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和(或)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程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治的复发转移和(或)晚期乳腺癌患者154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为21.3个月,62.8%的患者在确诊乳腺癌的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单发转移者96例(62.3%),多发转移者58例(37.7%)。全组患者中位随访51个月。死亡59例(41.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1个月,中位MSR为27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8%、74.5%、70.9%和67.4%。结论初始治疗转移后生存时间疗效及稳定期、首次复发转移时KPS评分、HER-2状态、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否三阴性乳腺癌与预后有关,首次复发转移时间与预后无明显关系,但首发转移部位及数目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834 例乳腺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 1 982年至1 996年诊治的 834例乳腺癌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维、汉等不同民族间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病理学类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P>0 .50 )。在不同年龄组腋淋巴结状态比较中 ,35~ 65岁组中以维吾尔族腋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 75.5% ( P<0 .0 0 5) ,而其余年龄组无明显差异 ( P>0 .1 0 ) ,且肿瘤大小以维吾尔族肿瘤直径较大 ( P<0 .0 5)。结论 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其肿块多较大 ,腋淋巴转移率较高 ,此可能是由于不同民族间乳腺癌之生物行为之间的差异而造成.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发生于男性少见,只占男性癌症的0.2%,其发生率只有女性乳腺癌的1%。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在临床上易被忽视,其预后较差。本科于1987年4月-1996年12月共收治20例男性乳腺癌,分析其治疗方法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乳腺癌患者随访工作状况,分析影响随访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治的331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随访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电话随访率为82.8%(274/331),随访组与失访组长期居住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4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效果受患者职业的影响(β=-0.279,s-x=0.116,Wald值=5.806,P=0.016,OR=0.757,95% CI 0.603 ~ 0.949).结论 电话随访是肿瘤患者术后随访的重要方式,乳腺癌患者的职业会影响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10例乳腺癌脑转移病例的年龄、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表达情况、绝经状况、第一转移灶位置,以及脑转移时颅内转移灶数目,并统计1年生存率。[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为2/3级,单发颅内转移灶的比例为29.1%。1年生存率为33.6%,其中年龄〈50岁组的1年生存率为42.6%,≥50岁组为22.4%(P=0.026);ER阳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47.2%,高于ER阴性患者的26.3%(P=0.039),颅内转移灶单发患者的1年生存率达53.1%,明显高于多发转移灶患者的25.6%(P=0.006)。[结论]首次确诊乳腺癌时的年龄、ER表达状况、颅内转移灶数量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40岁及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并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的原发性年轻女性(≤40岁)乳腺癌患者131例(年轻组),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相同时期年龄在41~69岁的中老年乳腺癌患者262例(中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包括T分期、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临床分期等情况.结果 与中老年组相比,年轻组乳腺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较低(64.9%∶76.7%;χ2=6.171,P=0.013),Her-2表达水平较高(26.7%∶15.3%;χ2=7.415,P=0.006),具有更高的组织学分级(Ⅱ级38.2%∶35.1%;Ⅲ级55.7%∶49.6%;χ2=6.835,P=0.033).两组患者在T分期(x2=1.764,P=0.623)、N分期(x2=0.129,P=0.988)、临床分期(χ2=4.916,P=0.178)、分子分型(x2 =7.475,P=0.058)、手术方式(x2=0.913,P=0.339)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轻乳腺癌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分级和Her-2表达水平均较年长者高,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相对较低,恶性程度更高,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轻女性乳腺癌(18~35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与同期就诊的242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相比较.结果:年轻组中位就诊时间10.35个月明显晚于中老年组6.27个月;两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分级中:年轻组I级和Ⅲ级的比例分别为7.19%和59.88%,中老年组为23.04%和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69.62%和37.63%,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51.38%和16.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ER、PR和c-erbB-2阳性率分别为30.68%、31.82%和67.05%,与中老年组65.29%、56.61%和29.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c-erbB-2阳性率高等特点,且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整理并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106例青年(≤35岁)女性乳腺癌(青年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并与同期诊断的435例年龄>35岁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中老年组)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青年组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19.6%(106/541),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占86.8% (92/106).与中老年组比较,其组织学分级(Ⅱ/Ⅲ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更高[93.4% (99/106)比85.3%(371/435),37.7%(40/106)比26.2%(114/435),52.8%(56/106)比40.7% (177/435),P值均<0.050,而ER和PR表达水平则更低[57.5%(61/106)比68.5% (298/435),60.4% (64/106)比70.3% (306/435),P值均<0.050].并且,两组间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P53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 青年女性乳腺癌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其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率和HER-2表达水平高,而ER、PR表达低,其恶性程度更高,临床处理需注意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Ⅰ~Ⅲ期女性乳腺癌汉族220例及维吾尔族10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维吾尔族、汉族乳腺癌惠者不同年龄、淋巴结状况、肿瘤大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与汉族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但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00;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肿瘤体积明显大于汉族患者,P=0.002。结论:维吾尔族乳腺癌患者总体预后可能较汉族患者差。  相似文献   

11.
40例男性乳腺癌随访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与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 ,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总结40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分析其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全部病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全组患者治疗后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5 %、52.5 %。根治术与改良根治术患者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2.2 %、71.4 %。腋窝部淋巴结转移率为62.5 %。 结论 :男性乳腺癌比女性病程长 ,更具有激素依赖性。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预后较差。治疗上首选改良根治术并根据不同情况辅以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 分析我院 1986年 8月至 199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2 3例男性乳腺癌。结果 该病占同期乳腺癌的 1 2 5 % ,Ⅰ、Ⅱ、Ⅲ、Ⅳ期分别为 2例、10例、8例、3例 ,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5 6 5 % ,ER、PR受体阳性占 75 % ,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1 5 %、2 5 0 % ,Ⅰ~Ⅱ期、腋淋巴结阴性组 5年、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腋淋巴结阳性组。结论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 ,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重要的预后指标。以根治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是男性乳腺癌的较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服务利用情况及效果,为制订中国女性乳腺癌随访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系统抽样方法从1996年—2000年住院的5987例患者抽取1197名患者,分析资料齐全的1 086名 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内参加随访检查情况和效果。结果追踪满5年的847名乳腺癌患者中,只有34名(4.0% )患者接受了14次及以上的术后随访复查,131名(15.5%)患者在术后5年内无任何随访服务利用记录。 38.3%(18/47)的局部复发或对侧转移和22.0%(18/82)的远端转移是在定期随访中发现的。结论乳腺癌 患者术后随访服务的利用率相对低,而随访检查的效果亦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院1973~1982年期间收治的540例女性乳腺癌中,收集整理60岁以上(含60岁)的女性乳腺癌48例,占同期乳癌8.89%。全部病例均有病理证实及随访材料。从年龄分布、肿块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腋下淋巴结转移率、临床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老年乳癌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28例双侧乳癌,有7例第二例为转移性癌,其中名创放弃手术而死亡,24例第二例癌经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水后2年、3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8%、82.1%、53.57%和21.43%,与同期总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相差无几.第二例癌发生的最短时间距第一例癌术后7个月,最长时间为14年。第一例癌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第二例癌为49岁。第一、第二例乳癌均以T2占大多数,T1仅1例次,T3为12例次,T4病例没有。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疾最多,其次为单纯癌。笔者认为观测乳癌的生存率与总体乳疾的生存率相差无几,一旦发现在积极处理,只要处理得当,预后还是相当好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了 3 3例男性乳腺癌患者 ,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  5年生存率Ⅰ期 10 0 % ,Ⅱ期 88.2 % ,Ⅲ期 42 .9% ,Ⅳ期 0 %。分析中发现腋淋巴结是否转移、T分期及临床分期对预后有影响。激素受体阳性者生存率高 ,但无阴性对照组。结论 男性乳腺癌预后相对女性乳腺癌无明显差别 ,应采用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应为一线辅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叶青青  蔡君  聂铮 《肿瘤学杂志》2013,19(9):690-69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综合治疗后合理的随访间隔时间、必需的检查项目及有效的随访方式。[方法]对140例乳腺癌综合治疗后患者行每3个月1次随访,共2年,记录每次随访方式及结果。探讨年龄、职业、手术方式、病期等因素与随访率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内分泌治疗情况与随访率无显著相关性。教育程度、职业、临床分期与随访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应宣教让患者理解随访的重要性,提高随访率,并选择合理检查项目及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 (BPBC)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1年 10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 2 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4例BPBC患者经根治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后按首发侧癌和第二侧癌计算 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 77.3%、52 .6%和 4 7.4 %、2 5 0 % ,其中 4例患者第二侧癌治疗后存活 10年以上。结论 :BPBC的治疗原则与单侧乳腺癌相比无明显差别 ,临床分期是判断BPBC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我院肿瘤科近15年病理证实收住入院的705例乳癌,其中208例误诊,误诊率为29.5%。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要加强乳腺肿瘤的普查,提高妇女乳腺自查能力和警惕性,避免使用中医中药外敷、外涂,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基础诊断水平,杜绝采取局部肿块切除而不作病理切片。  相似文献   

20.
陈丽敏  刘健  吴凡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54-957
[目的]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68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因素。[结果]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多为未绝经、浸润性导管癌,首发症状多为颅内高压症状,多为多发颅内转移,多合并颅外转移。乳腺癌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8.8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9%、8%、8%。单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合并肝转移、全身化疗、脑部放疗显著性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脑部放疗、KPS评分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脑部放疗、KPS评分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乳腺癌脑转移后的全身化疗价值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