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1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临床严重程度、不同病变范围的血常规、凝血系列的变化,探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重度组血小板计数、FIB水平、HGB水平、PT值与中度组及轻度组比较;重度组MPV与轻度组比较;全结肠组血小板计数与左半结肠组及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MPV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FIB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与FIB呈正相关,与HGB水平呈负相关(P<0.05)。因此认为活动期UC患者测定血常规及凝血系列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UC)的内镜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总结我院20年间诊断为活动期UC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表现及活检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轻度UC占45.7%,中度UC占35.5%,重度UC占18.8%,出现肠外表现者占26.8%。内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多见,活动性Ⅰ级者30.4%,Ⅱ级者51.4%,Ⅲ级者18.2%;病变多位于直肠、直肠乙状结肠(61.6%)。病理特征为炎性细胞浸润(100%)、杯状细胞减少(61.6%)、粘膜绒毛样外观(47.8%)、腺体结构紊乱(47.1%),隐窝脓肿(23.3%)。结肠镜下活动性与疾病严重度有一定关系(P〈0.01,rp=0.65);肠外表现的发生率在内镜Ⅰ级、Ⅱ级、Ⅲ级患者中呈递增趋势,但前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内镜分级患者的病理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活动期UC的内镜特点:活动性以Ⅱ级为主,病变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内镜下UC的分级与病变程度、肠外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镜下表现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病例共227例,对其内镜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最多见,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1.5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①发病率较高;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⑤癌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徐兆军  张振玉 《吉林医学》2009,30(20):2395-239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1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41例患者临床症状多数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占20.5%,左半结肠占29.8%,全结肠占34.7%。临床分型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为主,治疗上根据病情轻重予5-ASA类药物和(或)激素及灌肠治疗,缓解率高。结论: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较典型,住院患者以全结肠及左半结肠多见,目前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16例活动期UC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在这116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3:1,平均年龄40.8岁。疾病严重程度以轻中度UC多见(84.4%)。病变累及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18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其余均为连续分布。本组患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44例伴有肠外表现。多数患者的白细胞、ESR和 CRP水平增高。52例患者合并并发症,112例患者接受内科治疗,病情明显缓解。结论:UC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多见,内镜下病变以左半结肠和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常见并发症为结肠假性息肉。UC确诊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其中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肠腔有无狭窄或癌变,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837例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西部医学》2008,20(1):121-121,123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UC837例,检出率4.25%。男女之比为1.25:1,平均发病年龄43岁。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占61.2%,左半结肠炎占15.0%,全结肠炎占17.2%,其它部位占6.4%。结论UC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5~47岁。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  相似文献   

7.
43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梅 《吉林医学》2008,29(9):714-715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地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43例UC患者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结果:确诊43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侵犯直肠11例(25.6%),直肠乙状结肠12例(27.9%),左半结肠6例(13.95%),右半结肠1例(2.33%),全结肠9例(20.93%),区域性结肠炎4例(9.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本组患者以轻中型为主,内科疗效较好,部分中重型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并以直肠黏膜和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往往直接反映结肠的病理改变。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结肠其他部位。现将我院近15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的273例UC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L-23及C-反应蛋白(CRP)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分别为4例、12例和14例,缓解期10例)为UC组,另取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照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40例UC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23及CRP含量,比较二者在二组中的表达,分析IL-23及CRP与疾病活动程度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病变范围以全结肠和左半结肠(30%,37.5%)为主,中度、重度(37.5%,35.0%)多见,有肠外表现者占5%,存在病变累及范围越广、病情越严重的趋势。轻度、中度、重度活动期UC患者IL-23及CRP表达量依次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患者血清IL-23及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及CRP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表达水平可反映UC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UC的常见临床症状和电子结肠镜下表现及其两者间相互关系。方法:对93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发病部位分布情况及一般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镜下表现67.7%为活动期改变(粘膜糜烂或溃疡);34.4%为静止期改变(粘膜假性息肉形成);6.5%为完全静止期改变(单纯假性息肉)。发病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97.8%),尤以直乙结肠型多见(46.2%)。结论:UC临床症状与镜下表现复杂多样,两者关系存在一定规律,正确了解症状可大致分析出其病变分型,避免频繁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孤立性蝶窦真菌病的临床特点,评估鼻内镜手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并经病理确诊,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孤立性蝶窦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下蝶窦开放、病灶清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症状缓解程度、快慢,有无复发等指标评估手术疗效.主观病情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客观病情采用Lund-Kennedy 评分法对患侧鼻腔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评分的差异.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涕中带血、鼻涕异味及视力改变,其中头痛43例(71.67%);涕血或回吸性血涕10例(16.67%);鼻涕异味5例(8.33%);视物模糊2例(3.33%).术前鼻部冠状位及横断面CT主要表现为蝶窦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术前鼻内镜检查发现合并有鼻中隔偏曲36例(60.00%),嗅裂区息肉15例(25.00%).56例患者术后7 d症状缓解明显,半年后治愈率为96.7%(58/60).术后3、6、12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立性蝶窦真菌病发病隐匿,头痛是非特异性临床表现,鼻腔解剖结构异常致蝶窦口狭窄或阻塞可能为该病主要诱因.鼻窦CT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为确诊的金标准,经鼻-鼻内镜下蝶窦开放、病灶清除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真菌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09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特征。结果 共纳入109例患者,男43例,女66例,平均年龄(62.2±12.3)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结肠镜下病变常呈节段性分布,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部分可见溃疡处覆有脓苔、黏膜下血管网消失;病理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或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伴糜烂。左半结肠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共88例;其次为全结肠(14例)、右半结肠(9例)、直肠(9例),合并肠息肉27例。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43例)、C反应蛋白(61例)、D-二聚体(64例)升高。结论 缺血性肠炎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常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最易累及左半结肠,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且实验室指标常有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1977年至上1990年中经钡餐、纤维内镜检查,手术诊断为胃癌的住院患者共442例。其中有病理组织学记载者384例。442例中能手术治疗者有315例,占71.3%。其余28.7%的患者属癌症晚期,只能采取内科保守或支持疗法。现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和心脏超声特点.方法 回顾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脏超声主要改变.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有心功能不全12例(60%),低血压9例(45%),低白蛋白血症9例(45%).超声心动图主要特点包括心肌肥厚占80%,心肌回声增强呈颗粒样改变者占65%.室壁运动和射血分数减低占50%,房间隔增厚占47%,其他改变有心包积液、心房增大和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肥厚者心电图均呈低电压改变.住院病死率为15%.结论 原发性淀粉样变以心肌肥厚、心电图低电压改变和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朱正尧 《黑龙江医学》2011,35(6):449-451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03~2010-07间,收治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4例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治愈42例(65.62%),好转18例(28.12%),无效4例(6.25%),总有效率(9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89年10月至2007年6月临床确诊的缩窄性心包炎3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缩窄性心包炎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100%)、劳力性呼吸困难(100%)、颈静脉充盈(97%)、肝大(64%)和下肢浮肿(97%).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包增厚(67%),左、右心房增大(分别为92%,39%),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异常运动(分别为83%,75%),二尖瓣早期充盈异常(93%),下腔静脉增宽且不随呼吸变化(100%),组织多普勒显示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反常运动增强.结论:腔静脉系统压力增高有助于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超声心动图的各项特征性表现对确立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4 519例多发伤院内救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19例多发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治疗情况、并发症、死亡原因及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多发伤后致伤主要原因为道路交通伤(2410例,53.33%)、暴力伤(747例,16.53%)、坠落伤(575例,12.72%);主要受伤部位颅脑(2247例,18.71%)、腹部和骨盆损伤(2118例,17.64%)、胸部损伤(1853例,15.43%);主要并发症为休克(1497例,33.13%);后期主要致死原因为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衰竭(28例,82.35%),显著高于同时段其他致死原因(P<0.01)。结论多发伤致病因素复杂,临床病情、急救与诊断有其特点,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一体化救治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诊断,以及CD117、CD34、SMA、S-100蛋白、波形纤维蛋白(Vim)、结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了35例手术后经病理确诊的GISTs临床资料及辅助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117、CD34、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等抗原标志物的表达,分析对GISTs的诊断意义.结果 35例GISTs发生于胃11例、小肠11例、腹腔5例.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肿瘤组织中CD117、CD3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3%和91.4%,显著高于SMA、S-100蛋白、Vim、结蛋白的表达(P<0.001),也显著高于在平滑肌瘤中的表达(P<0.0001);GISTs中结蛋白的阳性表达率2.9%,显著低于CD117和CD34(P<0.05);也显著低于在平滑肌瘤中的表达(P<0.001).结论 GISTs多发生于胃和小肠,胃肠镜、超声内镜和CT检查对间质瘤有较大诊断价值.而CD117阳性、CD34阳性及结蛋白结蛋白阴性对GISTs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了解海南省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和预后。方法 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7日收治的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根据病情分为普通/轻症组,危重/重症组,根据流行病学史分为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一步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69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龄28~83岁,30例既往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85.51%)、发热(81.16%)、乏力(46.38%),鼻塞、咽部不适少见。白细胞升高者9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5例,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33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42例,影像学检查肺部有炎症者66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普通型54例,重型3例,危重型9例,即非重症组(普通/轻型)57例,重症组(危重/重型)12例。69例患者,输入病例54例,78.26%,本地病例15例,两组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省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与轻型为主,输入性病例与本土病例临床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最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