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王宁  杨杰  裴圆丽 《陕西肿瘤医学》2011,(10):2059-206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王宁  杨杰  裴圆丽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2059-206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长期卧床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共收治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48~79岁,平均56岁。50岁以下者5例,50岁以上者7例。其中肺癌5例,卵巢癌2例,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股骨骨肉瘤、胃癌各1例。所有患者均由影像和病理学明确恶性肿瘤诊断。下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原因及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球囊扩张(PTA)或联合支架植入(髂静脉狭窄≥50%时)治疗32例盆腔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CDT前均置入腔静脉滤器(VCF),溶栓时间为(5.3±2.6) d,尿激酶用量(320±130)万U,溶栓后下肢深静脉平均通畅率为(83.7±16.9)%,溶栓期间仅3例出现轻度出血,调整用药后消失。13例髂静脉狭窄≥50%行支架植入治疗,共植入支架17枚;11例髂静脉狭窄在30%~49%之间仅行PTA;8例髂静脉狭窄<30%未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期间无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3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3.6±5.4)个月,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其中1 例支架内血栓复发,4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在30%~49%之间,1例血栓复发原髂静脉狭窄<30%。均再次CDT联合PTA及支架植入治疗成功。结论:盆腔恶性肿瘤及放疗是发生急性下肢DVT、血栓复发的危险因素,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当髂静脉狭窄超过30%时,我们建议支架植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妇科恶性肿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性疾病,国外报道妇科恶性肿瘤DVT的发生率为19.6%~37.9%[1],我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了19例妇科恶性肿瘤DVT患者,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顺行性溶栓治疗28例晚期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以恶性肿瘤首诊入院,15例围手术期发生DVT,6例在放化疗过程中发生DVT;7例以DVT首诊入院,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采用尿激酶顺行性溶栓,同时全身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服用小剂量华法林及中医中药等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因疗效不明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27例均获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DVT,应考虑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顺行性溶栓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患者以老年居多,同时合并其他多种内科疾病,多存在血液的高黏状态、血管壁的硬化、粗糙,故老年患者易引发深静脉血栓.现对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10位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杨莹 《肿瘤学杂志》2002,8(1):61-61
深静脉血栓形成 ,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手术后患者常见 ,但由恶性肿瘤诱发较少见。我科1996年12月~2001年4月 ,共收治8例 ,分析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男性5例 ,女性3例 ,年龄38岁~88岁。其中肺癌3例 ,乳腺癌2例 ,结肠癌1例 ,肝癌1例 ,卵巢癌1例。左下肢4例 ,右下肢2例 ,左右上肢各1例。均由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5例 ,亚急性3例 ,其中2例上肢突然肿胀疼痛 ,均为小细胞未分化癌 ,在化疗中发生。1例首先表现为头疼 ,左颈部疼 ,随后左上肢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卵巢癌减灭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90例卵巢癌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相关参数、术中相关因素和术后相关参数.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年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血栓史、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满意减瘤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卧床天数是卵巢癌减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肥胖、血小板计数增高、高纤维蛋白原和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3.
于雷 《中国肿瘤》2012,21(12):956-959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7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择同期不伴有血栓性疾病的7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分析晚期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并发感染(OR=3.249,P=0.038)、输血(OR=1.460,P=0.041)及远处转移(OR=7.376,P<0.001)是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1.0% vs 52.6%,x2=4.991,P=0.025).[结论]远处转移、并发感染、输血治疗是晚期肿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发生深静脉血栓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李喆  刘莹 《肿瘤学杂志》2001,7(2):125-125
回顾性分析1984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认炽老年妇女,肥胖,经腹手术,手术时间长,术前及术中输血,术后应用止血药,妇科恶性肿瘤是DVT的高危因素,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对DVT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阑尾炎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的漏诊原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两家医院1990年5月至2009年5月之间以阑尾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肠癌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的病例有阑尾炎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为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经术中仔细探查或术后追踪检查确诊为结肠癌.结论:对拟诊阑尾炎患者要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仔细体检,术中细致探查和术后动态观察,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王芬  陈美华 《肿瘤学杂志》2014,20(9):775-77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LDVT的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为血管多普勒超声(82.86%)。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抬高患肢,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手术时间长、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L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L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孙瑞  王超  李宁 《肿瘤学杂志》2022,28(1):35-39
摘 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发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PICC-UE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 辅助治疗的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可能影响 NSCLC 患者发生 PICC-UEVT 的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显著性的变量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58例(24.01%)患者发生 PICC-UEVT,症状性血栓和无症状性血栓分别为12例(20.69%)和46例(79.31%)。发生血栓的中位时间为19 d。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220,95%CI:1.042~17.095)、经左上肢置管(OR=2.545,95%CI:1.271~5.097)、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OR=6.494,95%CI:2.780~15.171)以及胸部放疗(OR=3.825,95%CI:1.774~8.245)均显著性增加 PICC-UEVT 发生风险。[结论] 男性、经左上肢置管、应用 VEGF 抑制剂以及胸部放疗是 NSCLC 患者发生 PICC-UEVT 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引起高度重视,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断 PICC-UEVT。  相似文献   

18.
结肠癌合并阑尾炎25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君祥 《肿瘤学杂志》2007,13(3):237-238
[目的]探讨结肠癌合并阑尾炎的误诊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结肠癌合并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5例、首诊时,均仅诊断为阑尾炎,12例患者在阑尾手术中发现结肠癌与阑尾炎并存,而行结肠癌根治术:5例单纯阑尾切除患者,术后4天~8个月诊断为结肠癌再次手术(结肠癌根治术1例、姑息性手术4例);另8例行保守治疗患者,15天~7个月后经检查确诊为结肠癌行手术治疗(结肠癌根治术5例、姑息性手术3例)。[结论]结肠癌合并阑尾炎误诊率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术前检查、术中探查及术后随访,可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9.
The preval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in cancer patients has been estimated as up to 15% antemortem, and higher (over 50% in pancreatic tumours) postmortem owing to the asymptomatic nature of many episodes of VTE. We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n a population of 298 hospice in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They were screened for the presence of DVT using light reflection rheography; 258 (86.6%) patients were evaluable for DVT, which was found in 135 (5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46–58). Factors associate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ith the presence of DVT were: poor mobility, reduced serum albumin level and higher serum urea. A DVT risk assessment index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se variables. The three highest categories all had significant rates of DVT and, although the lowest category had a low rate of DVT, it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10% of all patients tested.DVT 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It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above variables, but a combined index was of limi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view of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dentified with DVT, repeated small pulmonary emboli may be responsible for more symptoms than previously recognized in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