  相似文献   

17.
患恶性肿瘤死亡的病人,往往不是由于原发瘤致死,而80%~90%是死于肿瘤转移。转移途径主要有血道和淋巴道两大类。转移是代表恶性肿瘤最终结局,目前对肿瘤转移的特性和机理并未完全弄清。因此对肿瘤转移的特性和机理深入研究,对防治肿瘤转移至关重要。我组自1979年开始利用艾氏腹水癌Walker256癌肉瘤、小鼠子宫颈癌14和27号即U14和U27及小  相似文献   

18.
1971年6月,我们应用本教研组建立的L6565病毒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三十一代小鼠胸腺细胞悬液,接种昆明种成年小鼠腹腔,得到一株生长稳定,无自然消退的腹水型瘤株(代号为S-RS)。迄今已在昆明种小鼠中通过细胞传递连续八年,发病率仍为100%。带瘤小鼠的腹水经离心(每分钟1,000转,5分钟)沉淀所获得的腹水瘤细胞,用锲酸固定制  相似文献   

19.
用纯化HBsAg致敏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株NS-1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6株分泌抗HBsAg McAb的杂交瘤。6个瘤株分泌的McAb在培养上清及接种裸鼠和BALB/C小鼠腹水中均有较高滴度,能与HBsAg在琼脂双扩散中形成免疫沉淀线,其中4C1、4C3、3B6为抗-a决定簇,1 B10为抗-d决定簇。6个McAb均为IgG1亚类。这些McAb试用于ELISA、RIA中包被固相载体和标记、以及免化定位肝癌组织内HBsAg,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原位移植瘤模型,观察其生长特性.方法在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单细胞悬液(1×106/10 μl)接种于27只Wistar大鼠右尾状核区.以接种C6细胞后大鼠的允许生存期,将大鼠分成2组,观察大鼠生存状态、成瘤情况、肿瘤体积、脏器转移灶、组织学形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兔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成瘤率为100%,无颅外转移.荷瘤大鼠平均生存期为(25.50±5.75)d.肿瘤体积在第3~4周时肿瘤迅速增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甚至侵袭颅骨;瘤细胞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GFAP蛋白呈散在阳性表达,VEGF蛋白强阳性表达;瘤组织内有典型的栅栏状坏死和丰富的微血管.结论 C6细胞在大鼠脑内原位移植瘤与人脑胶质母细胞形态和生长特性十分相似,具有分化程度低、微血管丰富、生长速度快且高度侵袭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